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桂枝加葛根汤加味并中药蜡疗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探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并中药蜡疗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服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及中药蜡疗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88例, 与服用氟桂利嗪和培他啶片60例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优良73例,显效10例,无效5例,有效率94.3%。对照组优良42例,显效7例,无效11例,有效率82%。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服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并中药蜡疗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交感神经;颈椎病;桂枝加葛根汤加味;中药蜡疗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青年女性。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本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本类疾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常被误诊。2004年以来,作者以服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并中药蜡疗(以下称治疗组)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88例, 与服用氟桂利嗪和培他啶片(对照组)60例进行对比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8例病人均为门诊患者,其中治疗组88例,男39例,女49例;年龄30岁以下31例,31~40岁37例,41~50岁13例,50岁以上7例,平均39.1岁;病程3日~11年。对照组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30岁以下24例,31~40岁18例,41~50岁12例, 50岁以上6例,平均37.6岁;病程2日~8年。患者症状主要是存在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或偏头痛、颈后痛、视物模糊、眼窝胀痛、眼目干涩等,但头部活动时这些症状并不加重;有心率不正常,血压不稳等情况。
  1.2 诊断及病例纳入标准 本组所有病历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并经X线摄片检查,部分经CT、MRI检查,结合症状、体征确诊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排除颈部外伤、结核、肿瘤、美尼尔氏综合征、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组成为葛根,桂枝,天麻,当归,桑寄生,丹参,黄芪,白芍,白芥子,地龙,川芎,姜黄,牛膝,木香,生姜,大枣,甘草。加水500ml,泡1小时,煮沸后,文火煎30分钟,取汁200ml;再加水300ml,文火煎30分钟,取汁200ml,两次相兑。一日一付,分早晚两次,饭后1小时口服。中药蜡疗,使用我院电恒温蜡疗仪。采用秦艽、苍术、当归、五加皮、伸筋草、透骨草、红花、牛膝、地龙、川断等研末与蜡同熬,待蜡温度合适后敷于病人颈项处。每日一次。如患者存在颈椎曲度变化应纠正曲度。治疗2周为一疗程,及时复查。
  2.2 对照组 氟桂利嗪,10mg,每日睡前服1次,培他啶片,4mg,2片/次,3次/日,连续给药2周为一疗程。如患者存在颈椎曲度变化应纠正曲度。及时复查。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优良:头晕、颈项疼痛等临床症状消失,心率、血压等体征稳定,X线摄片检查颈椎生理曲度恢复;
   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心率、血压等体征基本稳定或改善,X线摄片检查颈椎生理曲度未完全恢复;
   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心率、血压等体征无明显改善,X线摄片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张。
  3.2 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一疗程后疗效结果见表1。122患者均获得随访,最长1年,最短3个月,平均6.2个月;患者均无不良反应,随访结果见表2。
   表1 一疗程后疗效结果
   表2 随访后治疗结果
  4 讨论
   中医学上没有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相对应的名称,一般将其归在“眩晕”范畴。中医学上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无痰不能作眩” “无虚不能作眩”本病病位在头窍,病变脏腑和肝脾肾相关。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升主动,若肝肾亏虚,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或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空,均可发为眩晕。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虚,髓海失充发为眩晕。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病理虽多,但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多数虚证;因痰凝血淤,风湿内侵和局部劳损所致的眩晕多数实证。临床常见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标实为痰湿阻络,风寒湿内侵和气滞血瘀为主。
   桂枝加葛根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本方现代药理研究,葛根有降压、增加脑冠循环、解热解痉等作用,对颈项痛有较好的疗效,并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的作用。我们在此方基础上辩证加减,依据“急则治其表,缓则治其本”的基本治疗原则,对于气滞血瘀型,方用葛根,其性轻扬升散,以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项背强痛;当归,能行血养血,舒筋活络,两药药合用共奏解痉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方用地龙,具有良好的逐瘀通络止痛的作用。黄芪为补药之长,能补气行血;川芎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 丹参功善活血祛瘀止痛,能祛瘀生新而不伤正,地龙其性走窜,长于通络止痛,和黄芪,当归,川芎同用,以补气行气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止痛。木香,能畅通气机,气行则血行,故可止痛;又因其为芳香之品,能醒脾开胃在本方中能减轻补益药的腻胃和滞气之弊。姜黄,能活血行气而止痛,尤长于行肢臂而出臂痛。甘草既能缓急止痛,又能调和诸药。对于肝肾不足型,方用天麻,味甘性凉,具有和缓的熄风止痉的作用;和葛根合用既能熄风舒筋活血通络又能平肝补肾,标本兼治。川芎能够“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桑寄生,牛膝共用既能祛风湿又能补肝肾、强筋骨,对痹症日久伤及肝肾,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者尤异,牛膝尚能引药下行,以增强诸药作用,因其味苦善泄降还能导热下泻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白芍味酸,收敛肝阴以养血,和甘草相配伍,酸甘敛阴,缓急止痛以解除阴血虚筋脉失养而至手足挛急作痛;甘草尚有调和诸药的作用,生姜芳香性辛辣健胃药,能缓和众药所伤之胃,大枣补中益气,三者共奏调和作用。