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区卫生服务 近在咫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北京:家庭医生上门服务
  
  据有关部门介绍,北京市把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医疗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力推广。随着医改的深入,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包全管的医疗保障制度一去不复返了,但又必须让生活并不很富裕的老百姓用比较少的钱获得方便的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正好能满足这个需求。居民们不必再去很远的大医院看病,也不用排长队挂号,只要来到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或者打个电话给和自己签约的家庭医生,就能享受医疗服务。
  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落在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据其负责人介绍,自1995年建站以来,已形成了以复兴医院为依托、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承担着月坛社区13万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
  在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就诊的一位大妈一个劲儿地夸赞这里的医生。大妈曾患脑血栓,右半身瘫痪,卧床不起。经过服务中心医生的治疗和指导,现在她可以下地,还能洗衣做饭,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理了。
  这样的患者在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很多。除了医疗服务,服务中心为辖区居民提供了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服务,开展社区传染病防治的宣传。还组织创办了《社区健康》杂志月刊,作为一个中心11个站的免费赠阅品供给社区居民。在抗击“非典”期间,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向社区居民散发“非典型肺炎”专题健康教育处方,教会居民如何应对“非典”。
  据月坛社区服务中心调查,社区居民首选社区卫生服务就诊的比例从1996年的2.10%上升到2004年的41.36%。2003年社区年门诊量从1996年的2150人次/年提高到212601人次/年。
  北京中关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于1999年1月1日。该社区居民以高级知识分子居多,而且呈现出老龄化趋势。服务中心的医生针对社区居民的这些特点,建立了家庭卫生服务中心,培养了一批全科医生,这些全科医生走入家庭,为居民提供国际上最为流行的家庭医生服务。
  张爷爷是中关村社区的老居民,患有冠心病,最让他感觉麻烦的是经常要去医院看病。自从中关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办了家庭医生上门服务项目,张爷爷的难题总算解决了。现在,他在家里就可以接受医生的诊治,基本上用不着去医院了。
  中关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为社区每个家庭成员建立了健康档案,掌握每位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以方便每个慢性病患者的长期治疗。家庭医生式服务一改以往病人找医生的单一模式,变成了居民与医生之间双向的互动交流。
  
  上海:步行15分钟即看病
  
  “步行15分钟即可得到初级卫生服务”是上海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构建的主攻目标。从1998年开始,上海市政府将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累计投入9.64亿元,在中心城区每3~5个居委会(约1~2万人口)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按行政村的归并设立中心村卫生室。同时,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由原先的以医疗为主重新定位为“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如今,市中心城区已经建成9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郊区有127所乡镇卫生院和2251个中心村卫生室。
  北新泾卫生服务中心是上海推进社区卫生改革的一个缩影。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过去的坐等病人上门,到医务人员走进社区和家庭,中心职工分成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和辅助、病房及管理团队。走街串巷,到居民的家中、床头巡诊,成了社区医生们日常的工作。中心还设立了10个服务点,为居民量血压、开展健康咨询等。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的冬天,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都随叫随到。服务中心还和北新泾街道、新泾镇协作成立了健康促进委员会,编织起街道居委会、镇政府职能部门参加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网络。在该委员会的支持下,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为37922户、101799名15岁以上的居民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并输入计算机,分别对高血压、老慢支、糖尿病、肿瘤等居民追踪服务。
  小周患有小儿麻痹症。以前,他整天待在家里,不好意思出门,可现在每周一、四下午,他都一定要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免费康复训练。
  目前,上海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是医保定点单位,随着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的范围正逐步拓展,从单纯的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卫生服务,如家庭病床、上门护理、BP机呼叫上门服务、户籍制预防保健、全科团队服务、设立健康档案等。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不仅丰富,费用也很便宜。根据上海市卫生局的统计数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急诊单次医疗费用,市区平均为125.66元,郊区平均为95.63元,分别只是二、三级医院的70.5%和53.7%。
  据统计,上海60%退休职工的门诊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乡镇卫生院)去年的门诊服务总量为3012.67万人次,占全市门急诊总量的35.02%;收治住院病人27.76万人次,占全市住院病人总数的20.88%。更主要的是院外服务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此外,上海市还在街道、乡镇陆续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委员会”,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议,对中心主任的聘任提出建议。各个中心的内部机构,从医院的模式转变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三部一室”(预防保健部、医疗康复部、后勤供应部和办公室),不见了各种专科,代之以全科门诊和上门服务等。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也从过去的按人头拨款和专项拨款,逐步转变为按中心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拨款。
  
