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降压药用得太早,以后会无药可用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生活实例
  用降压药“无效”,与血压未能稳定控制有关
  45岁的李先生患高血压10午,发现血压高于140/90毫米汞柱后,他马上开始服用氨氯地平,每天1片。由于平时工作太忙,李先生不太关注自己的血压水平。最近一次单位体检,医生发现他的血压上升到160/90毫米汞柱,还有高血糖和高脂血症。显然,每天1片的氨氯地平已经‘无效”,需要咖药了。李先生认为,吃降压药太早是造成降压药“失效”或“耐药”的原因。
  专家解析
  耐药性又称为抗药性,是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通过与药物相互作用后,产生了对抗药物发挥作用的能力,从而使药物的疗效降低或消失。最常见的例子是抗菌药的耐药性。降压药作用于人体的血管、心脏或肾脏,不针对任何病原体,所以不存在耐药性或抗药性。耐受性是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例如,一些药物可以诱导肝药酶的活性,加快药物代谢,使药物还没有发挥疗效就被代谢掉,要加大药物剂量才有效果,这就是产生了药物耐受性。临床常用的治疗高血压药没有这些作用。
  用一种降压药不能控制血压,并不是吃药太早造成的药物“耐药”或“耐受”,其根本原因在于患者身体的病理、生理改变,与年龄渐长和血压长期未能得到稳定控制,同时伴有高脂血症、高血糖等其他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存在有关。研究证实,血压控制得越早,能越早保护血管和重要器官,远期预后越好,等发展到心、脑、肾等脏器损害时再用药,就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李先生平时工作繁忙,压力大,多年不体检,不重视自我测压,每天闭着眼睛吃降压药,血压早已升高却浑然不知。
  特别提醒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和正常人的血压不同,受各种因素影响,波动很大。这就需要长期、仔细地测量血压,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终身服用降压药。
  生活实例
  该用药时不用药,不明智
  38岁的王先生发现血压升高2午,平时血压130~ 140/90—105毫米汞柱,无明显不适,只是工作压力较大时会感到有点头晕。王先生不想过早吃降压药,想先通过坚诗运动、少吃盐、降体重、劳逸结合等方式来降压,但效果似乎不明显。
  专家解析
  中青年高血压初期多数是单纯舒张压高(舒张压在90毫米汞柱以上)。这是因为中青年人主动脉弹性较好,当心脏向主动脉泵血时,有弹性的主动脉很容易扩张,收缩压不高。但是当心脏舒张时,主动脉弹性回缩有力,加上周围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这时产生的压力(即舒张压)就会较高。这种高血压在短期内不会发生较大危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由单纯的舒张压升高发展到收缩压、舒张压同时升高。到老年期,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加重,血管弹性减退,表现为单纯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反而下降,脉压较大,成为难以控制的“老年纯收缩期高血压”。
  长期随访发现,中年时期“舒张期高血压”,即舒张压长期升高5毫米汞柱以后,中风危险性可上升35%~40%。所以,如果一个中青年人舒张压总是维持在90毫米汞柱以上,一定要及早服降压药。一项研究显示,对有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糖、高脂血症及各种不良生活方式的“高危”高血压患者,随访约5.5年后发现:服药6个月内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与服药6个月到1年后才逐步控制血压的患者相比,前者5.5年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明显少于后者。
  特别提醒
  目前认为,除少数中年人由于不健康生活方式,如多吃少动引起肥胖、高血压、早期糖脂代谢紊乱等,通过坚持运动、严格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减肥、戒酒等措施,可使血压明显下降,甚至正常,不需要使用降压药外,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降压达标都需要服降压药,同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即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目前临床研究已公认:越早服降压药,越能有效、平稳控制血压,获益越大。故希望通过单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降压的患者,若短期内血压下降不明显,应及时服降压药,采取服药和改良生活方式同时并举,及早降压达标。
  除了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要及早使用降压药外,老年人也一样,发现血压高必须尽早使用降压药。因为老年高血压患者与中年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升高至相同水平時,老年患者并发症及合并症明显比中青年患者多,伴发的危险因素也多。
  小贴士
  正确认识降压药的不良反应
  有些患者担心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其实,常用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并不严重,尤其目前多主张采取小剂量联合用药的原则,只要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是可以避免不良反应的。患者千万不要“因噎废食”,延误早期治疗。平稳长期降血压对减少心、脑、肾靶器官的损伤,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甲状腺疾病高发:“一站式”诊疗,让患者不再反复奔忙
  近年来,甲状腺疾病高发,如甲状腺结节、甲亢、甲减、桥本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等。由于甲状腺疾病涉及学科众多,如内分泌科、普外科、核医学科、超声科、病理科、检验科等,患者往往需要多方求医,而得到的诊疗建议可能不完全一样,令患者无所适从。
  自2017年上海市甲状腺疾病研究中心落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以来,从硬件设施到软件流程的升级,为患者带来了全新的就医体验。走进位于十院门诊五楼的甲状腺疾病研究中心,内科、外科、超声科、病理科、核医学科、检验科等临床与医技科室都在一起,患者不必再纠结到底该挂哪个科、去哪里做检查,只要挂一个号,就能完成诊疗全过程。当门诊医生完成初诊后,患者即可以去隔壁诊室完成超声、细针穿刺等检查,而细针穿刺病理学检查报告最快一小时就能拿到。中心主任邹大进教授表示:“我们希望患者来到甲状腺中心,能接受专业团队的一站式个体化诊疗,得到一个确定的诊疗建议,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快速解决所有问题。”
  我国脑卒中防控形势严峻
  2018年11月,在“武田制药携手阿里健康”发布会上,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建民教授介绍了我国脑卒中防控形势和应对策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中国脑卒中发病率居世界第一;我国第三次居民死因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已经上升为中国居民第一位死因。脑卒中除了高死亡率外,还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威胁公众健康。遗憾的是,目前仅有极少数患者能够意识到发生卒中需要及时就医,极少数患者能够通过救护车送入医院,只有20%左右的医院能够将静脉溶栓开始给药时间控制在60分钟之内。脑卒中患者一旦发病,家属需要在第一时间呼叫救护车,将患者快速转运至有条件诊治的医院,明确诊断后尽快实施救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6915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