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 研究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行腹部手术老年患者152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6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血栓素及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研究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结果 T1阶段,对照组aPTT、PT指标均高于观察组,TT指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IB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阶段,对照组aPTT、PT及FIB指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T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阶段,对照组TXB2指标高于观察组,PLT指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意识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长于观察组,头痛眩晕、惡心呕吐、尿潴留及胸闷气喘总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能够降低应激反应,对凝血系统影响较小,保障血液循环稳定,避免术后凝血功能障碍,利于患者恢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腹部手术;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6-03--01
临床所行手术中,腹部手术因创口大及麻醉药物使用剂量较高,故对人体血液循环、凝血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具有深远影响[1-2]。手术时机体应激反应强烈,凝血功能加强,导致血液粘稠度迅速升高,刺激血管收缩,使患者代谢及神经系统紊乱,诱发静脉血栓、心肌梗死等疾病,阻碍手术进行且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器官退行性老化,因此,行腹部手术后合并症较多[3]。目前,为保障手术顺利进行,临床中使用各种麻醉方式抑制机体应激反应,本研究旨在对比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行腹部手术老年患者152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6例。观察组男40例,女36例;年龄66-84岁,平均年龄(75.56±6.33)岁;消化系统疾病23例,胆囊疾病16例,生殖系统疾病31例,其他6例;体重52-94kg,平均体重(73.64±9.59)kg。对照组男41例,女35例;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6.21±7.46)岁;消化系统疾病24例,胆囊疾病15例,生殖系统疾病32例,其他5例;体重51-95kg,平均体重(74.34±10.11)kg。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体重、性别、年龄、病情分布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选择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需行腹部手术且年龄≥65岁;②未患有精神疾病且无精神病史;③了解本研究详情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患有心脑血管疾病;②患有免疫系统疾病;③患有脑、心、肺功能损伤疾病。
1.3 方法 术前,两组患者均给予传统手术护理、禁止饮食及常规生命体征检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方法:使用异丙酚2mg/kg、芬太尼4μg/kg、维库溴铵0.1mg/kg、咪唑安定0.1mg/kg,行诱导麻醉,确认患者肌肉处于完全松弛状态后行气管插管,术中间断注射芬太尼维持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复合使用硬膜外麻醉,方法:全身麻醉前,选择合适椎间隙行穿刺,完成后置入导管,回抽无血无液后缓慢注入利多卡因4-5mL,观察5min后患者未出现异常情况,则间断注射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混合液,注射剂量为10-15mL。阻滞平面达T6后行上述全身麻醉,术中维持麻醉方法同对照组。
1.4 观察指标 (1)凝血指标、血栓素及血小板计数,于手术前(T0)、手术后24h(T1)、手术后72h(T2)采集患者静脉血,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栓素 B2(TXB2)及血小板计数(PLT)指标。(2)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意识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3)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尿潴留及胸闷气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凝血指标 T1阶段,对照组aPTT、PT指标均高于观察组,TT指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IB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阶段,aPTT、PT及FIB指标均高一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T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栓素及血小板计数 T1、T2阶段,对照组TXB2指标高于观察组,PLT指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术后恢复时间 对照组术后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意识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 术后对照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尿潴留及胸闷气喘总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临床治疗中发现,老年人行腹部、血管、骨科等大创口手术后常会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极易诱发深静脉血栓[4-5]。研究发现,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麻醉方式具有一定联系,且大部分老年人患有较多慢性疾病,麻醉风险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6]。因此,手术过程中麻醉方式的选择对患者预后具有深远影响。 目前,全身麻醉被广泛应用在各种手术中,其特点为手术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加麻醉药物,以保障患者麻醉深度,其优势在于可以稳定保持麻醉深度,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劣势在于,麻醉药物剂量使用较高,患者于术后常因凝血功能障碍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其发病机制主要为术后刺激机体应激反应,迅速启动止血功能,使血管收缩,凝血指标改变,导致血液循环发生异常。
凝血四项为血栓性疾病主要检查指标之一,包括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其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指标上升表示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凝血功能下降;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指标上升表示肝脏合成的外源性凝血因子功能降低;凝血酶时间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指标上升表示纤溶亢进;纤维蛋白原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指标上升预示血液浓度提高、动脉粥样硬化形成[7]。手术时机体会自主调动血小板,使其聚集在创口处,并释放大量血栓素用以止血,血栓素激增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脂等疾病形成。为保障患者术后恢复,避免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本院对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1阶段TT、aPTT、PT指标及T2阶段aPTT、PT及FIB指标均较低,T1、T2阶段,TXB2指标较低,PLT指标较高,术后恢复时间较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说明,使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能够减少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降低凝血功能障碍发生风险,促进术后凝血指标稳定,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临床应用安全可靠。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能够更高效的阻滞交感神经及躯体神经上行传导信号作用,从而减轻手术应激反应,达到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目的。且联合硬膜外麻醉还具有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小、麻醉效果更加稳定、术后镇痛效果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低等特点[8]。
综上所述,对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能够降低应激反应,对凝血系统影响较小,保障血液循环稳定,避免术后凝血功能障碍,利于患者恢复。
参考文献
李勇,段锦玉,赵玲.全身麻醉对腹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应激反应及其他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8,24(23):2045-2049.
臧金林,史路路,李红梅,等.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7,20(5):376-378.
陈彧.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肺功能和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8,31(23):132-133.
赵勇.硬膜外麻醉对下肢关节手术患者凝血相关指标及血栓发生率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5):789-791.
王玉玉.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用于高龄患者骨科下肢手术时对凝血相关指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26):2952-2955.
张帅,田鸣.60例择期下腹部手术老年患者的麻醉方式及术后认知状况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3):126-127.
宋国军.硬膜外麻醉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对腹腔镜术中及术后应激反应、凝血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14):1918-1921.
赵运龙.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術后免疫功能、应激状态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5):676-6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697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