  重庆: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从2001年开始,重庆市基本医疗保险管理部门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医院。到目前为止,全市范围内纳入医保定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97家,占了全市211家医保定点医院的46%。其中,渝中区、江北区等城8区建成的5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已有46个被劳动保障部门指定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占已建社区服务中心的88.5%。据了解,参保人员在已纳入医保定点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不仅可以享受较低的医保统筹基金起付标准,还可以享受同其他医保定点医院相同的医疗待遇。
  重庆市沙坪坝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在全市中起步较早,今年又计划新建新桥、歌乐山、沙坪坝、井口、沙磁路等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从而使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面达到100%。据悉,新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引入竞争机制,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明年沙坪坝区将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沙坪坝区人民医院半月楼社区卫生服务站于1999年下半年建站,当时由于宣传和自身建设不到位,前来就诊的病人寥寥无几,现在1个月却能收入几万元。之所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据人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负责人介绍,主要是进行了宣传和人员调整。社区卫生服务站联合大学生在暑假、双休日进入各家各户进行健康调查、咨询,让当地居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性质和内涵。在人员方面,选择有长期临床经验,在当地有知名度的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增加了病人的信任感。另外,加强了自身建设,制订了一系列制度,与当地大单位和学校等建立定期巡诊制度,免费体检。现在,半月楼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天平均有二三十个患者前来就诊,多数是老年人,就诊的疾病多是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中老年人的慢性病。
  半月楼居民田婆婆70岁,患类风湿关节炎40多年,关节强直,不能伸屈,长期卧床在家,由老伴喻老人照顾。喻老人谈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时感慨万分,以前他送老伴去看病,来去要找人抬,排队挂号十分麻烦,看一次病至少要半天时间。现在有了社区卫生服务站,打个电话医生就上门来服务,再不用来来去去折腾了,而且挂号、治疗都免费,医生还定期上门复查。
  
  广州:三年构筑“防疫大堤”
  
  为了提高广州预防控制疾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广州市近日宣布,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传染病救治系统和信息系统建设,到2008年完成城市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和农村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设,以构筑起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城市安全的“防疫大堤”。
  按照计划,城市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将是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根据《国家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每3万至5万人配置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到2005年,广州市将设置不少于12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府5年内将投入专项资金新建和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力争到2008年建成业务用房标准和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均符合国家要求、布点合理、覆盖整个城市人口的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社区卫生服务 预防保健是重点
  
