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酸入肝”探讨醋制中药炮制理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何紫涵 赵焕君
【摘 要】 在传统中药炮制中,醋是不可或缺的一种炮制辅料,其方法名为醋制,在《雷公炮炙论》、《五十二病方》中均有记载。文章从醋制的历史发展、“酸入肝”的原理、醋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探讨“醋制入肝”的理论。
【关键词】 醋制;酸入肝;醋制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12-0015-04
Research on Procession Theory of Vinegar Processed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through Sour Entering into Liver
HE Zihan ZHAO Huanju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iaoN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Dalian 116600,China
Abstract: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cessing, vinegar is an indispensable processing excipient. Its method is called vinegar processing, which is recorded in “Leigong Paozhi Lun” and “Fifty-two Pathogenic Prescriptions”. 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vinegar, the principle of “sour into liver” and the influence of vinegar on the proper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vinegar into liver”.
Key words:Processing with Vinegar;Sourin Tasteacting on the liver;Vinegar Effects
醋多由粮食发酵而成,有文字记载,中国古代人民以酒为发酵剂来酿制食醋。《本草蒙筌中》记载:“醋,一名苦酒”[1],其主要成分为醋酸3%~5%的水,性味酸苦而温,是中药炮制中最为常见的液体辅料之一。醋制是以醋溶液为辅料的一种炮制方法,具有散瘀止痛、疏肝解郁、收敛解毒、攻下行水的作用,在中药炮制中广泛用于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等。笔者就醋制的入肝原理和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影响进行探讨,从而丰富对醋制炮制法的研究。
1 醋制历史沿革
醋,在我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由杜康之子黑塔所发明。醋在远古时代被称之为“醯”,“醯人制醯”就源于《周礼·天官》的记载,周朝的朝廷还设有管理醋政之官——“醯人”[2]。在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详细叙述醋的生产操作技术及相应原理。
关于醋制药物的记载始于《五十二病方》:“商牢,渍醯中……”,从而发现中药可以用醋炮制。汉代述及醋制的中药有29种。到唐宋年间,醋已经进入到了寻常百姓家。唐代醋制中药新增6种,共35种。醋在中医临床上多配复方应用。如唐代《备急千金药方》[3]记载:“散发赤腫者当以膏摩之方:生商陆三两右四味切醋渍一宿”,是为降低商陆毒性。宋代为醋制发展较为繁盛的时期,醋制中药达到122种,如虎骨、禹余粮、乌蛇等。《校注妇人良方·上·卷1》[4]中记载了关于醋制的方剂,“琥珀散:治心嗝迷闷肚腹撮痛月信不通蓬术一两醋制。”《洪氏集验方》[5]记载:“顺经散,治小儿十余岁,因惊之后……石燕子火煅,醋炒”。
金元时期为醋制的转折时期。医家对醋制中药进行临床考察,一些醋制药物被淘汰,仅剩余41种,其中出现6种新药品,为海浮石、木鳖子、芦荟、乌金石、铜钱,海蛤。据《千金·食治》载:“多食醉(醋 )损人骨”,其认为肾主骨、生髓,补肾药一经醋制后,非但不能补肾,反而会损筋伤骨,所以使一些补肾药如菟丝子、鹿角、蛤蚧、何首乌等醋制品大量被淘汰[6]。金元时期关于醋制记载的书籍为《永类耹方》“没药全药右于末醋糊”,《活法穖要》“醋蘸没药乳香”。
明代时有大量医学著作阐述醋制对于中药的作用。陈嘉谟在《本草蒙荃》中提出“用醋注肝经,且资注痛”的理论[7]。《傅信尤易方》中有较为全面的醋制方法记载,如:醋炒、醋糊、醋煮、醋拌、醋磨、醋煎、醋渍等。醋制品种的使用在明代得到恢复并处于发展的高潮。新增醋制中药79种,成为历史上记载醋制品种最多的時期。《本草纲目》[8]记载:“本事方:没药当归三钱与末醋糊丸”。《胞与堂丸散谱不分卷》中记载醋制乳香的作用,可增强消瘀止痛、透關疏表的功效。《本草彚言》中写道:“醋制则止血之破血非生用不可用之调血”、“醋之味酸而辛酸可以敛新血”,概括了醋制的作用。
2 醋制入肝原理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发展,蕴育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所独有的。《素问》[10]曰:“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醋性味酸苦,醋制对人体脏器和经脉的作用源自于醋,药物经醋制后对肝的选择性作用增强。《本草蒙筌》中记载“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醋制入肝的原理具体还需进一步探索。
