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理性思维困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它能使人们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人们运用理性思维的时候往往并非是纯粹无比的,导致理性思维常常陷入困境,例如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将理性思维困于动静的泥潭,相对主义否定理性思维的客观性,感性思维又常常羁绊着理性思维的认识过程,这些影响因素不仅导致我们理性思维的不纯粹,甚至可能使理性走向非理性。
  關键词:理性;感性;逻辑;相对主义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7-0071-02
  理性思维最早源于古希腊哲学,它不仅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精神,同时发展到现在更是人类最根本的思维模式,人类理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是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理性思维要求我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要尊重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不应受到感性等精神方面的影响。康德说过:“人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1],这句话并不是说人们没有足够的勇气来运用自己的理性,而是说人们常常没有正确地运用理性,这就隐含着一种可能,就是我们在运用理性思维的时候存在着某些因素影响了我们的理性思维的纯度。事实上,人类的理性思维几乎不可能是绝对理性的,而往往是不纯粹的,理性思维也不是无所不能的,总会受到某些因素影响,但我们需要探究的是,我们在使用理性思维进行认识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才不至于产生虚假的理性认识甚至非理性认识。
  一、逻辑对理性的束缚
  逻辑,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引入以来,诸如归纳和演绎等思维方式便成了理性思维的基准范式,所以有些人也说逻辑证明是认识真理的重要工具,无论怎样,不可否认的是逻辑思维的确比非逻辑思维更接近理性。
  (一)形式逻辑使理性静态化
  形式逻辑是一种规范性的传统逻辑形式,主要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形式逻辑总是有一套严密的逻辑规则,用来指向对象也有着专属的逻辑符号,通过这些可以进行令人信服的逻辑演算,这种逻辑演算可以对已经形成的或者固定不变的认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所以形式逻辑容易被大众所理解,它反映了客观事物最简单最普通的关系,是在固定的范畴内建立起的逻辑体系。但严格遵守这种逻辑模式容易使我们的理性思维处于一种静止的认知状态,忽视了事物的运动状态,把事物看成静止的思维对象。
  当我们按照形式逻辑进行归纳演绎时,被我们思考的对象在我们的认识之中是静态的存在,我们没有考虑到事物的运动与发展。当我们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对事物得出某一种结果时,其真实的结果必然和你所得到的结果不同,因为事物不是静止固定的,它在我们运用这种逻辑证明之中或者是得出结果之后是运动的也是发展的,并且事物至此之中是可能发生本质变化的,若这种本质上的变化发生,那么之前靠着归纳演绎这种形式逻辑的理性思维得出的结果其实是非理性的结果。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其原因不在于逻辑这种思维模式,而是我们对待思维对象的认知,我们在运用形式逻辑的时候易将对象视为静止的,致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一直处于事物本身之后,故从这点来说,我们理性认识是需要具有前瞻性的。
  自逻辑思维被提出来之后,很多哲学家和思想家都采取了静态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这种静态思维模式无疑是公众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但其弊端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认识的发展而逐渐显露,事物并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运动发展的。
  (二)辩证逻辑使理性动态化
  另一种与传统的形式逻辑相对的思维方式是辩证逻辑,它是由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虽然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同为逻辑,但它们有根本的区别:形式逻辑将对象视为静态,而辩证逻辑则将其视为动态。
  辩证逻辑不仅是从形式结构中研究思维,更是从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上来研究思维,并结合表现在思维形式之中的认识内容和过程来体会思维形式的运动和发展,它将对象看作一个整体,考察其内在矛盾、运动、变化及相互关联。辩证逻辑是以抽象的概念得出逻辑结果的,是抽象的概括人们认识的发展变化,故理解起来不如形式逻辑那么容易,辩证逻辑反映了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一种在流动范畴中建立的逻辑体系。
  这种动静之间的对立正是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之间的对立,事实证明,认识能力只有在动态认识过程之中才能得以体现,辩证逻辑的思维模式正符合实际情况的,这种逻辑思维模式将一切事物视为运动和发展的,在这些认识和思想被提出之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静态逻辑的思维模式虽说是寻求真理,但其得到的往往是一个滞后甚至非理性的结果。
  动态的辩证逻辑思维虽说是相对于静态的形式逻辑更加理性思维的方法,但因认识的多样性使得我们也不能执迷于此,辩证逻辑者们对于事物的发展的认识又存在不同的争议,因为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发展都有着自己的认识,认识不同则结果不同,过分的使用辩证逻辑则会涉及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问题,使得对于理性标准判断的众说纷纭,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二、相对主义对理性的限制
  黑格尔是绝对理性的拥护者,他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来极力证明着绝对理性的结果,但是这种结果却不是科学认识世界的结果。理性思维应当符合科学认识自然的结果,并且其思维的建立与本体论的基础也应正确。从古至今,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从一个个猜测到科学论证的提出检验的过程,是发现现象到发现规律的认识过程,所以相对主义者借此否定理性思维的基础同时也怀疑理性思维结果的准确性和确定性。
  (一)相对主义的诡辩
  科学认识是相对主义者的出发点,正因为科学认识是无限的,过去的科学认识以及现在的科学认识总会被日后的科学认识所取代,没有哪一种科学认识被认为是永远无错的,即使有,那也是相对于某些人而言,因为认识的局限性,我们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出现新的被认为是科学的认识,根据这一观点,相对主义否定了认识的客观性,强调了认识标准的主观性,相对主义者们坚信真理是相对而言的,就一个事物而言,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认识,比如说某件事物对于主体A是真理,但对于主体B就不是真理,你无法批判谁的说法是对是错,因为对错是相对具体的人来说的,对错本身也是相对的,相对主义者将理性思维一下子变成了非理性思维且极具有主观任意性,但这种说法显然是违反了矛盾律的。   相对主义的怀疑论无论是在古代西方还是中国都具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庄子就是典型的相对主义者,从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中就可窥见一斑。庄子一直都是从主观的观点去进行理性思考的:你不是我,你永远不知道我在想什么;你不是鱼,你也不会明白鱼儿的思想。这种主观的思维是忽视了客观性的,既然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认识,那么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的主观认识和标准,那么认识客观就无从谈起了。