对于痰湿阻络型,方用葛根,其味辛升发,尚能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当归能舒筋活血,两者合用既能解除阳气不升所致的头目眩晕,头重如裹,又能解除经络不利所致肢体麻木;白芥子温通经络,善散“皮里膜外”之痰又能消肿散结止痛,黄芪能健脾补中,升举阳气,桂枝温扶脾阳,肾阳以助运水,逐寒邪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二者合用用以治疗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桂枝尚可可引药至头颈,肩臂,手指;木香既能醒脾开胃又能畅通气机,以减轻补益药的腻胃和滞气之弊;甘草味甘,善入中焦,既能补益脾气,又能调和诸药。对于气血亏虚型,方用当归性味甘辛,归肝心脾经,能够行血养血,舒筋活络,黄芪为补药之长,补气而尤善升发,葛根其性升散,既能助当归和黄芪行血行气以治疗气血不足所致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又可缓解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项背强痛;川芎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还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血瘀均可随证配伍用之。地龙,咸寒,归脾、膀胱,经其性走窜,善于通行经络,与黄芪,川芎配伍,以治疗气虚血滞,经络不利;当归为补血之圣药,既能补血又能活血,能使淤者祛,新者生引诸血各归其当归之经;丹参,“功同四物” 功善活血祛瘀,能祛瘀生新而不伤正,二者合用既能补血又能行血;桂枝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以止悸动,又能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大枣补中益气,白芍,甘草酸甘敛阴,收敛肝阴以养血,缓急止痛;甘草还有助“参芪成气虚之功”以及调和诸药的作用。对于风寒湿型,方用葛根味辛升发,以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项背强痛,桂枝甘温通阳扶卫,善于宣阳气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既可温通经脉以解肌,又可引药至头颈,肩臂,手指。桑寄生,苦能燥,甘能补祛风湿又长于补肝肾,当归能行血养血,舒筋活络,二者相伍以驱风湿痹痛,肢体麻木;黄芪能补气升阳,益胃固表,川芎辛散温通,可治风湿痹痛,二者合用以除风寒湿痹阻络所致筋脉失养;甘草既能缓急止痛,又可调和诸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发病过程中,各种病理变化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夹杂相互转化的。如脾气不足,气血亏虚所致的眩晕,由于脾虚生湿,往往兼有痰浊中阻,二者相互影响是病情更为复杂。再如肾阴不足,久之可以转化为肾阳不足或者阴阳两虚之证。此外,不论何种颈椎病,久病入络,大都夹有瘀血,表现在症状上往往兼有颈部肌肉痉挛,这也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所致眩晕和其他疾病所致眩晕的不同病理特点。因此临床所见往往为多中症型相互夹杂,临床用药也根据不同症型的轻重程度以辩证用药。

   近年来,我们注重中药蜡疗的治疗康复作用,取得良好的疗效。我们采用秦艽、苍术、当归、五加皮、伸筋草、透骨草、红花、牛膝、地龙、川断等研末与蜡同熬,待蜡温度合适后敷于病人患处,进行中药蜡疗。中药具有舒筋活血,祛风除湿的作用,借助蜡的温热作用,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消炎、消肿,加速筋肉及神经水肿消退,有明显的止痛消炎作用。中药蜡疗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成本低、疗效显著、绝对安全等特点,是其他传统疗法无可比拟的,值得临床推广。
   现代医学认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病变导致颈部交感神经纤维受刺激而引起的一系列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的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眼裂增大、视物模糊、瞳孔散大、心跳加速甚至心律不齐、肢体发凉怕冷、发汗障碍等交感神经兴奋或头昏眼花、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心动过缓等交感神经抑制(即迷走神经兴奋)症状。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症状繁多而表现又不完全一样,有时难于做出明确诊断,个别情况下需进行试验性治疗以帮助确诊。交感型颈椎病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目前研究主要有以下认识:(1)颈椎间盘突出等原因引起的颈椎不稳是发生颈性眩晕等症状的重要始发因素[1]。由于颈椎不稳,特别是上位颈椎不稳,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可对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构成机械刺激,加上其它因素激惹了神经根及关节囊和项韧带上交感神经末梢以及椎管内脑膜反支,产生一系列交感神经的病理性兴奋及抑制反射症状[2、3]。(2)颈段硬膜等组织受到压迫或外伤性刺激后也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导致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惹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4]。颈髓的直接压迫是致病的主要原因[5]。(3)各种原因导致颈交感神经受激惹后可以使动脉血管收缩,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产生眩晕等一系列症状[ 6 ]。
   近年来研究认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存在发病机制的关联性。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颈椎病变,椎间盘突出,尤其是钩突增生,使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受到激惹,使椎动脉产生反射性痉挛,产生持续的缩血管效应而使血流量下降导致一系列症状。这可能就是产生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病因和基础。
   颈椎的生理曲度变直或反曲,局部的肌肉劳损,僵硬,可以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痉挛,使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受到激惹,使机体产生交感神经的兴奋或抑制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7]。临床中通过纠正颈椎曲度和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的有效性,说明交感神经与椎―基底动脉或脑的供血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临床中这两种类型的颈椎病不易鉴别。这需要今后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引起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有:风寒侵袭,长期低头工作或高枕;颈部劳损致颈椎曲度改变;颈椎退变增生;各种原因导致的颈椎间盘突出等。治疗上在改善微循环药物(氟桂利嗪等)的同时,纠正颈椎曲度,能起到一定治疗效果,但起效较慢,有效率低,我们应用内服中药加蜡疗,纠正颈椎曲度,起到了相当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克勤.脊柱病患的临床与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531-532.
  [2]赵定麟.颈椎伤病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1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6141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