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血清铁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评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铁(IRN)在评价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病情转归、预后中的运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收集整理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定量、血清IRN浓度、转铁蛋白(TRF)含量, 通过单因素分析、COX回归分析等方法检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炎活动的危险因素。結果 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男性比例高于轻、中度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住院时间均长于轻、中度患者, 中度患者长于轻度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跟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r=0.425, P=0.01<0.05), 符合疾病发展变化。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平均抗病毒药物服用时间长于轻度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V-DNA、IRN、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两两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PTA、IRN、TB、AST是影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IRN水平可以作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一个评价指标。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铁;预后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3.02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困扰公共卫生的一个大问题, 因防患措施、意识不足等问题, 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不断上升[1]。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硬
  化、肝衰竭是重症肝病的最主要原因, 造成极大的医疗负担[2]。有效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评估治疗体系、及早进行干预治疗是防范乙型肝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铁离子是人体生物合成及氧化代谢的必须微量元素,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发现过量的铁离子沉积, 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肝脏、代谢等方面造成损伤[3]。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离子[4], 肝脏铁离子水平升高已被证实与慢性肝病的肝损伤有关[5]。然而铁离子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究竟有什么影响, 目前相关报道较少。为此, 本研究拟分析本院2016~2018年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RN等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 评估血清IRN水平变化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炎症程度的关系, 以评估血清IRN水平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
  本院脾胃科及肝病科收治的30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接受内科保守及抗病毒等相应治疗。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验指标, 从入院当天为随访起点, 随访时间1年。所有患者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
  版)》及《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的诊断标准纳入, 同时根据指南予以活动度分级(轻、中、重度);根据排除标准予以排除不合格患者, 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肿瘤、中风、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②排除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甲肝、丙肝、丁肝、戊肝、艾滋病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梅毒、结核等传染病患者;③排除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及药物性肝炎患者;④排除随访脱落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有302例, 其中轻度
  (109例), 中度(89例), 重度(104例);根据排除标准排除以下病例:合并肝癌2例, 肺结核3例, 丙型病毒性肝炎5例, 药物性肝炎38例, 酒精性肝炎18例, 冠心病7例, 随访脱落39例。共收集符合标准的患者190例, 分析其基本病例资料、病史及就诊情况。
  1. 2 方法 收集190例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验指标, 包括血常规、生化(肝功能、血清IRN浓度、TRF)。因TRF非常规项目, 故含TRF检测结果的患者为43例
  (其中轻度10例, 中度12例, 重度21例)。所有患者检验结果均来源于本院检验科, 检验方法为国内通行标准, 检验结果参与三甲医院检验结果认证, 结果可靠性强。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活动度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一般情况、血清检验学指标水平变化情况, 通过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经lg转化后亦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筛选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不同活动度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男性比例高于轻、中度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男性比例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年龄两两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住院时间均长于轻、中度患者, 中度患者长于轻度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跟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r=0.425, P=0.01<0.05), 符合疾病发展变化。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平均抗病毒药物服用时间长于轻度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平均抗病毒药物服用时间长于中度患者, 中度患者长于轻度患者,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不同活动度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检验学指标水平比较 轻、中、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V-DNA、IRN、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两两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TRF水平两两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影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的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PTA、IRN、TB、AST是影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3 讨论
  我国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区, 发病人数占世界总数近半[6]。慢性乙肝感染可以导致肝硬化、肝衰竭、肝癌等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 全球每年约有100万患者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疾病[7]。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极易进展为肝衰竭,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 病死率高, 目前内科无特效治疗。因此, 对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早期干预治疗, 对于改善肝炎预后、防止肝衰竭的形成至关重要。目前, 基线临床检测指标包括肝功能[白蛋白(ALB)、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移酶(GGT)、TB]、胆固醇、甲胎蛋白、HBV-DNA、血常规等, 用于评估肝炎炎症程度。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Child-Turcotte-Pugh分级(CTP分级)是评估肝病严重程度的成熟模型[8], 然而, 这些血清学检验指标并不能预测疾病的轻、中、重度转归。由于轻、中度肝炎及重度肝炎的治疗手段存在一定的差异, 重度肝炎的治疗疗程长、发生肝衰竭的危险性高, 故而轻、中度肝炎阶段, 加强干预治疗防止重症化是十分必要的。如何有效评估疾病变化情况, 防止肝炎活动及疾病重症进展, 是临床迫切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有报道显示[9], 血清IRN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风险关系密切。铁离子是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NOX)、脂氧合酶(LOX)、细胞色素P450酶(CYP)等产活性氧(ROS)酶的必需成分, 也是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亚基的组成部分[10]。研究显示[5], 肝脏中过量铁离子可以激活ROS, 铁通过ROS途径可触发IRN死亡、坏死性凋亡、细胞凋亡等死亡方式, 高ROS损伤线粒体DNA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 增加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与此同时, IRN依赖的ROS会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 影响细胞膜胱氨酸谷氨酸转运受体(System Xc-)的功能, 导致细胞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氧化还原失衡, 最终直接或间接影响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s)的活性, 从而导致急性肝衰竭肝细胞的铁死亡。铁死亡是一类细胞程序性死亡, 是肝炎肝衰竭细胞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11]。因此, 肝组织与循环中游离铁离子的动态变化可侧面反应机体氧化应激情况, 可以作为细胞活性状态的一个评估指标。
  综上所述, 结合本研究的COX回归分析, 血清IRN水平是评估肝脏炎症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可以作为判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转归和预后的评估指标。然而, 目前仍不清楚IRN在血清中的含量变化与其在肝组织中的含量变化的内在联系, 是今后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Papastergiou V, Lombardi R, Macdonald D, et al. Global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Current Hepatology Reports, 2015, 14(3):171-178.
  [2] Busch K, Thimme R. 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Medical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2015, 204(1):5-10.
  [3] Lei P, Ayton S, Finkelstein DI, et al. Tau deficiency induces parkinsonism with dementia by impairing APP-mediated iron export. Nature Medicine, 2012, 18(2):291-295.
  [4] Pantopoulos K, Porwal SK, Tartakoff A, et al. Mechanisms of mammalian iron homeostasis. Biochemistry, 2012, 51(29):5705-5724.
  [5] Moon MS, Richie JP, Isom HC. Iron potentiates acetaminophen-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and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cultured mouse hepatocytes. Toxicological Sciences, 2010, 118(1):119-127.
  [6] Lavanchy D. Hepatitis B virus epidemiology, disease burden, treatment, and current and emerg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 2004, 11(2):97-107.
  [7] Ganem D, Prince AM.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natural history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4, 350(11):1118-1129.
  [8] 孙丽华, 张跃新, 肖琳, 等. 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评价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和预后.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 13(8):632, 635.
  [9] 林如海, 吕晓斐, 徐佰慧, 等. 中老年人血清铁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 内科理論与实践, 2014, 9(5):320-324.
  [10] Dixon SJ, Stockwell BR. The role of iron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cell death.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2014, 10(1):9-17.
  [11] Wang Y, Chen Q, Shi C, et al. Mechanism of glycyrrhizin on ferroptosis during acute liver failure by inhibiting oxidative stress. Mol Med Rep, 2019, 20(5):4081-4090.
  [收稿日期:2020-01-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2320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