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激发写作兴趣的“美味佳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灵感的窗户。”让学生愉快学习。饶有兴致地轻轻松松地作文,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呢?
(一)美文美读,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书籍也是一种学校。”又说:“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读书。”当代名家名作是现代文的典范,学习优秀范文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当学生对习作的意识还很朦胧时,教师应有目的地选取篇幅短小、生动感动人的文章(包括课文)给学生朗读,而且是有感情的朗读,营造一种令人向往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尤其是要多找一些生活气息很浓厚的文章,师生共读。因为读的过程是听和读的结合,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
(二)深入观察,培养兴趣
生活是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不管写什么文章都离不开生活的沃土,作家无一不是先深入生活后写作出优秀的作品的。学生更应该扎根生活。因为他们还只是靠着自己有限的对世界的认识,去写人生百态、人生感悟,往往会感到“囊”中羞涩、捉襟见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写作前搜集素材最有效的办法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那么到底怎么去观察生活,了解大干世界呢?我引导学生观物、察人、品事,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以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写作素材。学生在写作时感到难以下笔,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生活缺少观察和思考,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熟视无睹,没有理性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同时缺少多角度的观察,思维定势定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同一个事物惊醒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很多新鲜的素材,类似于生活中的烹饪技巧,方法不同,做出的“菜”的花样和味道自然各有千秋。
(三)课外阅读,积累兴趣
课外阅读是很好的积累素材和兴趣的方法。按照大语文的观念,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到的文章是相对少的,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如果不是加强课外阅读,那我们依然是在充当井底之蛙。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增加课外信息的摄入量。因为这样做既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可能他们还不了解的世界,又可以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习惯。因为学生不可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感知他们身边以外的世界,而通过读书可以间接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了解人生……课外阅读一段时间之后,要求分组交换各自的书籍,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这样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思路。
(五)博采众长,表达兴趣
获得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这还不能说学生就可以写出好的文章了。因为他们得到的是个体的感知,不可能是全面的,完全正确的认识。所以交流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学生的交流可以是同桌之间的,也可以是小组的,当然也可以是全班进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汇报自己的成果,同时也享受他人的成果,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获得更加丰富的材料,而且在教师的点拨下,应该会对事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看问题会更加透彻。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能够融合大家的智慧,还能够表达自己的兴趣。当学生已经心有所得、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时候,再给他们一个(或几个)好的题目供他们参考,让他们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角度切入。这个时候,他们洋洋洒洒写个几百上千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写的范围也扩大了,内容也丰富多了。在教学中,我们感觉到,教师的言谈举止最容易是学生受到感染,因此,我经常把自己的博客对学生开放,把自己写的下水作文让学生学习,参考,同时提出意见和建议,相互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博客内容,尽量多的为学生提供学习网站和内容。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学生常常把我作为自己奋斗和超越的目标。有了前进的动力和目标,学生早已按耐不住内心的表达欲望,跃跃欲试。
(六)自主评改,享受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让每个学生真正享受到成功的体验,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评改作文时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开展讨论,多给学生以讲话的机会,各抒己见,质疑问难,不搞“一言堂”。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赏识,是激发学生创作激情最难得、最宝贵的机会。教师要善于诱导,允许各种不同见解和意见存在。学生的作文,我的评改方法是:“相互阅读――提示修改――学生互改――教师评改――交流意见”。即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适合自己的同学的作文,相互阅读后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再次修改后,教师评改,最后在全班交流。让学生当一次老师,体会到修改与评改的辛苦和乐趣。
为了鼓励学生写作,我还常常把学生的日记、作文在班刊上刊登。习作能登出来,这是对小作者最大的鼓励。
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和大胆尝试,只有在不断创新和改革的多次尝试中,结合教学和生活实际,从本地出发,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美味佳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73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