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糖尿病类药物使用及不良反应的统计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统计分析常用糖尿病类药物使用后的不良反应。方法 128例糖尿病患者病历资料, 进行归类整理, 对患者的住院天数、药物名称以及用药不良反应等进行录入、汇总、统计,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统计128例病历资料发现, 患者使用糖尿病类药物后, 出现消化道反应最多, 有76例(59.38%);其次是发生低血糖反应32例(25.00%)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27例(21.09%), 发生皮肤过敏16例(12.50%)和肝肾功能损伤21例(16.41%)较少。所有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 56例患者仅出现一种不良反应, 72例患者出现合并不良反应, 其中41例出现两种不良反应表现, 其余31例患者出现三种及三种以上不良反应表现。使用降糖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最多的是磺酰脲类占36.72%, 其中格列本脲类占14.06%, 格列吡嗪类占12.50%, 格列齐特类占10.16%。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1%, 使用双胍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 其他降糖药物使用后的不良反应较少。结论 糖尿病类药物使用后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低血糖反应和心血管系统影响。其中磺酰脲类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关键词】 糖尿病;药物使用;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1.086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水平缓慢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代谢性疾病[1]。对于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 药物降糖治疗是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患者多数需要长期用药甚至终身用药, 而且在疾病的不同阶段, 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多种降糖药物, 在使用降糖药物时, 势必会出现一些药物不良反应[2]。临床常见的降糖药物使用不良反应主要有低血糖反应、消化道反应及代谢和营养障碍等。临床用药时要严格注意尽量避免降糖药物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现象, 一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需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 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本研究选取某院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治疗资料, 整理收集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 进行综合性分析与评估, 统计分析糖尿病患者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8年9月~2019年2月内分泌科收治的128例糖尿病患者病历资料作为数据分析对象, 其中男68例, 女60例;年龄35~72岁, 平均年龄(53.24±6.26)岁;病程1~12年, 平均病程(6.18±1.95)年。
  1. 2 方法 对抽调病例的所有患者用药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制定Microsoft Excel电子数据库, 对患者的住院天数、药物名称以及用药不良反应等进行录入、汇总、统计, 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 1 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统计128例病历资料发现, 患者使用糖尿病类药物后, 出现消化道反应最多, 有76例(59.38%);其次是发生低血糖反应32例(25.00%)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27例(21.09%), 发生皮肤过敏16例(12.50%)和肝肾功能损伤21例(16.41%)较少。所有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 56例患者仅出现一种不良反应, 72例患者出现合并不良反应, 其中41例出现两种不良反应表现, 其余31例患者出现三种及三种以上不良反应表现。
  2. 2 各类降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回顾性分析128例病例资料发现, 使用降糖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最多的是磺酰脲类占36.72%, 其中格列本脲类占14.06%, 格列吡嗪类占12.50%, 格列齐特类占10.16%。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1%, 使用双胍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 其他降糖药物使用后的不良反应较少。见表1。
  2. 3 各类降糖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通过分析128例病例发现, 磺酰脲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主要不良反应有代谢和营养障碍、精神紊乱和神经系统损害, 其中代谢和营养障碍主要表现为低血糖反应, 精神紊乱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情感活动障碍等, 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低血糖昏迷、偏瘫、直立性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其次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主要表现为腹胀、腹泻、腹痛、便秘、口中有异味、食欲减退等。双胍类药物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乳酸中毒。胰岛素使用不良反应表现为颜面部或双下肢水肿, 甚或全身性水肿。上述不良反应症状一般在停药后或给予对症处理后可缓解[3]。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组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低下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根据临床特点不同可以将其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随着疾病的进展, 各种微血管及大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病率及致死率不断增高[4]。相关研究表示, 降糖药物应用最多的是胰岛素, 主要选择是基础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占選用胰岛素的65.2%), 其次是双胍类药物, 应用剂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少部分患者达最大应用剂量(5.2%)[5]。
