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堵塞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行PICC静脉滴注新生儿的临床资料, 总结其导管堵塞情况, 并分析其原因。结果 100例PICC导管留置时间10~70 d, 平均留置时间16.5 d。发生堵管11例(11%), 其中发生堵管时外露端未见回血及沉积物4例, 发生堵管时外露端可见回血4例, 发生堵管时明确为药物反应2例, 外露端沉积物挂管壁造成堵管或沉积物过多被迫拔管1例。结论 新生儿PICC导管发生导管堵塞的主要原因为两瓶输液间冲管不彻底、药物之间不相溶、未正压封管至血流反流、输脂肪乳剂沉淀引起管腔堵塞、静脉血管内膜损伤以及患儿体位导管打折等, 通过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有效降低导管发生堵塞的几率。
  【关键词】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堵塞;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1.087
  PICC在肠外营养支持、长期静脉输液、新生儿监护、肿瘤化疗、反复输入血制品过程中获得了广泛应用[1-3]。其具有导管留置时间长、操作简便、创伤小、穿刺成功率高等特点, 但PICC 置管过程中会造成导管堵塞等问题, 影响治疗及护理效果[4-6]。本研究探讨分析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本院通过PICC导管进行静脉输液的100例新生儿, 患儿均因病情需要建立中、长期静脉通道, 以利于抢救用药和维持静脉高营养治疗。其中男54例, 女46例;体重1050~3560 g;胎龄28~40周, 平均胎龄30.5 周。
  1. 2 材料 应用美国BD 公司生产的1.9Fr 的PICC 导管。
  1. 3 置管方法 根据医嘱, 由取得PICC资格认证的护士进行操作。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选择常规的操作方法。穿刺部位为肘部正中静脉、贵要静脉、腋静脉、肘部头静脉[7]。
  在无菌操作下穿刺置管, 送管至预定深度, 回血后应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 肝素盐水正压封管。穿刺点按压止血, 覆盖无菌贴膜。行放射定位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后开始正常使用, 第2天更换敷料, 每7天更换敷料1次。24 h持续静脉输液患儿每6小时使用生理盐水冲管1次, 应用肠外营养液冲管时增加生理盐水的冲管量, 输入不同药物之间应用生理盐水间隔[8]。
  1. 4 护理措施
  1. 4. 1 置管前准备 注意加强患儿的保暖, 以免体温骤降。置管前应积极与患儿家属沟通交流, 并讲解PICC 置管的风险, 充分了解相关注意事项以及并发症预防措施。对于躁动患儿, 可遵医嘱予以镇静药物后再进行穿刺置管。选择最佳的穿刺点进行穿刺, 一旦发现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异常, 立即停止穿刺[9]。
  1. 4. 2 合理選择导管以及封管 小型号导管严禁应用于抽血以及输注全血, 避免因血液凝固而造成导管堵塞。置管应选择较为粗直且静脉瓣较少的静脉, 置管长度为导管尖端进入右心房与上腔静脉的交界处, 妥善固定导管, 避免因导管弯折而发生堵管。输液完毕应用2~3 ml肝素液(肝素钠1 U/ml)进行正压封管。
  1. 4. 3 严格遵循药物配伍原则 严格按照药物配伍禁忌及配伍要求进行配药, 避免因产生沉淀而堵管。在输入白蛋白、血浆前后, 均应予以10 ml生理盐水进行脉式冲管, 发现输液泵内液体不足时应及时予以更换补充等。先输入高渗药液、粘稠度较大的药液, 再输入刺激性较小的等渗溶液以及晶体溶液。更好地控制输液速度, 避免输入过慢导致颗粒沉积造成堵管。
  1. 4. 4 堵管处理 非血栓性堵管的处理重在预防, 对于血栓性堵管患儿需应用肝素稀释液进行通管, 如无效则尽量在栓塞6 h内以尿激酶5000 U/ml 进行溶栓处理。如导管仍无法复通, 则应在其他部位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全身溶栓。
  2 结果
  100例PICC导管留置时间10~70 d, 平均留置时间16.5 d。发生堵管11例(11%), 其中发生堵管时外露端未见回血及沉积物4例, 发生堵管时外露端可见回血4例, 发生堵管时明确为药物反应2例, 外露端沉积物挂管壁造成堵管或沉积物过多被迫拔管1例。
  3 讨论
  3. 1 导管堵塞发生原因分析
  3. 1. 1 未正压封管至血流反流 患儿穿刺后长期保持侧肢蜷缩、俯卧位, 造成PICC导管受压迫, 导致静脉血流液发生反流, 形成血栓导致血栓堵管[10-12]。新生儿红细胞比例比较高, 血管通常较细, PICC导管的留置时间比较长, 对血液的正常流动产生严重影响, 产生涡流以及微血栓。由于血液出现反流、血流的速度比较慢, 与药物相结合形成血栓。
  3. 1. 2 药物之间不相溶 连续输注两个不相溶的药物时, 药物自身的pH值不同, 两瓶输液间冲管不彻底, 通常会出现药物沉淀, 微粒就会对导管的尖端造成堵塞[13-15]。
  3. 1. 3 患儿体位导致导管打折 患儿长期保持俯卧位或者侧肢蜷缩, 患儿的活动不容易被控制, 同时导管固定不当, 致使导管发生打折或者扭曲状况, 从而使导管位于体外段发生堵塞[16-18]。
  3. 1. 4 静脉血管内膜损伤 护理人员在实施置管未将手套上粘连的滑石粉清洗, 置管的时候导致微粒进入到患儿的体内[19, 20]。护理人员进行置管动作较为粗暴, 损伤患儿的血管内膜, 导致患儿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从而使导管发生堵塞。
