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分析温针灸应用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对本医院诊治的6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收入数据分析资料,选择于2016年2月至2018年11月,按照患者入院日期单双号予以分组处理,一组纳入30例,试验组实施中医温针灸治疗,对照组实施西药治疗,计算两组治疗1个疗程之后的治疗有效统计率、治疗效果满意统计率,且比对两组痊愈用时及治疗之前、治疗1个疗程之后VAS评分数值。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统计率比较对照组有关数据提升,存在组间指标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效果满意统计率比较对照组有关数据提升,存在组间指标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痊愈用时比较对照组有关数据缩短,存在组问指标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1个疗程之后VAS评分数值比较对照组有关数据下降,存在组间指标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开展温针灸的临床效果较优,可以将患者治疗有效状况提升,提高患者满意状况,缩短患者痊愈时间,缓解患者疼痛情况,呈现出重要治疗意义。
【关键词】温针灸;急性期;周围性面瘫
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主要是因感冒或是感染病毒所导致的,其自主神经功能发生障碍引发局部神经出现营养性血管相关痉挛情况,引发面神经出现缺血症状以及水肿状况,对面部神经产生一定压迫作用等。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开展治疗的时候,需要将其面部血液循环状况予以改善,将其面神经炎症症状以及水肿状况予以缓解等。本文将2016年2月至2018年11月本医院诊治的6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归入项目分析资料,探讨温针灸实施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将本医院诊治的6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2016年2月至2018年11月是选取时间)收入数据研究资料,依据患者入院日期单双号开展分组处理,一组入组30例。对照组:男女之比是18比12,年龄最高61岁,年龄最低20岁,其年龄均值为(42.61±2.12)岁;试验组:男女之比是19比11,年龄最高60岁,年龄最低2l岁,其年龄均值为(42.62±2.14)岁。计算两组一般数据资料,P>0.05。
纳入标准:
(1)患者治疗依从性良好;
(2)患者或家属己经签字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患者对本研究所应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
(2)患者不愿意加入该项目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西药治疗方法:一次给药100mg强的松,一次给药100mg维生素B1,一次给药0.5mg甲钴胺注射液,一周3次,治疗一周是1个疗程,予以1个疗程治疗。
试验组实行中医温针灸治疗方法:选取下关穴、翳风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地仓穴、阳白穴等,让患者保持卧位,将皮肤露出,采取碘伏消毒面部皮肤,予以以上穴位针刺,使患者感觉肿胀且可以耐受,留针时,于足三里穴、翳风穴、下关三穴使艾绒包上纸巾予以揉成团状,在中间刺孔之后放在针柄上面予以点燃,经由针体使热力传到穴位,一次将艾团燃烧1团到3团,一天一次,治疗一周是1个疗程,予以1个疗程治疗。
1.3相关指标
统计两组治疗1个疗程之后的治疗有效统计率、治疗效果满意统计率,并分析两组痊愈用时及治疗之前、治疗1个疗程之后VAS评分数值。
1.4评定标准
1.4.1临床治疗效果评定标准
治愈:予以治療之后,患者的口鼻恢复正常,未出现歪斜情况,其面部表情较为自然;显效:予以治疗之后,患者的面部表情较为自然,其眼裂没有全部闭合,其口角基本没有出现歪斜症状;有效:患者的口角症状以及眼裂状况己经基本得以改善,相关症状明显缓解;无效:不具有以上指标。
1.4.2治疗效果满意状况评定标准
采取本医院自己设计的治疗效果满意状况评分表予以评定,共100分,分数值高则表示患者满意状况更优。
1.4.3疼痛评定标准
依据VAS评分方法予以评定,共10分,分数值高则表示患者疼痛比较明显。
1.5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痊愈用时、VAS评分数值等)表示成均数±标准差(X±S)形式,符合正态分布,数据核对及录入SPSS 21.0统计软件实行t检验,计数资料(治疗有效统计率、治疗效果满意统计率等)表示成例数(n)或率(%)形式,数据实行X2检验,P<0.05,出现组间指标明显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计算两组治疗有效统计率
试验组治疗有效统计率(93.33%)相比对于对照组有关数据(66.67%)更高,出现组间指标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2.2计算两组治疗效果满意统计率
试验组治疗效果满意统计率(96.67%)相比对于对照组有关数据(73.33%)更高,出现组间指标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2.3计算两组痊愈用时
对照组痊愈用时是(16.50±2.34)d,试验组痊愈用时是(11.24±1.30)d,试验组痊愈用时相比对于对照组有关数据更短,出现组间指标明显统计学意义(t=19.939,P=O.000<0.05)。
2.4计算两组治疗之前、治疗1个疗程之后VAS评分数值
试验组治疗之前VAS评分数值相比对于对照组有关数据,没有出现组间指标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之后,两组有关指标均下降,试验组治疗1个疗程之后VAS评分数值相比对于对照组有关数据更低,出现组间指标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医学多认为面瘫是由于风寒入侵而导致的,是口癖的医学范畴,引发患者气血出现麻痹现象,其脉络失去所养。以往主要采用西医治疗方法,具有比较大的花费,而且治疗效果缺乏理想性。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方式因为起效时间比较快,治疗效果明确,于面瘫患者临床治疗中逐渐被应用。
温针灸是一种中医治疗手段,通过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选择足三里穴、下关穴、翳风穴等予以温针灸,足三里穴、下关穴、翳风穴等归属少阳经以及阳明经,存在于面部和耳后茎乳孔邻近神经分布部位。对少阳经以及阳明经穴位予以针灸,能够散寒及温经、通络和祛风并止痛,有助于促使患者气血得以调整,将以上相关症状予以有效缓解。而且,温灸能够对患者面部相关神经通络予以疏通,并得到活血及养血效果。所以,中医学上建议予以面瘫患者温针灸治疗,可以获得化瘀及活血、散寒和温经、祛邪并扶正的治疗效果。此文相关数据指标中,采取温针灸治疗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有效统计率比常规西药治疗患者更高,治疗效果满意统计率更高,痊愈用时缩短,治疗1个疗程之后VAS评分数值明显减少。体现出温针灸治疗方法应用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温针灸的临床效果比较好,能够提高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有效状况,促使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满意状况明显提升,将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痊愈时间缩短,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疼痛情况存在缓解作用,展示重要治疗意义及推广价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720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