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多次耳石复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需要进行多次耳石复位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从2016年7月- 2018年7月收治的148例BPPV患者。系统性地分析BPPV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有136例BPPV患者手法复位成功,成功率约为91.9%。年龄较大、出现症状后就诊时间较长以及多个半规管受累患者与多次手法复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与多次手法复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年龄、出现症状后就诊时间及受累半规管为多次手法复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耳石手法复位是BPPV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年龄较大、出现症状后就诊时间较长及多个半规管受累会影响手法复位效果并增加手法复位次数。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复位;复位次数;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 2019 )24-227-0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enign paroxysmal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常见的引起眩晕的前庭疾病,约占所有眩晕的20% - 40%[l]。尽管发病后l周内症状可自发缓解,但却需要较长时间才完全缓解。耳石手法复位可有效地缓解症状并缩短病程。垂直半规管耳石常用Epley复位,水平半规管耳石常用Barbecue手法。复位成功率因操作者不同各有不同,约有50% - 70%的病例需要进行多次的手法复位[2]。对于首次复位失败或持续不缓解的BPPV,常需要进行多次耳石复位,有研究认为,多次耳石复位的有效率可达90% - 98%[3]。既往大部分研究分析BPPV的临床特征及发病的危险因素[4-5],但却缺乏多次耳石复位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BPPV需要进行多次耳石复位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6年7月- 2018年7月,收集我院收治的148例BPPV患者。年龄25 - 86岁,平均( 56.5±14)岁。全部患者符合中国《眩晕诊治专家共识》[6]BPPV诊断标准:眩晕发作与头位变化相关。眩晕持续不超过Imin,无耳蜗受损表现;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Dix-Hallpike等试验可诱发眩晕及向地性眼震。排除标准:中枢性眩晕;手术或头部外伤;严重的颈椎病;不能配合完成耳石手法复位。收集的病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眩晕天数(出现症状后就诊时间)、症状持续时间、受累半规管、耳石复位次数、并发症以及辅助检查资料。辅助检查包括:纯音听力测试、头颅CT/MRA等。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根据受累半规管采用对应的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BPPV患者采用Epley手法复位;水平半规管耳石患者采用Barbecue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嵴帽耳石BPPV患者采用Gufoni+Barbecue复位治疗;前半规管BPPV患者采用深悬头位手法复位。所有患者每次进行1次手法复位,复位后告知患者避免头部快速运动,避免患侧卧位。第2天再行位置诱发试验,如诱发试验为阳性,再行手法复位,直至耳石复位成功。
  1.3 数据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n+s)表示,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2检验,方差分析比较多组计量资料的差异。P<0.05的单因素变量进入多因素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在148例BPPV患者中,男50例(33.8%),女98例(66.2%),50岁以上患者为96例(64.9%)。发病就诊的平均时间( 4.89±3.98)天,其中在7天内就诊为115例(77.7%)。后半规管BPPV患者69例(46.6%),水平半规管患者53例(35.8%),多个半规管BPPV患者26例(17.6%)。各年龄段患者的临床特征,各年龄段性别及眩晕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危险因素与手法复位次数的相关性
  本研究共有136例BPPV患者手法复位成功,成功率约为91.9%,其中85例(57.4%) BPPV患者1次手法复位成功,29例(19.6%)患者进行第2次手法复位后成功,34例(23%)患者需要进行3次以上手法复位。表2显示了年龄、性别、眩晕天数及受累半规管与手法复位次数的关系。年龄较大患者、眩晕天数较长患者以及多个半规管受累患者与手法复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与多次手法复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危险因素多变量分析
  各危险因素全部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眩晕天数及受累半规管为多次手法复位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3 讨论