《内经》建立了五脏理论,提到‘酸入肝’,但并未指出入肝依据为何。可理解为酸味药多用于治疗肝经之病,如周冬梅对现行第6版《中药学》教材进行统计发现,在归肝经的210味药中,含有酸味的药占8.10%[11]。也可理解为经酸类炮制辅料炮制过的药可以治疗肝经之病。例如柴胡生用为升阳解热、发表和里的要药,升散作用强,适于解表退热。经醋制后,能缓和升散之性,增强疏肝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的胁痛、腹痛及月经不调等症。又如延胡索入肝经,有活血行气止痛之功,经醋制后其疗效更好,即选择治疗肝经病症的作用增强。萧吉《五行大义》[12]曰:“五行自有体、性,圣人象类而制名”。古代哲学家将‘金木水火土’称为五材,经过衍化比较其与自然界的共性,即‘大同’。酸涩味道的山茱萸、牡蛎、禹余粮等通过木的转接与肝联系,从而形成了‘酸入肝’理论。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肝既有疏泻功能又有藏血的功能。而酸属阴,酸入肝,酸应该是补肝的。但酸性收敛,肝的藏血功能还与收敛有一定关系。 对于酸入肝,一直有两个观点:《内经》[13]云“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认为酸泻肝;《辨证录》润肝汤治多怒拂抑、心烦寐少等证,8味药中有山萸、白芍、五味子3味酸味药,从方剂角度证实酸味药入肝是可为补[14]。
《素问·至真要大论》[15]记载:“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久而增气,… 物化之所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此条经文表明酸先入肝,久食酸可以增强肝的能力,肝气足可使化生万物的能力得以正常运行,但是肝气增强太过,则会物极必反。此条可理解为酸补肝也可泻肝。陈钢提出,肝藏血的“藏”字并非贮存而是固摄、约束之义[16]。血依赖肝气的统摄作用,肝统摄血液需要肝调控着收敛与疏泻两种功能,“一敛一散”使得肝对血液既有敛的作用,亦有散的作用,只有在两者协调作用下才能使血液的运行处于平和有序的状态。所以,根据中医学基础理论及药性理论可以总结出,“酸入肝”既可以补肝又可以泻肝。酸补的是肝体即肝阴,而泻的是肝用即肝阳[17]。
3 醋制对中药的影响
《随息居饮食谱》[18]中对醋的功能有如下记载:“开胃养肝,强筋暖骨,醒酒消食,下气,辟邪,解鱼蟹鳖鳞介诸毒。”醋制具有增强药效、改变药物质地,利于煎煮、消减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变药物性能、矫臭矫味的作用。在醋制的诸多功效中,有些是以“醋注肝经资住痛”为基础的,下面以单味药及其方剂为例做进一步分析。
3.1 以醋制引药入肝经为基础
3.1.1 增强药物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醋味酸性微温,归肝经,入血分。一些本入肝经类药物经醋制后对肝的选择性增大,如延胡索,有行气活血止痛之功,经醋制后活血止痛功效增强;香附,具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的功效。经醋制后,可增其行气血止痛的作用,临床多用于理气剂。如理气散结止痛的香附丸。《滇南本草》[19]中记载:“大理香附十四两,… 一份用醋浸,醋开郁,消淤血,顺气”。青皮,具有疏肝破气消积止痛的功效,经醋制后可增强其理气止痛的作用,用于调理气机。如顺气散寒消肿止痛的疝气内消丸;理气和胃止痛的平安丸等。乳香、没药,为活血祛疲药,具有活血舒筋、消肿止痛的功效。经醋制后可除去部分油质,助其消肿止痛的作用,临床用于清热剂,如活血止痛的小金丹、理血剂的跌打丸[20]。
又如柴胡,生用升散作用较强,适于解表退热,醋炙能缓和升散之性,增强疏肝止痛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的胁痛、腹痛及月经不调等。《本草逢原》注明:“入解表药生用,清肝炒熟用”[21]。
3.1.2 改变药物作用,扩大用药范围 大黄,生品主要为泻下之效,本入脾、胃、大肠经,但经醋制后上述作用减弱,具有更强的活血化瘀功效而入肝经,使其选择治疗的范围增大;当归、白芍等补血类药物,经醋制后具有止血作用,此表明醋能入血分,有收敛气血之效,《本草备药》[22]记录白芍“妇人血分,醋炒”;乌梅,生用可敛肺固肠,醋制后治疗范围增大,可增其安蛔之效,如用于驱虫剂的乌梅丸。乳香、没药气味辛烈,对胃的刺激性较强易产生呕吐,醋制能缓和其刺激性,并利于粉碎,增强活血收敛作用。《华氏中藏经3卷》[23]中记载鬼哭丹“用乳香一分,右为末以醋”。将乳香研成末加以醋制,可增加其有效成分的发挥。
3.2 醋制其他功效
3.2.1 增加藥物有效成分的溶解度 某些中药经醋制后,其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从而使药物的功效增强。譬如含生物碱的中药,其游离生物碱一般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当与酸结合后生成生物碱盐类则可溶于水。
《博济方》[24]中记载“阿魏丸主治丈夫、妇人一切气攻刺痛,呼吸不得大肠滑泄”。其中延胡索用量半两挫碎用,醋炒,吴茱萸、川芎、陈皮、当归均醋炒。临床研究发现[25],延胡索经醋炒后,其生物碱与醋中的醋酸结合生成能溶于水的醋酸盐,镇痛作用明显增强。阿魏丸主治刺痛之证,便是因为醋炒增加了其疗效。
3.2.2 改变质地,利于煎煮 唐代《食医心鉴》有“以醋刷炙,令通透”的记载,明代《医学入门》[26]云:“人言烧过用,诸石火煅红。用醋能为末,制度必须功”,均指矿物类、贝壳类药物经火煅或砂烫醋淬后,其质地酥脆,可以解决块大坚实、难以粉碎的难题,有利于药物粉碎及煎出有效成分。《临证本草》[27]载:“治妇人产后肠出不收,紫背浮萍(阴干)、龟甲(醋炙酥)各半两。”《神农本草经疏》[28]载:“绿矾,一名皂矾,煅赤醋淬为矾红,又名青矾”,说明如龟甲、绿矾等矿石类药物可以用醋来炮制,能使其质地改变,利于煎煮。《炮制大法》中也有关于醋制生铜的记载。
3.2.3 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 历代医学家经过临床实践发现醋有消毒、杀毒作用。早在西汉前,扁鹊便提出“醋,…杀恶毒,破结气”。《本草拾遗》和《本草纲目》中载“醋杀毒”。大戟、芫花等泻下作用峻猛,易损伤人体正气,具有一定毒性。但经醋制后,可降低其毒性,缓和峻下作用。
《博济方》[29]中载:“分气丸,消滞气利胷膈止心疼化酒食毒治腹脇胀满。”方中荆三棱醋浸一宿、芫花醋炒,可降低毒性,入肝内用。在《五十二病方注释》[30]中载:“雎(疽)始起,取商牢,渍醯中,以熨其种(肿)处”,以减毒缓和药性。服用商陆的鲜品或生品可导致腹痛腹泻,是由商陆中皂苷类成分引起的。研究表明,醋制商陆后,商陆生品及其正丁醇部位中各种皂苷类成分的组成发生明显变化,其毒性成分含量明显下降[31]。甘遂、大戟、芫花的有效成分均为有毒的甙类,其可被醋酸水解变成衍生物从而减弱毒性。
