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肝论治胃脘痛50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贵良

  关键词:胃脘痛;从肝论治;体会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2-0036-01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以胃脘经常或阵发性疼痛为主症。包括现代医学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等疾病。患者大都有较长病史,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其发病原因多因情志不调、气机升降失常,经气阻滞所导致。笔者从肝论治该病50例,临床疗效颇佳,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50例胃脘痛患者均为本院收治患者,均符合1993年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胃脘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的胃脘痛诊断标准。其中门诊患者28例,住院患者22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4.4岁;病程3~30 a,平均12.5 a;因情志内伤38例,饮食所伤12例。经纤维胃镜和X线钡餐透视镜确诊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3例,萎缩性胃炎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4例。
  2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发病原因,将胃脘痛分为以下4型论治。
  2.1肝胃不和常表现胃脘胀痛,痛连两胁,每因抑郁加重,嗳气,泛吐酸水,饮食减少,舌苔薄白,脉沉弦。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处方:柴胡6 g,白芍10 g,枳壳10 g,青皮10 g,陈皮10 g,香附10 g,黄连3 g,吴茱萸3 g,甘草6 g,川楝子10 g,绿萼梅10 g。若脘腹胀甚加檀香9 g,佛手10 g;食少加麦芽15 g,神曲15 g。肝主疏泄,胃主受纳,肝气条达,则胃气和降,若情志失调,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气不顺,则出现上症,故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治之,肝气条达,气机畅利,胃不受侮,则胃痛自止。
  2.2肝胃寒滞常见胃脘痛剧烈,遇寒加重,得温痛减,呕吐清水,食少,苔白,脉细或细弦。治以温肝散寒,暖胃和中。处方:吴茱萸3 g,党参、良姜、白术、法半夏、茯苓各10 g,苏梗6 g,大枣5枚。气滞胀痛加木香9 g,佛手10 g;小腹痛加乌药10 g,小茴香10 g。胃为阳土,主受纳,以通降下行为顺,若贪凉饮冷,阳气被遏,肝寒上逆,浊阴上犯,胃失和降则发生上症。治以温肝散寒、暖胃和中,肝寒得散,胃气和降,则胃脘痛得止。
  2.3肝脾不调症见胃脘疼痛,腹部挛急,遇阴冷气候则痛剧,四肢欠温,身倦乏力,面色萎黄,食纳减少,大便软而不畅,舌淡苔白润、脉细。治以抑肝健胃,处方:柴胡9 g,木香、桂枝各6 g,白芍、黄芪、炒白术、陈皮各10 g,生姜3片,大枣5枚。胃脘胀满加佛手10 g,厚朴6 g;呕吐泛酸加木香6 g,砂仁3 g。胃痛日久不愈,中焦失健,肝气上逆,脾胃受制而发为上症。治以抑肝健脾则肝气条达,脾胃健运,脏腑协调,则胃痛可除。正如叶天士所说:“肝气条达,不致郁而克土”。
  2.4肝胃郁热症见胃脘隐痛灼热,口渴思饮,心烦易怒,嘈杂吞酸,胸胁满闷,口苦食少,大便不畅,舌苔薄黄或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治以柔肝养阴,处方:枸杞、生地、北沙参、麦冬、白芍、丹皮、山栀子、川楝子、茯苓各10 g.胃脘胀痛加厚朴花、佛手花各10 g;大便秘结加瓜蒌仁10 g,火麻仁20 g润肠通便。肝主血,体阴用阳,肝气不疏,郁而化火,火热犯胃,日久胃阴受损而见以上诸症。治以柔肝养阴,肝阴得养,肝气条达则胃痛可除。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胃脘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的胃脘痛疗效评定标准拟定。临床治愈:胃脘痛及兼症1周消除,舌脉正常,其他检查基本正常;好转:胃脘痛2周内消失,兼症消除,舌质、脉象改善,其他检查好转;无效:胃脘痛2周以后减轻,兼症、舌质、脉象及其他检查无变化。
  3.2治疗结果临床治愈31例,好转19例。
  4讨论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主疏泄,条畅气机,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肝主疏泄实为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脾胃功能的正常,必赖肝气的条达。肝之疏泄功能失调,胃即呆滞不化,木抑则土滞,从而形成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肝郁化火,灼伤胃阴等病症。临床常见胃脘疼痛,胸胁痞满,食欲不振,食后饱脏胀,嗳气不舒,腹泻、便秘,胃脘灼热或胃脘冷痛等寒热虚实夹杂之证。《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不免。”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交两胁,膈咽不通,食欲不下。”以上文献均说明了木气偏胜,可致脾胃失和。故笔者临床治疗胃脘痛每从肝论治,均能收到良好疗效。
  (收稿日期:2011-08-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7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