  举另外一个例子,看到风吹旗动的现象,相对主义者们便会说不是旗子动了而是你的心在动,这便是完全否定了风吹旗动的客观事实的荒唐之言,他们从各个角度都能得到各种观点,这样一来便毫无理性可言。这种把一切都看成是相对的、强调主观性和任意性的思想恰恰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这种思想不但可以扭转黑白,而且可以混淆是非,更为诡辩论提供了最合适的工具。
  (二)相对主义否定理性思维客观性
  列宁说过:“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就必然使自己不是陷入绝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诡辩,就是陷入主观主义。”[2]相对主义的思维模式否定了理性思维模式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可以来自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可以来自被公认的原则,否定这种客观性就等于否定是非对错的标准,否定了社会的整体性,我们生活的社会之所以能够如此和谐美丽正是因为它存在着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从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如果这些被公认的准则都能被看作是相对的和主观的话,那么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无从可谈的。此外,相对主义者还否定真理的普遍有效性,他们认为真理不具有普遍有效性,都是相对而言的,如果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相对主义本身也就是普遍有效的真理了,所以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相对主义这种哲学理论就是一种诡辩论,相对主义消除了事物的界限,从根本上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他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夸大事物的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相对主义则是夸大了认识的相对性,完全把相对和绝对割裂开来,否定了相对中有绝对,否定了客观的是非标准。
  三、感性对理性的羁绊
  虽然说理性思维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但它不是唯一的思维方式,也不是无所不能的思维方式。人们的思维是由多种思维构成的,并且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其中感性思维是影响理性思维最大的一种思维方式。
  (一)感性思维的弊端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如果你不能伤害你的感情,你就不能正直地思考。这话乍一听似乎有点耸人听闻,但是细想起来却是十分有道理的,人都是感性动物,人具有非常丰富的情感以及各种欲望,而这些情感和欲望会或多或少地干扰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使我们理性认识中存在着非理性因素,则所得结果也是非理性的。人们通常在遇到一件事物时,通过自身产生的情感来推定事物的本质,这是感性认识最大的弊端所在。
  感性认识通常伴随着一个事例,在面对具体的事物的时候,感性认识往往会占主导地位,比如说,人们看到公交车上年轻人未给老人让座便会认为年轻人没有尊老爱幼的品行,这是出于对老人同情的感性思维得出的认识,但事实上可能是因为这个年轻人的腿脚不便无法起身。又或者看到老人碰瓷的事件便认为社会风气不正,世风日下等,这是出于愤怒的感性思维得出结果,但事实是老人碰瓷只是极个别的现象,并不能说明我们社会风气就不好了,要知道这些使我们产生感性的事例可能仅仅属于数学中的偶然事件或者叫小概率事件,我们并不能通过偶然事件推出必然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归纳演绎的逻辑学被认为是一个通向理性的认知道路,虽然我们所归纳的事件并不能涵盖无穷数的感性现象,但其可观的数量是显然比个别感性认识得出的结论更具有理性的。
  (二)感性影响理性判断
  感性思维是人们认识事物时十分常见的一种思维模式,只有了感性,才会有理性,我们的理性思维总是来自于感性认识,是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和判断而产生的。但感性认识常常导致我们看待问题的绝对化和片面化,这种情绪化的情感不利于我们进行理性分析,甚至会直接产生非理性的认识,就像从小生活在负面环境下的孩童会比其他孩童更加仇视社会,在他们看来社会就是黑暗无比的,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每件负面事件都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感性情绪,一旦这种情绪积累起来,便使感性认识蒙蔽了理性认识,使他们的认识发生偏差,产生非理性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有情绪化的感性,因为感性是从每一件具体的事物产生的,即使受过严格思维训练的人也是会或多或少的有意无意的产生感性思维,这就使得理性思维常常受感性思维的羁绊。
  当然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我们总不会刻意的要求自己运用某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我们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环境等因素使多种思维模式混合交叉产生,也即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总是交叉产生,但是作为与动物不同的人,我们的感性思维是应该在理性的基础上运作的,感性离不开理性才会有如此丰富的感性世界。
  四、理性的思考
  理性思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理性思维常常会将这些因素的参与过程都纳入理性思考之中,将这些因素内化与理性之中,从而得出的结果归为理性结果,所以这些理性结果往往是不纯粹的理性认识。
  但是如果人们意识到了这点,在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将这些非理性思维排斥,以单一的理性思维来认识事物的话,那么将会使理性走向绝对化,使思想固化,人们便成为了一个“单向度的人”,即人们在认识对象之时只有一种思维,而这种单一的思维是理性思维的话,就会使人们只看客观世界而忽视了主体自身,所以这就要求理性思维要保持一个度。真正的理性思維是要求人们在面对客观事物的时候只有做到克服产生的感性因素,摆脱相对主义的个人主观视角,用辩证思维的方式来建立客观标准。
  理性思维始终是我们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必须使用的思维方式,也是其他思维方式的基础,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不管我们刻意或无意,我们必须也总会用到理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3.
  [2]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426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