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健康行为理论对高中生糖摄入的干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借助具有针对性的饮食行为干预方案,改善高中生饮食习惯,提高中生健康水平。方法:通过对高中生糖摄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关键问题。利用健康行为的生态学模型作为构架结合健康信念模式对高中生饮食行为进行干预分析。结果:营养标签认识、家庭饮食习惯、心理情绪性需求、食品管理要求皆對高中生糖摄入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应成为行为干预的靶点以实现行为改变目标。结论:针对健康行为理论在高中生糖摄入行为分析中得到的要素,改善食品环境、提高高中生自我营养认知与管理能力,可为降低高中生的超重肥胖率、促进高中生自我的全面素质发展提供基本动力。
  【关键词】 高中生;糖;饮食习惯;行为理论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 1005-0019(2019)14-018-01
  前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水平提高,公民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良的饮食习惯威胁着青少年的健康,其中大量的糖摄入一方面提高了机体能量总摄入量,同时还影响了糖类-脂质-蛋白质的摄入比例失衡,提高了机体患肥胖的风险,限制了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另外,过多的糖摄入还可能对口腔健康、免疫功能等产生影响,降低学生健康水平。由此,控制青少年的糖摄入、进行饮食行为干预至关重要,探讨高中生糖摄入的影响因素以及健康行为理论对高中生糖摄入干预的应用对策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1 现状分析
  1.1 高中生健康状况与饮食态度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 的青少年存在超重、肥胖营养性问题,以 5 年递增 1 倍的速度增长。另有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肥胖的检出率约为 14.1% ,50%以上的青少年肥胖可发展为成人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相应的增加,目前青少年肥胖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社会公共卫生难题。[1]而此难题与现代社会高中生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密不可分:在进食态度方面,大部分青少年为情绪性进食,认为食物是发泄情绪和缓解压力的最佳途径。[2]根据针对高中生的调查显示:有过暴饮暴食的高中生占59.8%。40.8%的高中生每天都吃零食,1.7%的高中生从来不吃零食,经常食用零食与母亲职业、高中生饮食习惯态度有关。在零食的选择中膨化类食品(32.9%)、糖果类食品(27.3%)、蛋糕类食品(23.5%),这三类颇受高中生喜欢。[3]
  综合来说,高中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暴饮暴食、过多摄入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普遍存在。而高中生在食物的选择与摄取过程中经常忽视了食物中的高游离糖含量,过量的糖摄入一方面提高了机体的总能量摄入,另一方面也干扰了糖类-脂质-蛋白质的功能比,同时还可能引起饱腹感以减少其他营养素的摄入,提高了高中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另外,大量的糖摄入还可能损害口腔健康,降低了高中的健康水平。
  1.2 糖摄入影响因素
  糖类又称为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包括单糖、二糖、多糖。而本文研究对象是游离糖。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游离糖包括由生产商、厨师或消费者在食品中添加的单糖和双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分。[4]根据游离糖的摄入形式可将游离糖分为可见游离糖和隐藏游离糖两类。可见游离糖主要指糖果类食物,包括可直接使用的软糖、硬糖、口香糖等。可见游离糖的摄入多来源于主观选择且大部分可通过称重基本确定摄入糖的克数,便于控制。与此相对,作为调味剂添加在食物中的糖则为隐藏游离糖,多以白砂糖形式存在添加糖的隐藏性以及不可测性可以导致高中生无意识糖摄入量提高,长期形成糖偏好饮食习惯。除此之外,高中生糖摄入也与自我意识与自我选择密切相关。
  高中生的糖摄入影响因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①营养标签认识:高中生对营养标签的认知态度调查显示56%的学生经常看营养标签,31%偶尔看,13%几乎不看; 45%的中学生对食物营养标签有兴趣,47%表示无所谓,没兴趣者占8%对中学生购买预包装食品时选择依据的调查结果显示,以个人口味为主要参考依据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食物的营养、品牌、方便程度和价格。[5]虽然半数高中生具有读取营养标签的意识,但食物选择结果却表明营养标签利用度却较小。
