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量化针刺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105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观察量化针刺与牵引配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105例用量化手法针刺与颈椎间歇牵引治疗2疗程。结果:总有效率100%。结论:量化针刺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颈性眩晕;量化针刺;牵引
  
  近年来笔者采用量化针刺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5例,39例为住院患者,66例为门诊患者,年龄最小30岁,最大79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月。
  诊断标准为有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耳鸣、猝倒等症状,常因头部转动或侧弯至某一位置时诱发或加重。颈部扭曲试验阳性。X线摄片显示: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椎间隙变窄、颈椎节段不稳(过伸过屈位片)、钩椎关节增生、骨赘形成、椎体前后缘增生。经颅多普勒提示椎基底动脉痉挛或供血不足。排除梅尼埃病、体位性眩晕、体位性低血压和小脑肿瘤等。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选穴:风池、完骨、天柱、颈椎夹脊穴;针刺量化手法:风池、完骨、天柱针向对侧眼角进针1-1.5寸,捻转补法1分钟,留针30分钟,颈椎夹脊平棘突直刺0.8-1寸,捻转补法,每对穴30秒,留针20分钟。
  2.2 颈椎牵引:采用多功能牵引床枕颌带予以颈椎间歇牵引,牵引力量为体重的10-15%,牵引时间一共30分钟,每牵引2分钟间歇1分钟,每日一次。
  2.3 疗程:十次为一疗程,休息1周后继续下一疗程。
  3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能正常生活和工作,6个月未复发。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但劳累、天气变化后仍有轻度不适。好转:症状体征好转,但仍有不同程度眩晕、颈部不适等。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4 治疗结果
  痊愈78例(74.3%)、显效21例(20%)、好转6例(5.7%)、无效0例(0%),总有效率100%。
  5 讨论
  眩晕是平衡系统(前庭系统、视觉系统、本体感觉系统)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一类复杂症状,是平衡障碍的主观感觉、空间定位障碍的运动错觉及体位障碍的感觉,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颈性眩晕属于非前庭系统性眩晕,1984年5月,全国颈椎病专题讨论会,达成共识,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都可以出现颈性眩晕。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退变压迫并刺激椎动脉及其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发生眩晕,其症状有眩晕、视物旋转、一过性瘫痪意识障碍、猝倒,或伴有耳鸣、头痛、颈部不适,颈部扭曲试验阳性,X线摄片可见椎体前后缘增生、钩椎关节增生、骨赘形成、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椎间隙变窄、颈椎节段不稳(过伸过屈位片),适量的颈椎牵引能增宽椎间隙,减轻椎动脉及其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的压迫刺激。本病属于中医“眩晕”范畴,因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不能上荣清窍,脑失所养所致。《灵枢.海论》认为本病因髓海不足所致。颈部劳损,脑髓失养是本病的基本病机。风池、完骨为胆经近脑的腧穴共为少阳中枢之脉,天柱足太阳经腧穴,足太阳脉“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诸穴共奏养脑髓,通脑窍,利机关的功效,颈椎夹脊穴具有通利颈部血脉之效。笔者认为对腧穴位置,进针深度、针刺方向、施术手法时间、针刺效应、间隔时间方面进行量化界定,保证了其客观性、科学性和标准性,从而确保其疗效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申鹏飞,孔莉,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临床研究 [J].中国针灸,2005,25,(1):11-14.
  [2]梁立安,陈文,胡湘等?针刺推拿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及机理研究[J].中国针灸,2005,25,(1): 15-18.
  [3]李锋,娄思权?颈性眩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5,(3):227-228.
  [4]史慧妍,王光安,温景荣,赵晓峰,王舒,石学敏 .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缺血大鼠脑皮质UCH-L1表达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9,41,(6):65-66.
  [5]张洪兵.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80例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12):825-8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557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