4 小结
醋制中药萌芽于《五十二病方》时期,经历过宋的繁盛到金元的质疑后,醋制理论在明代完全确立。“酸入肝”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点,中药药性理论为关键,使炮制中药得到更好的理论传承和临床应用依据。随着现代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食醋还被发掘出很多医疗保健方面的作用,,如杀菌抗病毒、抗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防治胃病、防治糖尿病、抗癌、防治肝肾疾病、美容、杀虫等。而关于醋制在矿物药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希望今后能加强该方面的研究。并在传统炮制技术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使醋制的炮制方法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270.
[2]薛伟,丁燕,吴利利.醋的类型与营养价值[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1):26-27.
[3]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M].鲁兆麟主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69.
[4]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上·卷1[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15.
[5]洪遵著.洪氏集验方[M].宋咏梅,张云杰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4.
[6]李文红.中藥醋制的方法和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3,5(14):33-35.
[7]陈嘉谟.本草蒙筌[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14.
[8]李时珍.本草纲目[M].武汉:崇文书局,2017.
[9]李文红.中药醋制的方法和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3,5(14):33-35.
[10] 傅景华.素问[M].陈心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146.
[11]周冬梅,李武.关于“酸入肝”探究[J].新疆中医药,2001,19:52-53.
[12]萧吉.五行大义[M].钱杭.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19.
[13]烟建华.内经[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7:233.
[14]杜建忠.酸入肝未必皆泻[J].四川中医,1989,12:1-3.
[15]傅景华.素问[M].陈心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
[16]陈钢.试论肝统摄血液 [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5(1):1821.
[17]王家恒,陈维霞.“酸入肝”之补泻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4):631-632.
[18]王士雄撰.随息居饮食谱[M].周三金注释.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5:39-40.
[19]兰茂著.滇南本草[M].于乃义,于兰馥整理主编.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05.
[20]王秀蓉,陈文贵.醋制药物在临床的应用[J].北京中医杂志,1987(1):40-41.
[21]席晓爱.谈谈中药醋制法[J].中原医刊,1996,23(10):36-37.
[22]汪昂.本草备药[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6.
[23]王衮著.博济方[M].王振国,宋咏梅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4.
[24]李梃著.医学入门[M].金嫣莉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131.
[25]钱秀中.中药醋制原理探析[J].药学研究,2007,20(5):33-34.
[26]陶御风.临证本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599.
[27]缪希雍著.神农本草经疏[M].郑金生校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152.
[28]华佗著.华氏中藏经3卷[M].孙星衍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56:52.
[29]王衮撰.博济方[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44.
[30]严健民.五十二病方注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141.
[31]郁红礼,吴皓.醋制对商陆及商陆正丁醇部位中皂苷类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125-1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011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