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效果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脑梗死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108例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4例。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 观察组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 高于对照组的74.0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47, P<0.05)。治疗14 d后, 观察组NSE水平低于对照组, BDNF和N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观察组CRP水平为(14.80±2.29)mg/L, 对照组为(14.69±2.24)mg/L;治疗14 d后, 观察组CRP水平为(6.19±0.53)mg/L, 对照组为(10.16±1.07)mg/L;治疗前, 两组CRP水平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 观察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对脑梗死进行治疗, 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 且利于炎性因子与NSE等指标的改善, 建议推广。
  【关键词】 脑梗死;依达拉奉注射液;丁苯酞软胶囊;神经营养因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30.054
  脑梗死为脑血管常见疾病, 是指部分脑组织缺血而坏死, 在中老年人群发病率较高, 其特点为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均很高[1]。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 在脑卒中疾病中, 脑梗死所占比例在70%左右。本病主要包含腔隙性梗死、脑栓塞与脑血栓形成等多种病理类型, 能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威胁。近几年, 该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针对发病时间不足6 h的患者, 溶栓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措施, 而针对超过6 h的患者则采取药物治疗[2]。依达拉奉为新型自由基清除剂, 疗效确切, 普遍应用于临床中。丁苯酞软胶囊在缺血性脑损伤病理环节中发挥作用, 实现阻碍脑损伤的目的。本研究以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08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的治疗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接诊的108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4例。观察组男30例, 女24例;年龄47~79岁, 平均年龄(62.35±12.42)岁;病程6~39 h,
  平均病程(15.33±10.69)h;其中基底节区梗死者14例、颞顶叶梗死者24例、额顶叶梗死者16例。对照组男29例, 女25例;年龄46~78岁, 平均年龄(63.03±
  11.51)岁;病程6~38 h, 平均病程(16.03±9.01)h;其中基底节区梗死者14例、颞顶叶梗死者23例、额顶叶梗死者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病历信息完整, 无药敏史, 对研究知情。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经磁共振成像(MRI)或CT确诊为脑梗死;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脑出血者;癫痫者;精神疾病者;不配合研究者;严重脏器疾病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近期使用过免疫抑制剂、类激素亦或者是炎症抑制剂等药物者;重度意识障碍者;心脏病者;有脑卒中病史者;肝肾功不全者;吞咽障碍者;过敏体质者。
  1. 3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 即改善血液循环、吸氧、脑保护与积极控制血压等。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南京优科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93255)治疗, 用药剂量30 mg/次, 2次/d, 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稀释, 给予静脉滴注, 需维持治疗14 d。
  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0298], 丁苯酞软胶囊用药剂量0.2 g/次, 3次/d口服, 需维持治疗14 d;依達拉奉注射液用药方式和用药剂量与对照组相同。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4. 1 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3]:基本痊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90%,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与上肢运动功能评测(Fugl-Meyer)评分改善明显, 且眩晕、四肢无力、头晕、大小便失禁与恶心呕吐等症状均消失;显效:NIHSS评分降低45~90%, 肌力0~3级, MOCA等评分改善, 眩晕、四肢无力、头晕、大小便失禁与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缓解;有效:NIHSS评分降低18~44%, 肌力0~2级, 眩晕、四肢无力、头晕、大小便失禁与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所改善;无效:NIHSS评分降低不足18%, 肌力未改善, 眩晕、四肢无力、头晕、大小便失禁与恶心呕吐等症状未缓解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其中, NIHSS评分主要用于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包括意识障碍、肢体运动等, 得分在0~42分, 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认知功能评估用MOCA评分, 共30分, 无认知功能障碍为25~30分,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为20~24分, 明显认知功能障碍为0~19分。肢体功能评估Fugl-Meyer评分 [4], 评分0~100分, 得分越高表示肢体功能就越差。