  ②家庭饮食习惯:高糖饮食是一个相对概念,尚没有一个统一、量化的标准。父母的营养意识薄弱或一味注重口感,很可能导致在家庭烹饪中加入过多的糖而不自知。而青少年饮食习惯的形成主要是受到父母行为的影响,父母对饮食缺乏重视,很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6]。长期家庭的高糖烹饪很可能使高中生形成习惯性高糖摄入。
  ③心理情绪需求:高中生学习劳动强度、精神压力巨大,而糖摄入能舒缓紧张情绪、放松心情。调查发现青少年对待食物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差别,选择食物时并不注重所选食物是否含有营养,而只关心好不好吃。在进食态度方面,大部分青少年为情绪性进食,认为食物是发泄情绪和缓解压力的最佳途径[7]。虽然有关于糖的摄入是否能促进机体分泌多巴胺等兴奋性递质激发大脑积极情绪和糖的成瘾性研究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但长期以来含糖食品与含糖饮料的广告经常性将其与轻松娱乐联系在一起,在长期的社会广告的影响下,高中生十分容易产生借助这些食品缓解不良情绪、提高自我愉悦感的行为。根据针对高中生的调查显示:40.8%的高中生每天都吃零食,1.7%的高中生从来不吃零食。在零食的选择中膨化类食品(32.9%)、糖果类食品(27.3%)、蛋糕类食品(23.5%)三类颇受高中生喜欢。[8]而考虑零食特点,糖果类食品与蛋糕类食品本身都是含糖量很高的食物,而膨化食品的调味料也含有白砂糖、麦芽糊精等成分,提高了高中生碳水化合物总摄入。
  ④食品管理要求:2013年1月1日实施的 《GB 28050-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强制要求标注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这些营养指标。2016年,美国FDA宣布了新的营养标签法令,其中“添加糖”首次被强制要求标注在营养标签中。[9]但目前我国还未对预包装食品的添加糖标注提出要求。高中生消费者无法直接判断食物中游离糖的添加量,只能通过食品配料表和能量、碳水化合物标注对游离糖的摄入进行估计,给高中生对自身糖摄入的判断增设了障碍。同时,我国目前缺乏餐饮经营单位的调味料剂量的监管,消费者选择无营养指标标注的食品游离糖摄入难以估量。   2 健康行为理论的应用
  考虑到高中生的健康状况与糖摄入影响因素,有意识地控制糖摄入解决青少年肥胖,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至关重要。高中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判断与选择的能力,但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这个阶段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可取得比价好的结果。良好干预效果的实现则需要健康行为理论作为基础指导。目前常用的理论主要有健康信念模式、计划行为理论、跨理论模型等。针对高中生的大量糖摄入问题,可以利用健康行为的生态学模型作为总体框架同时结合以健康信念模式对高中生进行个人行为干预制定解决方案。
  如上图所示,可以通过政府管理、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宣传营造良好环境,提高高中生自我营养学知识水平,增强对游离糖的感知与自我摄入水平的认知,降低高中生行为改变中的障碍,以促进健康行为的采纳。同时,提高对高中生自我效能的关注,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体育锻炼教育等方式提高学生信心,以达到预期结果。在行为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之后还可以结合跨理论模型对进入不同行为阶段的高中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干预措施。
  3 对策及建议
  3.1 环境因素
  3.1.1 政府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加强、规范食品成分的管理。出台制度,明确奖惩,落实执行,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设立更加严格、全面的营养素标注要求,同时,呼吁餐饮业个体经营户提供食品配料与相应的调味剂含量。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层层宣传,以上带下,以社区为有效教育单位、深入宣传健康生活、健康知识,才能切实让健康理念深植广大国民意识中。同时,国内制度还可借鉴国外食品管控的成功经验。美国饮料税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估计每盎司1便士含糖饮料税减去24%的含糖饮料消费量,如果没有其他含卡饮料或食物作为替代品,可将含糖饮料的每日人均卡路里摄入量从目前的190-200卡减少到145-150卡。[9]我国也可以考虑设置高含糖量然而营养素较少的肥胖高风险食物和饮料的税款,通过提高商品价格以减少高中生的购买。同时,社会广告宣传也对高中生的糖摄入意识有着较大的影响,合理管控高糖食品广告,避免对其的过分美化也应该是政府需要考虑的环节。
  3.1.2 学校方面:学校是高中生生活成长接受教育的基地,健康行为理论对高中生糖偏好的应用应以学校为首要基地。设立健康教育课程,普及营养学知识,提高高中生对自我饮食的评估意识,同时采用多样形式让高中生了解健康教育理论,了解行为改变的科学依据,践行健康行为。另外,学校食堂要把好食品原材料的采购关、食品加工要做到科学规范,控制好食物的调味品(白砂糖)的添加量,同时对于校内贩卖的食物进行选择,控制碳酸饮料、高糖零食的贩卖量,同时可以将其放置在角落或者高架台提高学生购买此类食品的困难程度。最后,学校应该利用自身优势为学生构建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环境,如开展低糖饮食周系列活动、成立低糖饮食学生社团,利用学生内部的同伴力量提高营养意识,以形成互相鼓勵、互相监督的良好氛围。另外,考虑到高中生的学习情况,部分行为干预计划的实施时间应避免考试阶段以及考前较为紧张的备考时期,减小个人在行为改变过程中感知到的障碍。
