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45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讨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在本科接受治疗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给予乳核散结片治疗,治疗组给予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临床症状。结果 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较观察组低(82.21% VS 9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乳房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乳房肿块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疗效确切,能明显减轻乳房疼痛,缩小乳房肿块,且安全可靠,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壮医;疏肝消癖散;乳腺增生
中图分类号:R655.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3-0078-02
乳癖西医称乳腺增生,约占乳房疾病的75%,临床表现为单(双)侧乳房内边界模糊、形态不一、大小不等,推之呈移动条索状、片状或两者混合肿块。患者常以乳房触痛、胀痛就诊[1]。该病主要受情志因素、工作压力、遗传、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发病率逐年上升,且低龄化。由于乳腺增生具有一定的癌变可能,因此预防体检、早诊断、早治疗极为重要[2]。笔者观察并记录了本院妇科康复门诊运用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在本科接受治疗的90例患者,均经彩超检查确诊,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35.69±2.88),病程1~10 a,平均(3.6±1.5)a,按照就诊时间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平均年龄(39.78±8.86)岁,平均病程(3.7±3.5)a,单侧20例,双侧25例。对照组45例:平均年龄(38.75±5.97)岁,平均病程(4.16±1.87)a,单侧18例,双侧27例。2组患者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参考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具备以下3项主症或2项主症+2项次症即可诊断。主症:乳房胀痛、窜痛;胀痛和(或)肿块与月经、情绪变化相关;烦躁易怒;④两胁肋部满。次症:单一片状的肿块,质地软,有明显触痛;青年女性;月经失调或痛经;④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脈弦。
1.3 排除标准 妊娠期、哺乳期或绝经期女性。合并有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接受过其他可能影响本研究治疗的患者。④合并其他乳房疾病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单纯给予乳核散结片(厂家:广州白云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Z44020007)进行治疗。每日3次,每次3片,餐后服用。月经期停用,月经干净后继续服用,共服用3个月经周期。
1.4.2 治疗组 给予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治疗。拟方:柴胡10 g,香附15 g,郁金10 g,当归15 g,白芍15 g,延胡索10 g,白术10 g,茯苓15 g,益母草30 g,薄荷10 g,蒲公英15 g,炙山甲10 g,炙甘草10 g。临床可随症加减。上方1剂加入500 mL水中先武火煎煮10 min,再文火煎煮20 min,药汁浓缩成2包,每包150 mL,分早晚饭后温服。从月经周期第15天开始服用,月经来潮停用,共服用3个月经周期。口服疏肝消癖散的基础上运用壮医经筋疗法:(1)查灶[4]:运用手指触诊法,用拇指的指尖、指腹及拇指与其余四指的合力作为探查工具,按照经筋线路图从乳房外上象限到内上象限的顺序,作按、压、切、弹的查灶手法进行探查,感觉“常”与“异”的对比和患者对探查的敏感性和反应程度,识别阳性“病灶”。(2)松筋解结[4]:根据以灶为腧原则运用掌指之力,按照乳腺及周围组织经筋的走形方向,采用按、揉、点、推等手法从外周向中心区域缓慢移动进行放松,包括上臂内侧、腋窝部,重点松解增生结节的位置,力量从轻到重,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松解粘连,软坚散结,约20 min使局部发热松软为宜。(3)背部疏肝理气理筋:患者取俯卧位,运用松筋解结手法分别对背部T3~7、T3~5区域进行按揉3~5遍,同时寻找异常筋结点,点按1~2 min。嘱患者改换侧卧位,点按双侧(渊腋、辄筋、胆俞、肝俞、胃俞、脾俞),每个穴位各1 min;应用掌心四指之力拿揉胁肋部,约30 min,直至皮肤潮红发热。此法从月经期周期第15天开始,至月经来潮停止,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乳房肿块大小和乳房疼痛平分以表示,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6 疗效标准[5] 痊愈:肿块、乳痛消失,3个月内未复发;显效:肿块直径降低1/2以上疼痛消失;有效:乳块直径降低不足1/2,乳房疼痛有所减轻或肿块直径降低1/2以上,但乳痛无改善;无效:肿块及乳痛等症状无改善或反而增大、变硬。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2.2 2组乳房肿块大小及疼痛评分比较 见表2。