  1. 4. 2 血清神经营养因子 在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清晨空腹静脉血约5 ml, 离心处理血样后留取上清液, 并采取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NSE、BDNF、NGF水平, 操作过程中需严格按照相关说明书中的内容进行。检测所用试剂盒都由上海康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 4. 3 血清C反应蛋白 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清晨空腹静脉血约5 ml, 并经离心处理后分离出上清液对CRP水平进行检测。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 观察组基本痊愈30例(55.56%)、显效11例(20.37%)、有效10例(18.52%)、无效3例(5.56%)、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基本痊愈13例(24.07%)、显效15例(27.78%)、有效12例(22.22%)、无效14例(25.93%), 总有效率为74.0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47, P<0.05)。
  2. 2 治疗前后血清神经营养因子 治疗前, 观察组NSE水平为(52.76±4.02)U/L、BDNF水平为(3.09±0.30)ng/ml、NGF水平为(111.86±10.95)pg/ml, 对照组分别为(52.39±3.84)U/L、(3.03±0.28)ng/ml、(112.50±10.29)pg/ml;治疗14 d后, 观察组NSE水平为(21.23±2.23)U/L、BDNF水平为(5.47±0.41)ng/ml、NGF水平为(150.37±12.04)pg/ml, 对照组分别为(35.28±3.04)U/L、(4.24±0.36)ng/ml、(125.36±11.45)pg/ml, 治疗前, 两组NSE、BDNF及NGF水平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 观察组NSE水平低于对照组, BDNF和N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 治疗前, 观察组CRP水平为(14.80±2.29)mg/L, 对照组为(14.69±2.24)mg/L;治疗14d后, 观察组CRP水平为(6.19±0.53)mg/L, 对照组为(10.16±1.07)mg/L;治疗前, 两组CRP水平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 观察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心脑血管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 , 为脑血管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威胁生命安全。脑梗死患者即使经过抢救而挽回生命, 但是致残率也非常高, 影响社会、家庭和个人。脑梗死患者常伴有心脏病、大动脉硬化史, 以感觉异常、偏瘫、起病急等为主要症状。脑梗死出现的基础是动脉硬化, 脑血流速度降低, 使得血液黏稠, 导致血液出现变化, 加之血小板聚集, 出现脑血栓。此外, 也有研究发现, 脑梗死的发生与风湿性心脏病、饮酒、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压等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 将增加病灶, 大量自由基释放, 恶化脑损伤。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 其自由基产生与代谢之间的动态平衡受到了破坏, 使得脑组织出现了缺氧缺血的情况, 并对小角质细胞与巨噬细胞造成了激化, 使得抗氧化酶与自由基代谢酶被过度消耗, 此外, 自由基过剩也会引起核酸、脂质与蛋白质的过氧化。另外, 脑梗死的发生也会增加脑组织中炎症因子的释放量, 如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 使得脑缺氧缺损伤变得更加严重, 并且受疾病影响, 脑血管内皮细胞也会严重受损, 使得血清标志物发生改变, 包含NSE、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总胆红素等。因脑梗死的危害性较大, 且容易导致患者残疾和死亡, 所以, 临床医师有必要加强对脑梗死患者的早期正确诊治力度。为了对病灶进行治疗, 提升脑循环和预后效果, 应及时清理自由基, 保护脑功能。
  依达拉奉抑制脂质的过氧化进程, 清除自由基, 诱导生成前列素, 保护内皮细胞和脑细胞等, 降低水肿情况, 减慢脑梗死发展[5]。丁苯酞软胶囊以dl-3-正丁基苯酞为主要成分, 是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提升内皮有关因子水平, 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 增强抗氧化酶活性, 清除痉挛的微血管, 切断脑缺血, 阻断损伤大脑阳性, 提升微循环, 保护脑功能。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14 d后, 观察组NSE水平低于对照组, BDNF和N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 观察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義(P<0.05)。由此说明联合用药的效果更显著。导致脑梗死出现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①自由基和代谢保持的平衡被打破, 大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 巨噬细胞和小角质细胞被激活, 自由基抗氧化酶和代谢酶被大量消耗, 过多的自由基会过氧化核酸、蛋白质、脂质等;②大量合成并释放脑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 加重损伤脑组织, 进而损伤内皮细胞。依达拉奉为氧自由基清除剂, 可将氧自由基清除而达到脂质过氧化过程被抑制的目的, 对神经和内皮细胞实现保护作用, 降低损伤脑组织的程度, 阻碍脑水肿, 阻碍疾病发展。而丁苯酞软胶囊可作用于缺血性损伤达到抗缺血的目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用药的效果显著, 分析可能是两种药物联用发挥协同作用, 从而提升了疗效。
  总之,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效果优于单一药物治疗, 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营养因子水平, 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 应用价值显著,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花. 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患者疗效观察. 中国保健营养, 2019, 29(5):115-116.
  [2] 张小波.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7, 32(7):1200-1204.
  [3] 时婧, 左瑞菊, 韩永杰, 等.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及对血清神经营养因子与炎症反应影响. 临床军医杂志, 2017, 45(12):1297-1299.
  [4] 安绍帮.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比单独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健康之友, 2019(15):266.
  [5] 段文杰. 探究丁苯酞软胶囊、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国保健营养, 2018, 28(23):55-56.
  [收稿日期:2020-03-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358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