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儿静脉输液部位的选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志会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34-01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途径之一,抢救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选择合适的静脉使穿刺成功就更显得尤为重要,高超的穿刺水平不但能减少患儿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和医患关系,更主要的是能快速用药,对挽救患儿的生命起到关键作用,我在儿科工作几年,总结了一些经验,现将小儿静脉穿刺输液部位的选择之要点简述如下:
  1可供选择的静脉有四肢静脉和头皮静脉
  1.1四肢静脉的选择 四肢静脉主要有手背静脉、桡静脉、足背静脉、和踝静脉肘静脉,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条件如患儿的年龄,肥胖程度,配合程度,来选择不同的血管。
  1.1.1手背静脉一般显1-2条,其特点是粗而直,表浅淡蓝而富有弹性,穿刺成功率高,易于固定。
  1.1.2足背静脉也显1-2条,较手背静脉细而直,也呈淡蓝色,表浅暴露易于穿刺
  1.1.3桡静脉和踝静脉较手背静脉粗而直,富于弹性,通常由于不以固定而被选为次选部位。另外四肢静脉表浅也容易区分动静脉。
  1.1.4肘静脉管腔粗静脉壁厚,穿刺后针头不易滑出血管外,由于静脉注射用药量小,注射时间短,通常是静脉注射的首选部位,缺点就是不易固定。
  1.1.5三岁以上的幼儿表达能力增强,注意力容易转移也懂得鼓励,很大程度上能给与配合,所以通常选择四肢静脉。刚出生的新生儿由于某些因素而急需抢救时大多乏氧较重,头面部严重青紫,很难看清头皮静脉,相反会手足苍白,很容易找到淡蓝色血管,有利于穿刺成功。肥胖患儿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常选择充分暴露的血管,由于肥胖患儿皮下脂肪较厚,所以静脉穿刺时进针要深一些慢一些,感觉到落空感见到回血后表示穿刺成功。
  1.1.6无论是婴儿还是幼儿,穿刺原则是一定要从远端开始,尤其是对慢性病患儿,坚决杜绝从静脉中间穿刺,以防穿刺失败形成皮下瘀血,使整段血管模糊不清,影响下次穿刺。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静脉留置针的出现大大减少了穿刺次数,也减少了患儿的疼痛次数,也加强了护患之间的和谐。
  1.1.7由于小儿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动的特点,所以穿刺成功后针头的固定尤为重要,固定的胶布要牢固地将针头固定在皮肤上,以免针头移位穿破血管,然后取一夹板,再取两条约半寸宽手围长的胶布,夹板放于手心,一条胶布连夹板固定于指端,另一端固定于掌端。足背血管亦然,桡静脉和踝静脉固定起来会难一些,由于腕关节和踝关节的原因,所以要取长一点的夹板置于穿刺的对侧,两条胶布再宽一些,针头固定好后,最好由助手取一条胶布将夹板沿足跟部绕足部或掌部一周,另一条绕下肢或前臂连夹板固定,松紧度要适宜,关节要保持功能位。在此期间给孩子放一些动画片,告知家长讲些童话故事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嘱患儿玩耍或大小便是手足保持平行、放低,防止血液反流,阻塞针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头皮静脉的选择
  头皮静脉的选择也有一定的顺序,先是颞浅静脉、前额静脉、然后是耳后静脉。还有头部的其他静脉
  .2.1颞浅静脉位于两侧颞部,一般显2-3条,特别表浅显露,细长而直。
  2.1.1额前静脉粗而直,延矢状缝走形,易于穿刺
  2.1.2耳后静脉位于耳后,粗长而直,表浅显露,易于固定,前两处不明显时可选耳后静脉。
  2.1.3三岁以下的患儿通常选择头皮静脉,优点是头皮静脉固定,血管网极度丰富,用手指横向触摸时有沟痕感,容易穿刺成功,穿刺时将周围毛发和汗毛刮掉,暴露出足够的面积使血管显露,以利进针和固定,另外孩子可腾出双手玩些玩具,减少哭闹。
  2.1.4选择静脉时应选表浅明显的静脉,对于短而弯曲的血管要选择长于针头二分之一的直行静脉段,先从远端静脉使用,又要较易固定的地方,如静脉呈索状则不宜选用,过弯过短也不宜选用,选择时注意区分动静脉,动脉淡红触之有波动感,静脉淡蓝触之无波动,如果误入动脉,鲜红色的血液会延着输液管向上走行,这时要夹闭输液管,迅速分离胶布后,见消毒棉球放在穿刺部位,左手拇指沿血管方向纵向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左手继续按压在五分钟左右,以防皮下淤血.。
  2.1.5头皮针的固定,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用3-4条胶布固定,头皮针小辫绕圈后用一条蝶形胶布固定在耳廓上,头皮针小辫绕圈范围要适宜,如遇到有患儿哭闹或应用退热药引起头部出汗而影响胶布固定时,可用头围固定法,长35-45厘米,宽2-3厘米的松紧带两端连接,套入头部,固定于穿刺点所粘的胶布上,可避免因出汗胶布脱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无论是选择头皮静脉还是四肢静脉,都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只有不断的加强业务学习和技术操作训练,提高技术操作水平,才能减少护士和患者家属之间的摩擦,促进护患家属之间的和谐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79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