  3.1.3 家庭方面: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父母需要知晓健康的生活理念,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子女行成潜移默化的引导。有意识地为高中生选择合理的食物,控制家庭烹饪中的游离糖调味品的添加量,培养孩子的良好饮食习惯。
  3.2 个体因素
  行为干预中个体因素方面的重点是自我效能,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行为改变过程中的益处与可能遇到的障碍,为每个高中生进行个性化的分析。这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高中生自我评估并制定自我行为改变计划实现。在此基础上,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针对性的解决心理情绪需求而导致的高中生糖摄入过多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教育与音乐艺术熏陶,帮助学生找到自我情绪调节的合理突破口。而在行为干预的实施中可以通过目标具体化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以提高自我效能在健康行为采纳中的积极作用。
  4 讨论
  健康信念模式(HBM)是针对个人的行为干预方案,结合生态学模型能够较为全面的覆盖青少年大量糖摄入行为的相关因素,从宏观与个人两个层次进行把控,可以实现良好的干预效果,但操作困难,难以大规模实现,个性化的方案在学校或社区中落实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与人力物力,同时由于缺乏健全的随访与反馈体制,后期追踪也比较难以实施。为达到这一目的还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构建专业的行为干预系统。
  5 结论
  青少年的健康水平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我国“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中也提出要关爱青少年健康,开展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加强学生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工作。加大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合理应用健康行为理论,在高中生糖摄入行为分析中得到的关键要素,结合政府、学校与家庭的力量改善食品环境,采取多种方式提高高中生自我营养认知与管理能力,可为降低高中生的超重肥胖率、促进高中生自我的全面素质发展提供基本动力,为真正实现“健康中国”搭筑不可缺少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周玲丽,杨浩瑾等.青少年肥胖与糖代谢异常发生的关系[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8 年3 月第28 卷第5 期:626
  [2] 李丽丽,王玉芝.青少年的饮食营养与膳食健康策略探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07):5-6.
  [3] 周盛强. 江苏省扬州市与常州市部分高中生饮食行为现状调查[D].扬州大学,2013.
  [4] 指南: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内容摘要 世界卫生组织2015:WHO/NMH/NHD/15.2
  [5] 李莹杰,顾文馨,吴萍,郝思佳.上海市高中生营养标签认知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0):1563-1565.
  [6] 孟祥坤,邹志勇,尚晓瑞,等. 儿童青少年饮食行为模式与超重肥胖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5): 648-650.
  [7] 安欣华. 北京市石景山区小学生膳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干预效果,评价[D]. 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34.
  [8] 周盛强. 江苏省扬州市与常州市部分高中生饮食行为现状调查[D].扬州大学,2013.[9] 王敏峰 张佳婕 ,新版美国营养标签中的“添加糖”探讨[J].食品安全导刊 2018年2月:35
  [9] Estimating the potential of taxes on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to reduce consumption and generate revenue. Andreyeva, Tatiana; Chaloupka, Frank J.; Brownell, Kelly D.
  [10] PREVENTIVE MEDICINE 卷: 52期: 6页: 413-416 JUN 1 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27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