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人体解剖学作为基础医学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让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与掌握理论基本知识同等重要。只有这样,人体解剖学教学才有意义。本文以人体解剖学教学为研究对象,浅谈了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方式。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 临床思维能力 必要性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1-0-01
临床思维能力是临床实践的前提,是临床医生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众多信息整合之后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制定治疗方案的应对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不是先天形成的,是在后期的学习及实践过程中根据个人的思维能力和习惯不断积累出来的,而作为当代在校医学生,想要提高自身临床实践能力,为日后临床提供更好的辅助,首先要学习好基础理论医学,并把基础医学与临床適当结合为己所用。人体解剖学作为研究人体结构和形态主要基础的学科,对于学生而言,医学全科学习成绩的高低和人体解剖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学好了人体解剖学,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都会迎刃而解。
一、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人体解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备临床资质的合格专业医生,近些年医师资格考试从专业务实和专业实践两方面进行,以最新临床疾病为背景,考察考生利用临床思维综合能力分析、鉴别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要从基础做起,在人体解剖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加强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临床思维方式,才能通过资格考试并在日后适应不断变化的临床工作。临床思维能力培养贯穿医学教育全程,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学生除了要熟练掌握医学知识以外还要熟悉人文社科自然等多个内容的知识,并且不断实践不断更新不断发展。而我国当今医学教育中恰恰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薄弱环节,以至于很多以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后,临床实践技能提高缓慢,临床思维能力较弱,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适应临床工作。素质教育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一项重要的思想和目标,在医学基础教育中也应不断贯彻这一思想,使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充分融合贯通,让更多的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得心应手,激发学生潜在的逻辑探索和思维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发展提高自身水平,达到全面提高诊疗技能的目的。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传统解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解剖学教学和学生接触临床表现情况和问题研究发现,在基础理论学习、见习、实习阶段,学生接收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实践严重脱节,被动机械的接受知识,不能灵活运用,从而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导致进入临床后,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思维分析能力较弱,不能给出精确的诊疗方案,影响了临床效果。究其根本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适当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授课无创新,学生接收信息被动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方法还是教师授课学生听课做笔记学习为主,单调乏味的学习模式和医学知识不但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大大下降,还让学生自身缺乏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只会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不会理论结合实际,更不具备重要的临床思维能力,进了医院实习后,也是被动的按部就班的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没有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以至于进入临床后,因临床思维能力较弱而不能解决变化多样的临床实际问题。
2.教师授课片面,学生逻辑混乱
在解剖授课过程中,部分教师自己本身就不能结合生活实例,也不能联系最新临床实践,只会照本宣科的讲授书本要求的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临床思维的形成。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缓慢的日常后天培养过程,有的学生自身日常思考问题逻辑性就欠缺,也不重视这方面的培养,没有正确的引导在思考问题时逻辑就会更混乱,单个的知识点无法串连起来形成知识串,更不用说临床思维能力了。
三、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方法、综合素养等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基础医学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首先基础医学教师自身要有不断更新的全面的的临床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与本专业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可以在课堂上得心应手的分享给学生,资料显示,要建立专业化、高素质、业务能力强、创新意识先进的教师才能更好的培养教学中的临床思维能力,高校改革大趋势下,各高校对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工作都在不断加强,通过定期培训、组织专题讲座、开展学术研究教学等活动拓宽教师知识面,使教师业务能力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为教学提供更好的保障。其次,也要不断优化解剖学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在原有的解剖学教学大纲基础上,对当下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改善,增加科学全面先进的人体解剖学知识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以此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教学课堂上,借助虚拟化数字实验室,多系统生命科学馆展厅,数字等教学辅助方法,改变学生的传统被动接受模式,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原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对应章节内容、掌握相应操作技能,还要确保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可以适时运用到临床践中去,达到有的放矢。比如在讲授心脏体表投影这一相关内容的时候,可以结合临床医师技能考试心脏叩诊这一操作,一起讲授并且在解剖实验课操作。再比如在讲授躯干肌四肢肌的时候可以联系各种健身动作所涉及的肌肉以及肌肉起始点等临床实例和生活日常来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思考,从日常中发现解剖文化,从而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临床解剖学知识的掌握和潜在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课下,要设置难度适宜、有层次、针对性强、重点突出的问题,对学生的积极思维要鼓励,构建一个良好的课上课下环境。 2.注重法制、文关怀教育
由于临床的特殊性,想要培养临床思维能力,除了要掌握医学理论知识技能外,还要了解人文社科等知识。目前,高校医学院校人文社科课程较少,内容也多为日常礼仪和医患沟通技巧,这些内容老师因为大多没有医学教育背景所以缺乏临床人才培养的目标性。所以,我们更要加强人文素质培养。临床防治以人文关怀理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文社科和医学知识相互交融的结果,这要求医疗工作者在治疗疾病时,要重视“病症”的同时注重“人”的存在,权衡好两者的关系,从而建立更和諧的医患关系。教育改革坚持德育为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全程,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如果没有正确的三观引导,个人职业发展就会失去方向,职业道德就会缺失,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更是无稽之谈。近些年因医护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引起的医疗事故时常发生,所以在校生更要加强法制教育。
3.完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不仅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之一,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监控与评价。通过进一步完善考试考核制度,不仅能够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主动性,还可以诱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自觉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临床思维奠定基础。除了课程内容考核外,还应将临床思维能力纳入技能考核,在解剖实验技能考试中,设定临床思维能力考核标准,如学生是否能对教师特定设置的简单病例做出相应的诊断及了解到病例中涉及到的解剖学基础知识,对相关领域的新进展是否有认识。通过阶段式的考核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临床思维能力训练,潜移默化自我提升临床思维能力。在日常针对技能考核的训练中,还应加强相应的实践训练,实践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可以使学生暂时脱离课本较真实地感受临床情况,实践可以发现很多课本上无法意识到的问题,通过实践操作,可以加深对理论的记忆和进一步的理解,避免纸上谈兵的现象。在实行过程中可以开展定期临床知识讲座,社区医疗活动,人体解剖生命科学馆学生讲解,解剖技能操作竞赛等活动。
四、结语
在人体解剖学基础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解决分析处理问题的综合临床能力,这种思维训练方式适应高校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持久并且漫长的过程,解剖教学中临床思维的培养为日后学生学习临床课程以及进入临床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总而言之,解剖教学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结合很重要,在日后的教学中需不断摸索。
参考文献
[1]安丽娜,丽萍,赵仙先,等.重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4):4-5.
[2]方琼,刘梅梅.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3): 124 -125
[3]张天宝,张宏,李方,等.在解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效果[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 (1) : 148-150
[4]朱丹丹,王绍武,张金玲,等.分阶段培养在医学生综合临床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7,7(3):28-32.
[5]宋凡,杨光耀,亓来华,等.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39-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954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