  3. 1. 5 输脂肪乳剂沉淀引起管腔堵塞 由于脂肪乳粘稠性比较高, 在血液中的流速就比较慢, 护理人员的冲管以及封管相关技术不规范, 造成药物沉淀, 导致管腔堵塞。   3. 2 护理体会 PICC 技术目前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极低体重儿中广泛应用, 具有操作简单、术后易于固定以及相对安全等优点, 针对新生儿PICC 堵管原因, 采取规范的置管技术, 应用正确的冲管和封管的方法、正确的药物配制, 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有效的降低了导管移位、导管堵塞以及静脉炎等的发生率, 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及医疗费用, 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舒文, 谢丽琴, 许丽萍, 等. 早产儿经右下肢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可行性. 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2):153-156.
  [2] 李优聪, 林晓华, 黄素兰, 等. 舒适护理在新生儿PICC中临床效果分析. 吉林医学, 2015, 36(12):2668-2669.
  [3] 沈红五, 缪爱梅, 茅志娟, 等. PICC两种置管途径在新生儿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4):351-353.
  [4] 杨惠质. PICC两种置管途径在新生儿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医学信息, 2015, 28(32):114-115.
  [5] 胡秀明. 新生儿科PICC导管堵塞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体会.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25):120, 123.
  [6] 吴旭红. 新生儿PICC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中国护理管理, 2017, 17(2):166-171.
  [7] 施卫萍, 赵亮, 季加忠. 新生儿疼痛的临床研究-254例病例分析.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 8(10):1913-1915.
  [8] 彭昕, 闻曲, 徐文洁.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并发症护理的研究进展. 全科护理, 2012, 10(36):3436-3438.
  [9] 任艳芳, 甄丽娟, 左力.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管因素分析. 中国医刊, 2018, 53(1):98-100.
  [10] 张巍, 童笑梅, 王丹华. 早产儿医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94-295.
  [11] 王玉环, 张红英. 临床护理人员对中心静脉置管引起感染的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 护理研究, 2007, 21(3):677-678.
  [12] 陈永强.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干预策略. 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10):889-891.
  [13] 史广玲, 刘夕珍, 谈玲. 不同浓度肝素封管液用于PICC封管的效果.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30):3649-3650.
  [14] 陈玉瑛, 纪平, 唐玲, 等. 极低体重儿PICC导管定位的临床处理. 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21):2004-2005.
  [15] 钱立芳, 程婷婷. 集束化干预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临床护理学杂志, 2011, 10(6):33-34.
  [16] 翟巾帼, 张利岩, 高艳红, 等. 集束化策略在防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应用. 护理研究, 2010, 24(35):3245-3246.
  [17] 麦细焕. 新生儿PICC置管操作常见并发症的护理研究. 当代护士, 2016(2):63-65.
  [18] 陳冬梅. 探究在新生JLPICC置管护理中实施舒适护理的效果. 饮食保健, 2016, 3(10):182-183.
  [19] 赵洁. 40例白血病患者PICC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与对策. 中华护理杂志, 20O7, 42(2):174-175,
  [20] 张玉霞, 王心迎, 王如美, 等. 三种PICC肝素封管液浓度效果观察. 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75-76.
  [收稿日期:2019-04-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0697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