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三黄”即黄连、黄芩、黄柏三味药的简称,都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中药材,但功效有异同。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性寒,味苦,无毒,入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关于黄连之苦,有很多歇后语:“半夜吃黄连——暗中叫苦”“冰糖煮黄连——同甘共苦”等等,说的是黄连味道苦。可它虽苦,但是一味常用的良药。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它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等症;外用治疗湿疹、湿疮、耳道流脓等症。《名医别录》载:黄连“主五脏冷热,久下泄便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日华子本草》亦载其:“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所含的小檗碱对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双球菌等致病菌皆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能兴奋心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压;能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有显著的抗箭毒样作用及抗肾上腺素样作用;能松弛血管平滑肌,对子宫有显著的兴奋作用,有利胆作用;与秋水仙协同有抗癌作用。
黄连不同的炮制方法各有专攻。泻心火,生用;火在上,酒炒,用于目赤、口疮等;火在下,童便炒;火在中,姜汁炒,可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伏火,盐水炒;火在气分而痛,吴茱萸拌炒,可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食积成火,黄土炒;止泻,壁土炒;肝胆火,醋炒或胆汁炒;热结于下,朴硝拌炒;血中伏火,干漆拌炒等等。
黄连在辨证施治中,与多味中药配伍。治湿热内蕴、血热妄行,配黄芩、大黄等;治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半夏、竹茹;治泻痢、热滞,配木香、黄芩、葛根等;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配栀子、连翘等;治热毒疮疡,可配赤芍、丹皮等;治胃火炽盛的中消证,配天花粉、知母、生地等。注意:黄连属大苦大寒药,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黄芩:性寒,味苦,亦是一味苦寒药,入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用于治疗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等症。《神农本草经》载:黄芩“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药性论》亦载其:“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相传黄芩曾救过药学家李时珍一命:在明嘉靖年间,年方二十、初涉医林的李时珍,突患感冒,咳嗽不止,烦燥不安,虽服过多种解表退热之剂,仍不见效。其父心急如焚,寻觅良方。他在查阅历代医书时,发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记载有“清金散”方剂,方中写道:“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气分热也,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热。”遂按方用黄芩一两,水煎让李时珍服用。服后不久,李时珍身热全退,身体逐渐恢复健康。从此,李时珍对黄芩推崇备至:“药中肯綮(比喻最重要的关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意为将药用到病情最紧要的地方,就像鼓碰到鼓槌一样,立刻见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有抗炎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对气管过敏性气喘有缓解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等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黄芩的提取物有降压、利尿作用,还有和胆、解痉、镇静作用。临床应用,湿温发热,可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合用;湿热泻痢、腹痛,可与白芍、葛根、甘草同用;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绵茵陈、栀子、淡竹叶等配伍;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山栀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丹皮、侧柏叶等同用;治热毒疮疡,可与银花、连翘等药同用;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应用。注意:凡中寒作泄、血虚腹痛、肾虚溏泻、血枯经闭、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者忌服。
黄柏:为芸香科黄檗的树皮内层,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燥湿的功效,主治湿热痢疾、泄泻、骨蒸劳热、黄疸、梦遗、淋浊以及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症。《神农本草经》载:黄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日华子本草》亦载其:“安心除劳,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泪,口干,心热,杀疳虫,治蛔心痛,疥癣,蜜炙治鼻洪,肠风,泻血,后分急热肿痛。”
黄柏不同的炮制方法用途各异。《本经逢原》载:“黄柏,生用降实火,酒制治阴火上炎,鹽制治下焦之火,姜制治中焦痰火,姜汁炒黑治湿热,盐酒炒黑制虚火,阴虚火盛面赤戴阳,附子汁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柏与黄连同样含较多的小檗碱,故其药理作用亦大体相似,但含量较黄连低,并含有其他成分,作用亦有些差异。黄柏抗菌有效成分为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等均有抗菌作用;黄柏提取物行静脉或腹腔注射,可产生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有促进胰腺分泌的作用。注意:脾虚泄泻,胃弱食少者忌服
综上所述,“三黄”均是苦寒药,共同点是:都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治疗湿热、火毒所致的病证,如泻痢、黄疸、疮痈、湿疹、湿疮等。
但也有不同点:黄连药力较强,长于清中焦湿热,湿热泻痢尤宜,并可清心、胃之火而除烦止呕,解热,用于高热烦躁,心烦不眠,血热出血,胃热呕吐,消谷善饥等;黄芩长于清上焦湿热,清肺热,并可凉血止血,清热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肺热咳嗽,少阳寒热,血热吐衄,胎热不安等证。黄柏苦寒下达,长于清下焦湿热,泻肾火,退虚热,多用于湿热下注,带下黄臭,足膝肿痛,热淋涩痛以及阴虚发热,盗汗遗精等。
在临床使用时,注意辨证,对证用药,才能收到预期的疗效。 编辑:迟昊 XuDaPing123@163.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26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