  谈到社区卫生服务,很多人习惯称之为“社区医疗”。这“医疗”二字,说明在许多人心目中,它的含义就是看病、打针、开药,只不过比大医院方便点,规模小点罢了。其实,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远不止看病治病这么简单。它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六位一体,为居民们提供的是有效、经济、方便、连续的卫生服务。这其中,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30年来,我国疾病构成和死因构成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而这些疾病都是可以在发生前预防避免的,正因为如此,社区卫生服务的预防保健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比较成熟的社区卫生服务不再停留在单纯的诊治疾病上。如北京市中关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分出医疗、管理、巡回三部分功能,各由专人负责,各司其职,医疗人员诊治疾病,管理人员通过各服务站联网的计算机管理居民的健康档案。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当地居委会联系紧密,随时了解居民的意见与需求,以修正自己的服务。
  许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举办讲座和宣传活动,来加强居民预防和保健等方面的知识。高血压在我国属于高发病,北京市方庄小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就根据这个特点组建了高血压俱乐部,定期给高血压患者测量血压,进行用药和生活常识的指导,定期举办健康讲座,请专家免费传授高血压的防治方法。
  以前卫生资源集中在各大医院,无论大病小病,患者只能到医院就诊,而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的预防保健,手术后病人、慢性病人的康复治疗,没有便利而且专业的机构可以提供服务。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方便了居民小病、常见病的治疗,为康复中的病人提供康复治疗,而且还向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提供医疗保健、咨询指导,使居民的健康观念从“有病治病”的旧观念逐渐转变到“没病防病、健康保健”的观念上来。
  在上海,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逐渐取代了长期以来被动个体治疗的模式:市区92%的60岁以上老年人已建立了健康档案;37所地段医院开展了家庭保健合同制试点,3288户居民与医院签订了保健合同;85所地段医院开展健康咨询、医疗咨询或心理咨询,接受各类咨询人数达46.19万人次。卢湾区顺昌地段医院建立的大肠癌因症就诊早发现网络,使全区大肠癌的早期检出率达29.7%。
  在北京市月坛社区服务中心的调查中,从1996年到2004年,社区居民对高血压健康知识知晓率从11.09%提高到88.02%,对糖尿病健康知识知晓率从5.22%提高到75.00%,参加锻炼比率从38.70%提高到69.80%,高血压的管理率从41.2%提高到74.5%,高血压的控制率从18.9%提高到50%,糖尿病的管理率从17.6%提高到42.1%。而这与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几年来的宣传是分不开的。
  社区卫生服务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北京市老年人已达174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4.5%;到2015年老龄人口将达到286.7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0.6%,到203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30%。老年人除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帕金森病以外,还有不同程度的痴呆和骨质疏松。北京市要求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都要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建立健康档案,要积极开展为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家庭病床和家庭生活护理,并实行“优先就诊、优先出诊、优先建立家庭病床”的服务,努力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根据现代医学模式,卫生工作应由医治疾病扩展到对人群进行健康监护,提高生命质量。新的医学模式强调卫生服务目标的整体观,即从局部到全身、从医病到医人、从个体到群体、从原有的生物医学范畴扩展到医学-社会-心理的广阔领域。也就是目前所提倡的医疗服务“四扩大”: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社区服务。

  医疗只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对象已从“以病为本”变为“以人为本”,医疗模式也从就诊模式转变为管理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更重要的,是对健康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是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从预防、保健开始,使老百姓的健康水平真正上一个台阶。
  
  小病到社区 未来的路还很长
  
  近日,上海市徐汇区卫生局针对徐家汇商务楼宇集中的状况,进行了白领健康状况调查。接受调查的白领认为自己相当健康的人为零,认为自己基本健康、偶尔有小病的68%,认为自己属于亚健康的为32%。调查发现当今白领具有较强的健康需求,一旦他们要选择体检医院,45%的人首选市级大医院,37.5%的人表示,只要技术设施好,他们乐意选择民营医院,而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仅8.9%。如果感到不舒服,29%的人首选去大医院看病,32%的人首先去药房买药吃,只有8.9%的人表示愿意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
  卫生部门表示,从这次调查显示白领多选大医院看病的结果来看,要力推“大病进医院、小病到社区”的就医分流政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原因,据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认同度不高。多数居民和单位只认“医院”不认“中心”,即使是感冒也要到大医院去排队就诊。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宣传不足等原因外,许多市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仍然抱犹疑的态度。不少市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态度确实好,可是技术水平却不高,家里人有了什么病还是信得过大医院,况且现在交通也很方便,平时的发烧咳嗽等小病,就自己到药房买药了事,需要输液时也是从医院开药带回来,图方便才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输液治疗。
  其次,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列入医保定点单位,致使一些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职工在此就诊后不能报销医药费,因此不得不放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还有的单位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是医院,不为职工报销医药费等,这些都导致了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人数的减少。
  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自身建设还不完善,设备、环境、医护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业内人士认为,我们现在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还远没有达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境地,很多服务站的功能还局限于医疗服务的单一功能,诸如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等其他功能目前尚未完善。而且技术力量也很单薄,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医护人员是全科型的医学人才,而目前全国没有医学院校设有相关专业,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只经过了短暂的全科培训。看来,要真正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蓝图,最根本还要从培养人才做起,社区卫生服务要走的路还很长。
  北京市卫生局有关官员认为,社区卫生服务决不等同于低层次的卫生服务,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其他各部门的通力支持。要搞好社区卫生服务,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资金的大量投入,二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全力支持。在当前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药品管理制度改革及医院现代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面前,卫生部门必须适应形势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家庭。
  后记: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要使它持续、健康地发展,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健康,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理解。人们医疗保健需求的多元化、生命价值观念的人文化,促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希望将来有一天,社区卫生服务能融入所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2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