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个体化持续改进对胸痛中心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研究个体化持续改进在胸痛中心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改进组, 每组25例。改进组患者采用个体化持续性改进后进行救治, 正常组患者在未改进前进行救治。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进门-溶栓时间、肌钙蛋白获取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完成首份心电图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溶栓成功情况。结果 改进组患者进门-溶栓时间(70.09±16.58)min、肌钙蛋白获取时间(17.45±8.71)min、首次医疗接触-完成首份心电图时间(89.62±38.23)min、住院时间(8.29±3.17)d均短于正常组的(89.75±17.86)min、(25.37±9.13)min、(113.52±39.17)min、(10.68±3.65)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组溶栓成功比例为80.00%(20/25), 高于正常组的48.00%(12/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0%, 低于正常组患者的7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胸痛中心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个体化持续改进, 能够为抢救患者赢得更多时间, 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 对挽救患者生命极为有利。
  【关键词】 个体化持续改进;胸痛中心;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影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7.070
  近年来, 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作息饮食不规律, 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急性、持续性的冠状动脉缺氧、缺血, 从而造成心肌坏死, 患者表现为胸骨后剧烈的、持久的疼痛, 经过休息或者服用硝酸甘油等药物无法彻底缓解, 实验室检查患者的血清心肌酶活性上升、心电图有特异性变化, 且很多患者还会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 生命健康安全遭到严重影响[1]。临床上, 很多患者本身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然后由于过劳、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便秘、吸烟、大量饮酒等诱因, 使得患者的心肌耗氧量急剧增加、冠状动脉痉挛、管腔被堵塞, 进而引发急性心肌梗死[2]。临床上,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极为关键, 有效的救治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目前, 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发展还有待完善, 本文主要目的为研究个体化持续改进在胸痛中心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2019年12月在本院胸痛中心进行救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改进组, 每组25例。纳入标准:①所
  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明确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②患者心肌梗死发作时间≤12 h;③患者无血液动力学紊乱;④经过患者家属的同意,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正常组患者男女比例為15∶10, 年龄43~78岁,
  平均年龄(60.53±8.44)岁;其中17例患者为救护车护送到医院, 8例患者为自行护送到医院。改进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4∶11, 年龄42~75岁, 平均年龄为(57.61±7.95)岁;其中18例患者为救护车护送到医院, 7例患者为自行护送到医院。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改进组 患者采用个体化持续性改进后进行救治, 具体如下。①借助腕带迅速的对患者进行识别, 完备值班的制度, 使得导管室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启动, 尽量对患者的状况判断准确以实施绕行急诊。②在急诊室增加心血管医生的排班, 以缩短不必要的时间, 达到快速进行会诊的目的。③对急救医护人员实施培训上岗, 医护人员均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电图、胸痛专科的理论知识指导, 完成相应的实践考核后上岗。④积极展开胸痛中心质量会议, 急诊科医生、心血管科医生及基层、导管室等均参加会议的讨论, 探讨救治的案例以完善强化救治流程、节点。各个科室之间相互配合, 尽量缩短辅助检查的时间, 以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 胸痛中心处置室内的器械、药品等均需要持续性的更新完善, 且准备充足。⑤患者均进行嚼服300 mg阿司匹林(Bayer S.p.A, 国药准字J20171021)和口服600 mg
  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00542), 溶栓前检查血常规、心肌标志物等检查, 征求家属同意进行溶栓, 30 min内静脉注射尿激酶
  150 万U以及生理盐水100 ml。
  1. 2. 2 正常组 患者在未改进前进行救治。患者嚼服300 mg阿司匹林和口服600 mg氯吡格雷, 溶栓前检查血常规、心肌标志物等检查, 征求家属同意进行溶栓, 30 min内静脉注射尿激酶150 万U以及生理盐水
  100 ml[3]。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进门-溶栓时间、肌钙蛋白获取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完成首份心电图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溶栓成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恶性心律失常、新发心力衰竭、非致死性再梗死、全因性死亡、出血事件。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各项救治措施的时间比较 改进组患者进门-溶栓时间、肌钙蛋白获取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完成首份心电图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正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溶栓成功情况比较 改进组溶栓成功比例为80.00%(20/25), 高于正常组的48.00%(12/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改进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0%, 低于正常组患者的7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根据患者的个体状况, 除了有胸骨后、心前区的压榨行疼痛的症状之外, 还会有休克、上腹部疼痛、神志障碍、发热、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等症状[4]。持续改进是一种渐进性的、不间断的对质量管控进行改进的管理概念, 是医院对于治疗质量把控的一种有效手段, 该理念于欧美国家早年间提出, 我国逐渐引进结合, 较传统的管理理念來说, 能够更系统的对过程、环节、节点进行把控, 不单单只注重于医疗水平[5, 6]。而个体化持续改进又是给予医院的基本情况提出因地制宜的改进方案[7]。胸痛中心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关键, 对胸痛中心的个体化持续改进,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掌握患者的重要信息, 判断患者的疾病状态, 精简了繁杂的检查、诊断时间, 争取了更多的黄金时间用于抢救患者[8-10]。另外, 与心血管科的紧密合作, 缩减了通知医生会诊的时间, 直接的进行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 使得诊断结果更加及时、准确, 对急救的帮助效果非常
  大[11, 12]。个体化持续性改进胸痛中心还包括了不断训练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 使得患者的专业知识更到位, 能够更加熟练的应用于临床急救中。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 改进组患者进门-溶栓时间、肌钙蛋白获取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完成首份心电图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正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组溶栓成功比例高于正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正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胸痛中心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个体化持续改进, 能够为抢救患者赢得更多时间, 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 对挽救患者生命极为有利, 值得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姜海滨, 王仁荣, 杨承健, 等. 个体化持续改进对胸痛中心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率的影响. 中国临床医学, 2019, 26(5):732-735.
  [2] 黄燕梅, 刘强强, 陈月娥, 等. 胸痛中心模式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临床路径的优化及效果评价.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9, 14(3):232-234.
  [3] 林捷, 颜彦, 施鸿毓. 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心梗救治效率及预后影响的研究. 临床急诊杂志, 2019(10):767-770.
  [4] 苏秀娜, 朱时法.胸痛中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再灌注救治流程护理的心得体会.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9, 9(21):48-50.
  [5] 龚志华, 向定成, 董凤英, 等.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未具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力医院救治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时间节点的影响.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5, 23(3):125-128.
  [6] 贾嘉, 张玉龙. 中国心肺复苏·心脏除颤团体标准与中国胸痛中心建设与评估团体标准成功发布.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8, 13(9):831-832.
  [7] 刘语嫣, 赵春丽, 周育丽. 胸痛中心建立及优化护理流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效果的影响.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9, 41(4):465-467.
  [8] 庞卫乾, 张晓良, 邓俊萍, 等. 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绕行急诊科对患者救治时间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 7(16):5-7.
  [9] 车星星, 贾永平, 范春雨, 等. 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救治时间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 17(10):1529-1532.
  [10] 卢红涛, 周艳华, 杨克平, 等. 胸痛中心建设前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对比分析.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16(3):80-83.
  [11] 沈鑫, 郭自同, 李国庆, 等. 胸痛中心对偏远地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的影响.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8, 34(9):866-869.
  [12] 鲍克娜, 黄蔚萍, 任冬梅, 等. 胸痛中心标准化流程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建设.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8, 18(4):327-329.
  [收稿日期:2020-04-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341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