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分析微创锁定接骨板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微创锁定接骨板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7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 按手术时间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比组, 各38例。研究组患者实施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 对比组患者实施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1、3、6个月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4.33±19.64)min, 术中出血量为(114.61±28.64)ml, 住院时间为(4.76±1.24)d;对比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24.51±30.54)min, 术中出血量为(204.64±38.46)ml, 住院时间为(7.59±2.08)d。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比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比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1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86.47±20.33)分, 3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89.50±21.16)分, 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92.73±25.84)分;对比组患者1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71.54±19.84)分, 3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88.52±21.64)分, 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93.45±25.91)分。研究组患者1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比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0, P=0.000<0.05);两组患者3、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0、0.121, P=0.842、0.904>0.05)。结论 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应用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效果理想, 可在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的同时, 促进肩关节功能改善, 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关键词】 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肱骨近端骨折;肩关节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6.026
  肱骨骨折在临床中属于发病率较高的骨折类型, 其主要指肱骨关节面与肱骨外科颈下约2 cm处之间的骨折, 此处骨折一般情况下均由外伤所引发, 常发于中老年人群[1]。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式较多, 常见包括人工关节置换、肱骨近端髓内钉等治疗, 但其存在畸形愈合以及复位失败等不良后果。微创锁定接骨板属于新型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式, 临床实用性较高。本研究主要探讨微创锁定接骨板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治疗的7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 纳入标准: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均处于正常状态, 具有手术耐受, 患者均年满18周岁, 具有自主表达能力。排除标准:患者属于病理性骨折、存在意识障碍、患有重大精神疾病、患有严重内科疾病。按照手术时间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比组, 各38例。研究组患者男19例, 女19例, 年龄27~59岁, 平均年龄(43.50±15.50)岁; 对比组患者男21例, 女17例, 年龄28~59岁, 平均年龄(42.50±15.5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常规治疗, 对比组实施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在患者患侧胸大肌及三角肌之间作10 cm弧形切口, 切开时注意保护头静脉, 将肌肉钝性分离, 充分暴露骨折端, 牵开并保护肱二头肌长头肌腱, 并将骨折复位常规钢板固定, 后续逐层缝合切口即可。研究组实施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 行全身麻醉, 常规铺巾消毒后作5 cm纵行切口于患者肩关节前侧入路, 有效将三角肌分离, 并保障骨膜可正常显露。术者予以手法复位后采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后续在患者肱骨结节顶点下方5 mm处将锁定钢板置入, 首先将接骨板充分锁定, 再予以X线机对复位情况及效果进行观察, 若复位良好, 可依次锁定板近端及板远端, 完成后逐层缝合切口即可。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1、3、6个月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肩关节功能恢复应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予以判定[2], 其中总分为100分, 主要包括使用情况 (30分)、解剖(10分)、疼痛(35分)、活动范围(25分), 评分为80~100分为恢复良好, 评分为71~79分恢复一般, 评分≤70分为恢复较差。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4.33± 19.64)min, 术中出血量为(114.61±28.64)ml, 住院时间为(4.76±1.24)d;對比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24.51±30.54)min, 术中出血量为(204.64±38.46)ml, 住院时间为(7.59±2.08)d。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比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比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1、11.574、7.204, P<0.05)。
  2. 2 两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情况 研究组患者1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86.47±20.33)分, 3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89.50±21.16)分, 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92.73±25.84)分;对比组患者1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71.54±19.84)分, 3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88.52±21.64)分, 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93.45±25.91)分。研究组患者1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比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0, P=0.000<0.05); 两组患者3、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0、0.121, P=0.842、0.904>0.05)。   3 讨论
  据解剖结构显示, 肱骨近端包括肱骨干骺端、肱骨头、小结节、大结节, 自由腋动脉分支的旋股前动脉为其主要血供来源。以往肱骨近端骨折常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但此种手术方式需暴露三角肌, 人体丰厚的胸大肌及三角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视野, 不利于肱骨近端及相关术区的观察与操作[3]。因此, 传统切开内固定治疗需使用解剖钢板予以固定, 进而为患者造成较大手术创伤, 影响骨折部位血运, 且人体血运受阻会对后续骨折端愈合及恢复造成严重影响, 最终减缓骨折部位的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恢复[4]。 此外, 股骨近端骨折常发于中老年群体, 其骨质大多数均存在骨质疏松特点, 传统切开复位手术损伤面积大, 易对后续恢复造成不利影响。相关研究显示, 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可有效保障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且还具备以下优点:①为具备内固定支架效果, 骨膜与钢板之间所预留的空隙可避免其与钢板之间的摩擦而造成损伤, 可有效降低钢板破坏患者骨质血运几率, 确保骨折部位顺利愈 合[5];②钢板依照患者肱骨近端实际结构设计, 在应用时可省去预弯流程及时间, 同时确保钢板更符合患者骨折部位特点;③为手术所用螺钉与锁定接骨板之间充分固定后会存在一定角度, 可避免螺钉发生松动, 影响患者骨折恢复进程;④接骨板在充分固定后具有较大的把持力及抗拔出阻力, 可增强骨折端固定稳定性, 确保患者在机体各指标稳定后开展早期功能训练[6-8]。
  综上所述, 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应用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效果理想, 其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 促进骨折端复位、愈合, 增强患者近期肩关节功能,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 刘鲁山, 于国平, 方俊英, 等. 微创锁定接骨板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 重庆医学, 2017, 46(27):3804-3807.
  [2] 李乔红, 吕云峰, 潘学坤. 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效果观察. 山东医药, 2017, 57(46):81-83.
  [3] 吴焘, 张国秋. 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改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肩关节功能: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20(44):6655-6660.
  [4] 万震宇, 李皓桓, 彭飞, 等.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37(1):117-121.
  [5] 王威, 陈国富. 锁定接骨板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及关节功能的影響. 创伤外科杂志, 2016, 18(11):681-683.
  [6] 周江, 周海涛. 微创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7例.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0(3):206-207.
  [7] 刘文彬. 微创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效果观察. 中国乡村医药, 2017, 24(7):9-10.
  [8] 王邦荣. 锁定接骨板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实用骨科杂志, 2008, 14(7):393-395.
  [收稿日期:2018-11-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83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