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0例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南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急性肝炎的一个临床分型,甲、乙、丙、丁、戊5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但最常见于甲型病毒性肝炎,其次为戊型病毒性肝炎。当各类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时,会出现皮肤黏膜黄染的临床表现,以巩膜最为明显,此时即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出现的原因主要有3类,即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各种急性肝炎发生的黄疸都属于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的普遍损伤造成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发生障碍,导致体内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同时因结合胆红素不能正常地排入毛细胆管,反流入肝淋巴液及血液中,结果发生黄疸。
  目前,针对急性黄疸型肝炎仍没有特效的药物,治疗主要采取综合措施,利胆退黄,改善肝脏微循环,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缩短黄疸期尤其是高胆红素血症期,是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文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清开灵注射液(神威药业)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0例,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急性黄疸形肝炎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6年西安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并排除重症肝炎患者。急性黄疸型肝炎诊断标准:①有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或有血制品应用史、注射史;②近期内出现持续存在的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尿黄、巩膜黄染等症状;③查体可见肝脏大,并有压痛,或有肝区叩击痛,或可伴有轻度脾肿大;④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及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④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
  40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3~45岁,平均27.1±10.81岁;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13~41岁,平均26.3±10.04岁,TBIL 48.21~208.25 μmol/L,平均175.32±61.05 μmol/L;ALT 61.21~157.20 U/L,平均118.65±34.78 U/L。治疗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3~45岁,平均28.51±10.01岁,TBIL51.01~203.05 μmol/L,平均163.89±60.21 μmol/L;ALT 61.21~157.20 U/L,平均106.33±33.62 U/L。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及分组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及谷丙转酶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病例入选标准 ①自愿作为受试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②年龄18~65岁的男性或女性;③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西医临床诊断符合急性黄疸型肝炎诊断标准;④病原学诊断符合甲型和(或)乙型和(或)丙型和(或)戊型肝炎病毒诊断标准;⑤TBIL>51.3 μmol/L;⑥凝血酶原活动度(PTA)≥60%;⑦血清白蛋白(ALB)≥33 g/L;⑧近1周内未使用有明确退黄作用的任何中药或化学药品(如托尼奈酸片、思美泰、熊去氧胆酸等);⑨育龄期妇女必须有有效的避孕措施。
  病例排除标准 ①药物、酒精、自身免疫、代谢等因素所致肝炎;②合并心、肾、肺、内分泌、血液、代谢及胃肠道严重原发病者,或精神病患者;③其他可能妨碍临床试验的严重情况;④肌酐(Cr)>130 μmol/L;⑤白细胞计数(WBC)<3.0×109/L或血小板计数(PLT)<80×109/L;⑥血红蛋白(Hb)<100 g/L;⑦孕妇、哺乳期妇女或应用雌激素避孕者;⑧酗酒者或药瘾者;⑨病人不能合作者;⑩已知对试验药品过敏者。
  治疗方法 两组给予相同基础治疗及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西药保肝等常规治疗方案,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维生素C 3.0 g+维生素B6 0.2 g+三磷酸腺苷40 mg+辅酶A 100 U;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门冬氨酸钾镁2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1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清开灵注射液(神威药业),其中<18岁患者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清开灵注射液20 ml,≥18岁患者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清开灵注射液40 ml,均2次/日。所有患者以治疗4~6周为1个疗程。
  观察项目 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检查肝功能,记录每例患者治疗前及1个疗程后TBIL及ALT水平、症状恢复时间(退黄时间、食欲转正常时间及肝脏大小恢复时间)并观察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 ①痊愈:临床症状消失,TBIL及ALT水平完全正常,肝体积恢复正常;②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TBIL及ALT水平完全正常,惟肝体积大于正常;③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TBIL及ALT水平降低,肝体积大于正常;④无效:症状无改善,肝体积大于正常,TBIL及ALT水平均无改善甚至升高。有效率=(痊愈+基本痊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以黄疸消退、食欲转正常时间和肝大、肝功能复常的时间作为比较客观指标(其时间计算均从接受治疗开始到症状消失为止),并分别统计两组病例不同疗程的疗效(疗程是指从接受治疗起到结束治疗止)及治疗4周和6周时的痊愈率。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肝功能恢复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BIL及ALT水平降低程度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症状恢复时间 两组患者退黄时间、食欲转正常时间及肝脏大小恢复时间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临床疗效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痊愈率及有效率,治疗组痊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但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3。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少数表现为局部疼痛、皮疹、瘙痒等轻微表现,通过更换输液部位、减慢输液速度等措施,药物不良反应均自行消失。
  讨论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发生是由肝炎病毒对肝细胞的损伤造成TBIL的升高引起的,西医治疗强调保肝或应用激素抑制肝细胞的炎性反应或免疫抑制剂疗法,但其疗效并不确切,甚至对肝脏有不良反应。中医认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主要病机为外感湿热疫毒,侵犯脾胃,郁蒸肝胆所致,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则为胁痛,胆汁瘀阻而逆行血分,外渗肌肤发为黄疸。因此,治疗应以“活血、解毒、化瘀”为三大原则,即“治黄必治血,血行黄亦除”;“治黄需解毒,解毒黄亦除”;“治黄要化痰,痰化黄亦散”。清开灵注射液是由古方安宫牛黄丸改良而来,其主要成分为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金银花。胆酸及猪去氧胆酸通过使Oddi's括约肌松弛,舒缓总胆管从而起到利胆作用;金银花具有抗炎解毒的功效;黄芩的主要成分为黄芩苷、黄芩素及葡萄糖醛酸等,其通过对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起到抗炎、 抗过敏的作用,同时有抗脂质过氧化以及利胆、保肝的作用,其解毒功能与葡萄糖醛酸有关;栀子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护肝,利胆等作用。
  本组临床试验结果证明,应用清开灵注射液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降低TBIL及ALT水平,改善肝功能,缩短临床症状时间及临床治愈率方面均具有显著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组。
  总之,清开灵注射液作为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一种中药制剂,疗效确定,不良反应小,是一种良药。但在应用时应严格掌握患者适应证及用药剂量,联合用药时要谨慎,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必要时进行皮肤测试,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患者反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81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