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源性眶尖综合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健 杨华晖 巨亚敏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源性眶尖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科2000年以后收治的鼻源性眶尖综合征10例,应用鼻内镜手术进行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6个月~6年,治愈8例,占80%;好转2例,占20%;无效0例,有效率100%。结论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源性眶尖综合征具有多角度直视、术野清晰、能够看清鼻腔鼻窦的细小结构及病变、颜面不留瘢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还可纠正鼻部其他病变,是微创、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 内镜术;眶尖综合征;鼻源性
[中图分类号] R76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4-158-02
眶尖综合征即Rollel's综合征,是由于病变影响到视神经孔及眶上裂,从而引起眶尖组织功能损伤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的总称,包括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的损伤同时伴视功能的障碍[1,2]。鼻源性眶尖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与正确治疗,对于眼部功能等有着重要意义。我科自2000年以来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源性眶尖综合征10例,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0例中男6例,女4例;年龄18~68岁,平均34岁,病史1~5年。其中孤立性蝶窦病变5例(慢性蝶窦炎1例,真菌性蝶窦炎2例,蝶窦囊肿并感染2例),巨大筛窦囊肿2例,后组筛窦病变3例(真菌性筛窦炎1例,后组筛窦囊肿1例,慢性炎症1例)。主要临床症状有鼻塞、流脓涕、眼眶痛或头痛、视力下降、眶周皮肤感觉障碍、上睑下垂、眼球固定、复视等。眼底有或无视乳头水肿等表现。鼻窦CT或MRI显示蝶、筛窦炎症、真菌或囊肿等。所有病例术后均经病检确诊。
1.2手术方法
1.2.1手术器材德国Storze公司生产鼻内窥镜治疗及电视监控系统,镜头直径4mm,偏角视野为0°、30°、70°。
1.2.2手术方法①常规表面麻醉和浸润麻醉。②在鼻内窥镜下开放病变鼻窦并清除病变组织。③对蝶窦黏液囊肿,术中要尽可能开放囊腔,使之有足够的开口,术中严禁搔刮蝶窦外侧壁。⑤合并鼻甲、鼻中隔等其他病变者,视病情同时处理;⑥清理鼻腔,鼻腔内填塞凡士林纱条。
1.2.3术后处理术后常规抗感染、运用地塞米松、营养视神经、止血、对症等治疗。24h后开始松解鼻腔内填塞物;36~48h全部取出填塞物,视病情收缩、清理、冲洗鼻腔。出院后除按鼻内窥镜术后常规复诊处理外,定期行眼科(视力)复查。
2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鼻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息肉形成或复发;眼底及视力正常。好转:症状明显改善,鼻内镜检查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复发,眼底及视力较术前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鼻内镜检查见术腔黏连,窦口狭窄或闭锁,眼底及视力无改善。
2.2疗效
术后定期随访复查,观察疗效。本组病例随访6个月~6年,治愈8例,占80%;好转2例,占20%;无效0例,有效率100%。
3讨论
3.1解剖
眶尖位置深在,体积狭小,主要由骨结构围成,内壁由后筛窦外侧壁(筛骨纸板后段)和蝶窦外侧壁共同构成,外壁由蝶骨大翼构成,下壁主要由眶下裂构成,上壁由蝶骨小翼及前床构成。前缘与眶腔相连续。因内有重要的颅神经和血管通过,并借视神经管、眶上裂、眶下裂与颅内外交通,临床上许多病变可侵犯此区[3]。
3.2鼻源性眶尖综合征发病机制
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2,4,5]:①鼻部感染经解剖途径或先天畸形累及眶尖;②鼻部外伤或手术损伤;③新生物直接压迫、或导致眶骨质缺失(压迫性骨吸收或膨胀性骨破坏);④血管病变;⑤中毒或变态反应;⑥机体抵抗力下降等。
3.3鼻源性眶尖综合征诊断中需注意的问题
①占位性疾病、外伤/医源性病变、非特异性炎症以及感染性疾病是眶尖综合征发病的主要原因[1]。②本综合征早期鼻部症状常不明显,或眼部症状较重而掩盖了鼻部症状,加上年轻医生经验不足,学科之间的知识、学术交流较少,易忽略鼻窦方面的病因。基层医院医疗条件受限易导致误诊,应引起相关科室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③对于不明原因的头痛、复视、视力下降、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疼痛部位感觉障碍及眼球突出、结膜水肿等症状的病例,应尽早行CT、MRI或鼻内镜检查,对早期诊断和治疗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1,2,4]。
3.4耳鼻喉科及眼科医师联合诊治的重要性
由于眼眶与鼻窦的解剖关系复杂,鼻窦病变很容易导致眼部症状,耳鼻咽喉科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要及时会诊并及早确诊,制定合理的治疗措施。良性肿瘤、鼻窦囊肿治疗目前趋向于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4],经鼻内镜袋状化手术是蝶窦囊肿最适宜的方式[6]。耳鼻咽喉、眼科医师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
3.5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源性眶尖综合征的优越性
多角度直视、术野清晰,能够看清鼻腔鼻窦的细小结构及病变,颜面不留瘢痕,创伤小,并发症少,可同时纠正鼻部其他病变,是微创、有效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郭玉芬,袁逸铭,刘增平,等. 以眶尖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蝶窦病变[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9):688-690.
[2] 边俊杰,刘大川. 眶尖综合征83例病因的临床分析[J]. 国际眼科杂志,2007,7(1):209-211.
[3] 王振常,鲜军舫,吴恩惠,等. 正常成人眶尖的CT和 MRI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2004,2(1):3-6.
[4] 刘思越,尹兆富. 鼻窦囊肿的眼部症状分析[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8,26(6):605-606.
[5] 张蕾,宋国祥,张虹,等. 64例眶壁骨缺失的病因分析[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8,26(8):845.
(收稿日期:2010-04-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591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