3 讨论
壮医称乳癖为“奶石疮”。认为人体的重要通道为三道两路,三道即气道(亦称天气)、谷道(亦称人气)、水道(亦称地气),两路即龙路(血液传送的运道)、火路(人体内的传感之路、用现代语言解释是“信息运道”)。其中天气主降、地气主升、人气主和、龙路传输血液、火路传输信息。三道两路重在通,三气升降适宜、中和涵养则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自安。若三道两路不通、调节失常,三气不能同步则发生疾病[6]。根据毒虚致病理论,壮医认为“毒”是引发疾病物质的统称。毒邪侵入人体、是否致病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毒力的大小,二是正气的强弱。毒之致病,主要是毒力太强或正气太弱,正邪相争,正不胜邪,致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导致,或毒邪直接阻滞人体三道两路而致病[7]。故奶石疮的发生源于风毒、寒毒、湿毒、热毒等毒邪入侵,阻滞于脏腑骨髓之间;情志不舒,气机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平素过度劳累,失于调养,身体虚弱,气血不足,气行不畅,最终阻滞龙路火路,使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由于气机阻滞龙路、火路的部位不同,其发生的症状亦有区别,阻于大脑网络为头痛,阻于胸部为胸痛,阻于乳腺则发为奶石疮[8]。壮医经筋疗法是在古典十二经筋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壮族民间“查灶术”、“理筋术”等经验总结出来的以“经筋摸结”诊病和“松筋解结”治病的一种民族医学外治法。在中医、壮医理论指导下,通过专门的手法技术运用,调节人体经筋,能够针对性地激发并畅通人体之气,调节三道两路气机,使天地人三气同步,以达到治病目的。对于乳腺增生,能降低血液黏度,改善体内激素分泌和自由基代谢紊乱,减轻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
乳腺增生属于中医乳癖,其病机主要为情志内伤导致肝郁脾虚,疏泄失职,肝气郁结于乳络而见乳房疼痛;脾虚水气运化不利,聚而成湿,肝郁化火,灼湿成痰结于乳络而见肿块;脾虚气血生化不足,致肝血更虚,血不养肝则肝郁更甚,肝郁侮脾又致脾气更虚,加重病情,每遇心情舒畅则肝郁疏解,故见症状缓解[9]。本研究中,口服中药方解:柴胡、香附、郁金、延胡索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尤其当归之芳香可以行气,味甘可以缓急,更是肝郁血虚之要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益母草活血调经。薄荷清透肝经之郁热,且连翘具有消肿散结之功效。蒲公英、炙山甲活血散瘀、消肿散结,炙甘草益气补中、缓肝之急。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散结消肿之功效。同时给予壮医经筋疗法治疗。综上所述,壮医经筋疗法联合疏肝消癖散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疗效显著,无副作用,患者容易接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王钟富.现代实用乳房疾病诊断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78-403.
[2]张宣.王玉兰.平芙蓉膏外敷联合中药内服治疗乳腺增生症 50 例[J].中医研究,2018,34(4):18-20.
[3]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66-368.
[4]韦英才.梁子茂.壮医经筋学说理论浅探[J].新中医,2017,49(12):173-176.
[5]曹月敏.巩涛.现代乳腺外科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6]庞声航.王柏灿.莫滚.中国壮医内科学[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3-14.
[7]钟鸣.中国壮医病证诊疗规范[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03-104.
[8]程庆敏.牙廷艺教授运用壮医刮痧针挑排毒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经验[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8(3):33-34.
[9]徐丹.罗明.柴胡疏肝颗粒治疗乳腺增生病 60 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8,34(1):66-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7643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