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检查对颅脑外伤性出血的诊断价值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比较CT和磁共振(MR)检查对颅脑外伤性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例颅脑外伤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均使用CT与MR进行检查。统计并比较CT与MR的检查结果。结果 ①CT检查对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敏感度100.0%(80/80)、准确度100.0%(198/198)、阳性预测值100.0%(80/80)均高于MR检查的77.5%(62/80)、89.4%(177/198)、95.4%(62/6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检查对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T检查对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敏感度80.9%(55/68)、准确度91.4%(181/198)均低于MR检查的97.1%(66/68)、98.0%(194/19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检查对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CT检查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点状出血)的诊断特异度60.3%(108/179)、准确度60.1%(119/198)、阳性预测值13.4%(11/82)均低于MR检查的98.3%(176/179)、96.9%(192/198)、98.3%(176/17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检查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点状出血)的诊断敏感度、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CT检查对颅骨骨折的诊断敏感度51.6%(16/31)高于MR检查的25.8%(8/3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检查对颅骨骨折的诊断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检查和MR检查对颅脑外伤性出血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并且各有优缺点, 临床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 CT检查;磁共振检查;颅脑外伤性出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1.017
颅脑外伤性出血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性疾病, 诊断及时与否对后续的治疗及预后有很大影响[1]。因此, 提高颅脑外伤的诊断水平对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增加生存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CT检查简便快捷, 因此一直是诊断颅脑外伤的首选检查[2]。但随着近年来MR技术的快速发展, 其在颅脑外伤的诊断中也逐渐开始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为了探讨CT检查和MR检查对颅脑外伤性出血诊断的优势与不足, 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298例颅脑外伤性出血患者分别使用CT与MR检查进行诊断, 分析比较其诊断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PACS影像数据库 2017年1月~ 2019年2月收治的198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头痛、不同程度昏迷等。其中男102例, 女96例;年龄19~68岁, 平均年龄(49.51±10.21)岁;颅脑损伤类型: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80例, 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68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19例, 颅骨骨折31例。
1. 2 纳入标准 ①颅脑损伤原因明确;②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不同程度昏迷等临床表现;③伤后6~24 h内进行CT检查;④伤后2 d~2周内进行MR检查。
1. 3 方法 入院后患者均给予对症处理, 并在伤后6~24 h内进行CT检查, 在伤后2 d~2周内进行MR检查。
1. 3. 1 CT检查 设备使用德国SIEMENS(西门子)Somatom16排螺旋CT扫描仪, 扫描范围:自颅底(枕骨大孔处)至颅顶, 仪器参数:管电压120 kV, 管电流200 mA, 层厚5 mm, 层间距5 mm, 矩阵256×256。
1. 3. 2 MR检查 设备选用德国SIEMENS AVANTO 1.5T或Skyra 3.0T超导型MR成像仪, 8通道头颅线圈, 扫描范围:自颅底(枕骨大孔处)至颅顶, 常规横断面扫描序列为T1加权像(T1WI)、T2加权像(T2WI)、T2*加权成像(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FLAIR)序列, 并行矢状面T2WI检查。T1WI自旋回波(SE)序列:回波时间(TE)380~450 ms, 回波时间(TE)7.5~9.0 ms;T2WI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R 2000~2500 ms, TE 102~108 ms;T2-FLAIR(水抑制)序列:TR 8000~9000 ms, TE 80~90 ms;T2*WI梯度回波(GRE)序列:TR 630~800 ms, TE 15~20 ms;層厚均为 5mm, 层间距1 mm, NEX 3, 视野(FOV)180×180 cm, 矩阵320×224。
1. 4 观察指标及诊断标准 所有诊断结果均由2名资深影像学医生共同做出诊断, 分析比较CT与MR检查对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点状出血)、颅骨骨折的诊断结果。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CT与MR检查对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结果分析 CT检查对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敏感度100.0%(80/80)、准确度100.0%(198/198)、阳性预测值100.0%(80/80)均高于MR检查的77.5%(62/80)、89.4%(177/198)、95.4%(62/6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检查对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CT与MR检查对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结果分析 CT检查对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敏感度80.9%(55/68)、准确度91.4%(181/198)均低于MR检查的97.1%(66/68)、98.0%(194/19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检查对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CT与MR检查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点状出血)的诊断结果分析 CT检查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点状出血)的诊断特异度60.3%(108/179)、准确度60.1%(119/198)、阳性预测值13.4%(11/82)均低于MR检查的98.3%(176/179)、96.9%
(192/198)、98.3%(176/17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检查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点状出血)的诊断敏感度、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 4 CT与MR检查对颅骨骨折的诊断结果分析 CT检查对颅骨骨折的诊断敏感度51.6%(16/31)高于MR检查的25.8%(8/3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检查对颅骨骨折的诊断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相比于MR检查, CT检查具有收费低、扫描速度快的优点, 因此传统上临床一直将CT检查作为颅脑损伤的首选检查方法[3-5]。随着MR技术的升级和扫描速度的提升, 其敏感度高、多序列、多参数、多平面成像等優点逐渐得到临床广泛重视。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 CT检查对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敏感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均高于MR检查,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对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敏感度、准确度均低于MR检查,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点状出血)的诊断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均低于MR检查,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结果分析:①CT在脑出血的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有极高的敏感度, 病灶表现为密度均匀一致或不均匀性增高的高密度影, 而MR仅有T2*WI呈现较高的敏感度, 病灶表现为血肿周边低信号环;②CT在脑出血的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敏感度较差, 病灶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影, 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 而MR由于血肿内的含氧血红蛋白变化影响了T1、T2的驰豫时间, 因此T1WI、T2WI呈现特征性的高信号现象[6]。
MR检查通过对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 使人体中的氢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 通过接收氢质子的变化信号, 形成MR。其对人体内的软组织敏感度很高。研究表明[7], 合理应用MR影像学检查, 对脑出血疾病的诊断能够获得与CT检查的诊断价值, 甚至比CT检查更敏感。颅脑损伤患者多病情较重, 在这种情况下, 安全、快捷的CT检查仍为首选, 当患者脱离危险后, MR检查可作为为明确诊断的较好选择。
综上所述, 在诊断颅脑损伤时,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运用检查方法, 准确、快速的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蓝英勇. MR磁敏感加权成像与CT诊断颅脑外伤的价值分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 10(17):52-53.
[2] 令狐玲珍. CT与MR诊断颅脑外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比研究.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 26(3):658-660.
[3] 杨磊. 对比分析磁共振成像(MRI)与CT对脑出血鉴别诊断的价值.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12):61-62.
[4] 黄文明, 潘成. CT与MRI检查在颅脑外伤诊断中的优势利弊研究.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3(10):542.
[5] 刘玥, 张玥, 彭芸, 等.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儿童创伤性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第十四届全国磁共振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4:1.
[6] 陈燕浩, 张树桐, 金朝林. CT与磁共振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临床荟萃, 2010, 25(13):1141-1143.
[7] 李学玲. 原发性脑干出血的临床CT、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9(31):23-25.
[收稿日期:2019-4-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66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