  磺酰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 通过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 结合人体胰岛β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 作用于细胞膜表面三磷酸腺苷(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 促进钙离子内流并升高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刺激胰岛素释放, 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可以降低1%~2%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 适用于机体β细胞尚有部分生理功能的糖尿病患者[6]。该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代谢和营养障碍, 部分出现低血糖反应, 严重者甚至出现昏迷, 有生命危险, 其发生不良反应的程度与几率较其他类口服降糖药物均较高, 其中格列本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又称格列奈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从而降低餐后血糖水平, 具有吸收快、见效快且耐受性良好的优势[7]。适用于早期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老年患者, 可单独使用, 或与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等药物联合使用。其不良反应较少, 常见有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以及极少数出现背痛、关节痛等, 研究未发现其有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 但中、重度肝功能不全者应禁用该类药物。双胍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肝糖原输出, 改善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增加对葡萄糖的利用, 并抑制或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来实现降糖作用, 主要适用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 药物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不适症状, 少见乳酸性酸中毒, 注意有严重肝、肾心肺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α-葡萄糖苷酶的吸收作用等, 延迟并减少葡萄糖和果糖的吸收, 从而降低餐后血糖, 可使HbAlc降低0.5%~1.0%。该类药物口服后主要在肠道降解或随大便排出体外, 极少由人体吸收, 常见不良反应为腹胀、排气增多、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不宜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者。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能增强胰岛素在外周组织的敏感性并减少胰岛素抵抗, 可直接增强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胰岛素的作用, 此类药物容易引起水钠潴留, 增加血容量, 导致水肿, 使用药物前应检测患者肝功能以判断是否适用该药物。DPP-Ⅳ抑制剂主要通过使DPP-Ⅳ活性部位的205位和206位谷氨酸结合形成盐桥从而抑制DPP-Ⅳ的活性, 使血清胰高血糖样肽-1(GLP-1)水平升高, 导致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增加, 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可能引起部分患者轻、中度便秘、肌痛、关节痛及高血压、头晕等不良反应[8]。注射胰岛素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血糖过低, 可能是由于胰岛素剂量过大或者改用不同胰岛素品种等所致, 另有一种不良反应是变态反应, 多是由于胰岛素中所含的不纯物质引起, 通常无严重不良反应。   本次课题研究发现, 使用糖尿病类药物后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低血糖反应和心血管系统影响。其中磺酰脲类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磺酰脲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有代谢和营养障碍、精神紊乱和神经系统损害, 主要表现为低血糖反应、意识障碍、情感活动障碍、低血糖昏迷、偏瘫、直立性头晕等,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表现为腹胀、腹泻、腹痛、便秘、口有异味、食欲减退等。双胍类药物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乳酸中毒。胰岛素不良反应表现为颜面部或双下肢水肿, 甚或发生全身性水肿。
  通过本次分析研究发现, 采用降糖药物治疗的同时会存在诸多的药物不良反应, 对患者影响甚大, 易造成生活质量的下滑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6]。因此, 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降糖治疗, 还要重视各种糖尿病不良反应的情况。为减少糖尿病药物使用不良反应, 建议双胍类药物在饭中或饭后服用, 以降低消化道反应, 对于严重贫血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为避免增加副作用出现的风险, 建议不要选择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需要同第一口饭一起嚼服, 以达到药物最佳疗效, 并且此类药物有碳水化合物依赖性, 服用时要注意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 药物使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患有胃肠道疾病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以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 要禁用此类药物。另外肝肾功能不全和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慎用胰岛素增敏剂药物。
  综上所述, 糖尿病类药物使用后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低血糖反应和心血管系统影响。其中磺酰脲类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参考文献
  [1] 汪颖姿, 程维. 研究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心理医生, 2018, 24(34):100-101.
  [2] 李晨阳. 糖尿病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主要不良反应探讨. 健康大视野, 2018, (14):59-60.
  [3] 馬青芳. 糖尿病治疗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分析.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 5(15):58-59.
  [4] 陆奇. 糖尿病的临床治疗现状和用药情况的研究. 中国保健营养, 2018, 28(36):237.
  [5] 王艳梅, 王根杰, 张树林, 等. 临床常用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策略.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5, 35(24):2233-2236.
  [6] 衣萍. 磺酰脲类降糖药不良反应分析与合理用药研究.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8, 3(6):168, 196.
  [7] 时吉新. 探究拜糖平和二甲双胍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中国医药指南, 2018, 16(19):110-111.
  [8] 李锋, 刘中国. 降糖药不良反应425例分析报告. 山西医药杂志, 2018, 47(14):1715-1717.
  [收稿日期:2019-05-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67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