  手法复位是治疗BPPV患者耳石的最常用方法,尽管BPPV发病后1周内症状可自发缓解,但目前普遍认为耳石手法复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7-9]。本研究结果显示,进行1次手法复位后,57.4%患者耳石成功复位,第2次手法复位后,77%患者耳石成功复位,经第3次以上手法复位后,共有91.9%患者耳石成功复位。既往有研究报道[10],67.80%患者首次复位成功,87.1%患者需进行两次复位,95.4%患者需进行三次复位,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耳石复位的成功率随着手法复位次数增多而增加,提示复位次数是耳石复位成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既往大部分研究主要分析BPPV的临床特点及发病的危险因素,却少有研究分析多次耳石复位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中结果表明,发病年龄、出现症状后就诊时间及受累半规管为多次手法复位的影响因素。既往Lorin等[11]研究发现,出现症状后平均就诊时间为3.73天的BPPV患者,手法复位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平均就诊时间19.47天的患者。Korres等[12]]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及多个半规管受累影响手法复位效果。随着年龄增长,耳石的脱落程度也会随之而增加,可能由于患者椭圆囊斑、球囊斑发生退行性变,耳石容易出现脱落[13]。因此年龄为影响手法复位次数及复位效果的重要因素。另外,既往研究表明[14],水平半规管或多个半规管受累患者手法复位次数多于单纯后半规管受累患者。多个半规管受累的BPPV患者通常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眼震,在鉴别受累半规管上有一定困难,因而提高了诊断的难度。对于多个半规管受累的BPPV患者,進行多次手法复位,并且首先对眩晕症状及眼震最明显的受累半规管进行复位,因为该半规管内的耳石数量可能多于其它受累半规管。尽管手法复位次数越多,需要治疗时间越长,但却提高了耳石复位的成功率,本研究结果与Shim等[15]研究报道相似。   綜上所述,耳石手法复位是BPPV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耳石复位的成功率随着手法复位次数增多而增加。发病年龄较大、出现症状后就诊时间较长及多个半规管受累会影响手法复位效果并增加手法复位次数,以上因素为多次手法复位的独立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Perez P,Franco V,Cuesta P,et aI.Recurrence of benign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Otol Neurotol, 2012, 33(3):437-443.
  [2] Brandt T,Huppert D,Hecht J,et al.Benign paroxysmalpositional vertigo:A long-term follow-up( 6-17 years) of125 patients[J].Acta otlaryngol, 2006, 126(2):160-163.
  [3]Reinink H,Wegner I,Stegeman I,et al.Rapid systematicreview of repeated application of the Epley maneuver fortreating posterior BPPV[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4,151(3):399-406.
  [4]熊彬彬,吴子明,刘兴健,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2,9(2):208-211.
  [5]赵仁亮,刘涛,孙慧,等.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危险因素[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6,15(8):650-652.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 5): 369-374.
  [7] Wolf M, Hertanu T,Novikov I,et al.Epley's manoeuvrefo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 prospectivestudy[J].Clin Otolaryngol Allied Sci, 1999, 24(1):43-46.
  [8] Chang AK, Schoeman G,Hill M.A randomized clinicaltrial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the Epley maneuver in thetreatment of acute benign positional venigo[J].Acad EmergMed, 2004, 11(9):918-924.
  [9] White J,Savvides P, Cherian N, et al.Canalithrepositioning fo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Otol Neurotol, 2005, 26(4):704-710.
  [10] Korkmaz M,Korkmaz H.Cases requiring increasednumber of repositioning maneuvers in benign paroxysmalpositional vertigo[J].Braz J Otorhinolaryngol, 2016, 82(4):452-457.
  [11] Lorin P,FoubertF,Debaty M.Why treat apogeotropicBPPVs of the horizontal canaI?About 30 0bservations[Jl.Int J Otolaryngol, 2011, 2011.278383.
  [12] Korres S,Balatsouras DG, Ferekidis E.Prognosis of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treatedwith repositioning manoeuvres[J].J Laryngol Otol, 2006,120(7):528-533.
  [13]王英歌,潘黎静,顾晰,等.顽固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治疗[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1,9(4): 372-375.
  [14] Otsuka K, Ogawa Y, Inagaki T, et aI.Relationshipbetween clinical features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fo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outcomes[J].JLaryngol Otol, 2013, 127( 10):962-967.
  [15] Shim DB, Song CE, Jung EJ, et aI.Benign paroxysmalpositional vertigo with simultaneous involvement of multiple semicircular canals[J].Korean J Audiol, 2014, 18(3):126-1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88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