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施治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慢性肾炎是以病程长、病势缓、反复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不同程度的浮肿和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医认为,本病证候归属于“水肿”“虚劳”或“腰痛”范围。本文从病因病理、辨证施治等方面,笔者于多年临证中汲取古论而习当代诸家之说,结合自己临床实践体会,对慢性肾炎中医辨证施治经验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慢性肾炎;虚劳;腰痛;中医辩证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6--01
  慢性肾小球肾炎(下简称慢性肾炎)是临床常见病,多见于成年,其病在肾,少数有急性肾炎史。病程长,并随肾功能损害,逐渐导致肾功能衰竭而进入尿毒症。也有的病人仅数月,即进入尿毒症。本病的临床表现多以水肿、蛋白尿、高血压为三大特征[1]。中医过去无蛋白尿、高血压名称。根据证候归属于“水肿”“虚劳”或“腰痛”范围。
  1 病因病理
  本病的发生、发展同机体虚弱,脏腑功能低下,病邪乘虚反复侵袭有关。由于正虚邪袭的互为因果关系,促使本病绵延难愈。即慢性感染炎症病灶的反复出现,和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宣通失常,膀胱气化不利,导致水液排泄发生障碍。但在肺脾肾三脏中,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2]。本病的病因病理是“外邪侵袭,内伤脾肾。”再说慢性肾炎,经久不愈。久病入络,则成气滞血瘀在临床上,肾供血不足,引起兼挟瘀阻,则在甚之阳虚,阴虚等诸型中均可出现。
  2 辨证施治
  慢性肾炎是西医的病名,中医的辨证论治,应按中医临证要求划分为脏腑虚弱为主与病邪袭郁为主两大类。再从临床表现,同时参考实验室的尿血常规及生化等检验结果,进行辨证分型,立法用药。
  2.1 脏腑虚弱为主
  2.1.1 气阴两虚型(相当于隐匿型肾炎) 无明显症状及体征或伴有形体消瘦,眩晕,腰酸,舌淡红,苔薄或根腻,脉沉细。诊断依据:蛋白尿或镜检血尿。治法:补气养阴,佐健脾法。方药:党参、北沙参、炒白术、生地、茅根、荠菜花、淮牛膝、炙甘草。
  2.1.2 脾肾阳虚型(相当于肾病型) 明显凹陷性浮肿或无浮肿,面色?白,畏寒,纳差,四肢不暖,动则腰酸气短,尿少,大便溏,舌淡无华,苔白滑,脉虚软。实验室检查;多量蛋白尿,血浆总量的低下,总胆固醇>5.17mmol/L,非蛋白氮增高或酚红排泄功能障碍,治则:健脾温肾,佐活血化瘀。方药:炙黄芪、党参、淮山药、白茯苓、炒白术、益母草、杜仲、淮牛膝。
  2.1.3 肝肾阴虚型(相当于高血压型、肾病型) 浮肿或无浮肿,面色潮红,头昏或胀痛,失眠或少眠,腰酸足软,常伴口干低热,大便干,尿黄短少,有灼热感,舌红绛,脉弦数或细数或高血压。实验室检查:少量或多量蛋白尿、管型红细胞、白细胞。本型病情复杂,多易反复,迁延难愈,其治法应从辨证施治,灵活拟方。治则:滋补肝肾,合活血化瘀法,佐清热解毒,益气健脾。
  2.2 病邪袭郁为主
  2.2.1 邪热袭郁型 (相当于亚急性型、反复发作型或其他类型伴急慢性感染) 综合上述某型症状加上感染出现不同症状。表现为发热,畏寒,咳嗽,咽痛,腰痛,尿频,尿痛,腹泻,白带多,脐腹部压痛,肾区叩痛,苔粗腻或黄腻,脉数等证。法治:辨证施治基础上加清热解毒,凉血通淋。选用方药:龙葵、扁蓄、丹皮、茅根、龙胆草。
  2.2.2 血瘀氣滞型(可见多型,以高血压型并肾功差者为主) 综合上述某型症状加上明显面色晦暗,腰痛,肢麻,以及部分出血症,或病程长,舌暗或瘀斑,脉迟或涩。治法:在辨证施治基础上加入活血化瘀,散结止痛药。选用方药:川芎、红花、乳香、没药、三棱、莪术、桃仁、赤芍、鸡血藤。
  3 讨论
  x近年来,通过慢性肾炎中医中药治疗的观察,其治慢性肾炎法,多采用温健脾肾或补养肝肾剂为主。若配用强的松,由于环磷酰胺能增强强的松的作用,减轻副作用,且减少停用强的松的反跳现象,故常兼用之。
  慢性肾炎证候中“水肿”是主要矛盾,由于水肿能使食欲减退,蛋白摄入减少,从而加重低蛋白血症;水肿又会导致肾间质水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水和钠排出减少,反过来使水肿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消除水肿,能增加食欲,增加肾血流量,切断恶性循环,使病情迅速改善。其服宣肺利水或健脾利水剂,多可获显著效果,且显效,反复少。若是无水肿症状者,临床多以亚急型、反复发作型为主,中医辨证治疗比单纯西药或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要好。
  清热解毒在慢性肾炎诸证中,只要伴有热邪者均可使用。特别是对反复发作型、亚急性型用清热解毒药治疗更为必要。对阴虚、阳虚两型在补益扶正同时加入清热解毒药,佐以活血化瘀、利水,必要时补充蛋白也可获得理想疗效。由于慢性患肾炎患者抵抗力下降,易感外邪诱发,因此除增强病者抵抗力外,还必须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和其他继发感染。
  关于活血化瘀法临床机理,笔者认为本病肾小球的演变与祖国医学瘀滞的病机有相似处,肾炎因水湿内停,湿热内壅导致气血瘀滞,必累于肾,故采用活血化瘀法,具有调整肾脏血液循环,祛除病邪,消除炎性病变,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恢复肾功能等作用[3]。因此对于高血压型、反复发作型,或肾功能损害者,均具有积极治疗作用。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运用强的松有副作用,临床表现多为湿阻中焦轻症,其苔多呈白腻或黄腻,若无食少中满症可不受中医“腻苔属湿”“夹湿忌补”的观点限制,遵从慢性肾炎证治用药获效满意,并无“因补敛邪”或“满中腻胃”等不良反应。
  慢性肾炎,病久不愈,经证治若缓缓康复,无复发之虑。其辨证用药应有方有守,假以时日,使它有量变到质变,但在量变时疗效不显,如随意改方易药,往往前功尽弃,须慎之。
  参考文献
  罗德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炎56例临床效果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5):73-74、
  张兵,左石.中医治疗慢性肾炎50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3(18):248-248.
  陈志强,方敬,闫翠环,等.益气活血、清热降浊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35例[J].中国科技,2011,24(10):56-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6896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