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联合培养医疗器械研发相关专业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模式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主要以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等医疗器械研发相关人才的科研院所。根据教育部和卫生健康委等相关文件精神,发挥生物医药各行业优势,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实际,以生物工程专业研究生为例,采用产、医、研、用联合培养新模式,增加临床实践认知,培养医药企业发展思维,为学生提供岗位素能指引,以培养出满足行业创新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产医研用联合;岗位素能
  一、背景介绍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苏州医工所”)以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为主要研发方向,定位于面向生物医学的重大需求,开展先进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等方面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引领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建成医疗仪器科技創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培养推动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研究所围绕医用光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用声学技术、医用电子技术和康复工程技术等研究方向,设立了8个研究室,研究员60人,副研究员88人;博士生导师32人,硕士生导师61人,在学研究生222人。囿于师资队伍以理工学背景为主,教学培养模式上存在医工合作不够紧密、研究方向与临床需求不密切等问题。通过文献查阅近年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情况、对导师队伍和青年科技人才的意见征询,充分研究青年科技人才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联合“产、医、研、用”相关单位,以苏州医工所为主导实施推行青年科技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提高医疗器械研发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岗位素能,促进“产、医、研、用”的深入交流与互动。
  二、研究内容
  (一)中国医药研发企业行业人才现况研究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医药研发企业行业人才市场现状,项目组统计了2018年合作企业招聘数据和求职者数据[2],并查阅相关文献查阅和产业报告,与从业者深入访谈、调研72名在读硕士生等方式,分别从人才人才需求、行业需求、薪酬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中国医药研发企业行业对人才需求呈以下五大趋势:
  第一,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度和迫切度整体上升;
  第二,企业更加注重核心专业人才,硕士及博士以上学历的求职者比例上升,整体待遇持续上升;
  第三,更多企业开始重视企业品牌和企业文化的建设;
  第四,科研院所成果转化进程加快,科研方向受市场需求影响较大。
  第五,近四分之一的人才需求来自于雇主新设岗位和新业务。
  同时,人才需求的分布展现两级分化的趋势,需求最热地区主要集中在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同时也是科学仪器行业发展速度快的地区。江浙地区同往年相比变化不大,2018年数据显示整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硕士及博士以上学历的求职者比例上升,占据了整体求职人群的25%。从统计数据分析可知,中国医药研发企业行业数字化改革加快了业务调整步伐和幅度,单纯实验技能或高学历证书不符合行业变革速度对人才的需要,高度的自我学习能力,灵活性、适应能力成为理想员工的标配,这从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对校园人才的能力要求。研发课题组对人才的要求更加精准化专业化,同时招聘效率的要求在提升,招聘途径在扩宽。
  从与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学历和青年科技人才也不仅限满足当前培养模式,更趋于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成长为具备良好知识基础和较强创新精神和商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联合培养新模式实践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苏州医工所作为生物工程专业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创新系统的重要节点,在实践中应增进医疗器械产业、医院和高校的合力。经医工所学位委员会讨论,初步建立科研院所研发团队对生物工程专业青年科技人才的岗位素能模型,并建议各教研室参考,调整研究生教学大纲,还率先与高校附属医院联合推行“双导师”制,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学籍、论文答辩、学位授予和就业派遣等工作由由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管理,主要学习时间在医工所课题组在医工所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期间至少一学年在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导师带领下,开展临床实习和课题研究,而后由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和高校附属医院联合组织论文答辩,由医工所负责学位授予和就业派遣等事宜。“双导师”培养模式较传统相比,最大创新在于有意识地增加临床实践课程。学生在临床导师指导下,经过入科教育可以参与学习患者诊疗过程,较直观地观摩手术操作。课程评估调研发现,以上的临床实践课程不仅能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大致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过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更有助于学生在科学研发中更贴近实际临床需求。临床导师的对于医疗器械研发升级的着眼点和侧重点较医工所导师通常较为不同,双方的授课方式及内容也常带给学生带来医工结合创新研究的新结合点。
  为激发青年科技人员的科研兴趣和热情,促进全国各高校优秀学生之间的交流,苏州医工所自2016年起每年举行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生物医学工程夏令营。经筛选入营的学生可以将安排参加医疗器械产业园参观等活动,聆听行业专家讲座,与专家、导师面对面交流,同时也有与其他院校不同专业的优秀研究行进行深入交流。此项活动旨在促进“产、研”融合,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该行业地发展规律,学以致用,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有促进作用。
  三、建议及思考
  (一)设置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医工所各课题组绩效薪酬仍以纵向科研经费作为参考指标,基于此种绩效考核机制,课题组负责人通常会以项目进展为目的,而忽略对青年科技人才及学生的素质培养。适当加大团队建设中人才培养方面考核权重,对于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领导层可做好人才培养的经费支持和相应制度保障,一定程度上减轻课题组压力,配合推进培养新模式。
  (二)扩大教学师资队伍,产医研用协同培养。
  目前医工所的教学师资队伍以产医研结合为主,但仍存在与医疗器械企业结合不紧密,与医院合作动力不足等情况。经推荐选拔,医工所学术委员会认定,适当增加一批具有带教热情和在医疗器械研发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学术能力地教学师资,可以建立健全已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可以参与到医工所青年人才培养的理论授课中,也可根据实际需求,开设工作坊,增加短期实践课等方式参与授课。目前,医工所与苏州科技城医院联合开展医工结合慕课,已逐步上线3期,总点击率超过3000次。
  中国医药研发企业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核心竞争力是科技创新,而人才队伍是科技创新的源动力。青年科技人才,尤其是在读研究生的能力培养是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竞争力。在数字化变革带来科技改革的同时,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教学质量也面临新的挑战。医工所联合产业链相关多方资源,模拟产业发展生态模式,以行业创新发展需求为导向,推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创新的模式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颖.岗位素能模型助力检察人才开发[J].检察日报,2016,10,30.
  [2] 刘颖.传记式数据在领导人才评价中的应用[N].检察日报,2016-10-30.
  [3] 刘有升.政产学三螺旋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绩效的影响[J].中国行政管理,2016(367):76-80.
  [4] 刘颖.社会组织志愿者领导风格对下属行为和动机的影响研究[N].中国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04.
  基金项目:文章为江苏省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RD201835。
  作者简介:蒋天怡(1994.01- ),女,汉族,江苏苏州人,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职务科员,研究方向:人事为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530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