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诊断椎动脉入横突孔异常(附 14 例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椎动脉入横突孔异常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5例椎动脉入横突孔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表现。结果 14例均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上显示椎动脉入横突孔异常,部分合并椎动脉狭窄。其临床主要表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眩晕,表现较为典型单一。结论 诊断椎动脉入横突孔异常诊断主要靠影像学,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影像诊断手段,对诊断椎动脉入横突孔异常颇有意义。
   【关键词】 椎动脉;入横突孔异常;并发症;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
   椎动脉入横突孔异常是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的一种少见的椎动脉变异,发病率较低。可造成脑供血不足。日前由先天性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异常导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报道不多。从2009年10月一2010年12月,我们对200例疑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了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着重观察椎动脉的走行,颈段入横突孔的位置及其管径测量。本文就其诊断和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1 资料及方法
   收集我院2009年10月一2011年7月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共 200 例之中发现椎动脉入横突孔异常14例(7%)患者临床资料。14 例中男性 3 例,女性11 例,年龄 44~ 67 岁,平均 55 岁。临床上均有头晕病史,部分患者有头疼表现,无高血压病史。扫描设备为 SIEMENS Emotion 16排螺旋CT,使用高压注射器经手背静脉或肘前静脉注射优维显注射液(370mgI/ml),总量为80ml,速率为3-4ml/s,选择在动脉期扫描,采用自动智能跟踪技术,于主动脉弓部设定阈值为100HU,达峰值后自足侧向头侧自动扫描,以第七颈椎下缘为基线,扫描参数:管电压110KV,管电流113mA,扫描时间5s,层厚 5 mm,采集16×1.2 mm,重建层厚1.5mm,重建增量0.8mm,卷积核:H20平滑,窗值选择:CT Angio。重建序列为:MPR ,MIP ,CPR ,VRT 等。
  2 结果
   14例椎动脉颈段入横突孔位置异常,11例从第五横突孔穿入,2例从第四横突孔穿入,1例从第七横突孔穿入。14例患者中除3例双侧颈段均入横突孔位置异常外,余均为单侧。14例椎动脉颈段入横突孔位置异常的患者中有4例合并有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椎动脉颈段的内径分别为1. 1mm, 1. 8 mm。14 例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异常患者中 13例具有头昏、头晕,少部分伴有视物旋转病史(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1例有间断性头痛;本病临床表现主要以头晕为主,较有特异性。
  3 讨论
   正常椎动脉起始于锁骨下动脉,分为颈段、椎体段、枕段、颅内段4段。据报道,椎动脉进入横突孔位置异常在健康人的发生率约占5. 0%,本组约为7.0%,可导致脑供血不足,主要引起头晕等临床症状。
   颈部CTA不仅可清晰观察椎动脉的血管形态以及颈内外动脉,而且可显示血管与周围组织、横突孔、颅底骨的关系。在三维重建过程中,利用MIP、MPR、VRT等方法进行后处理, MIP对不同部位的血管,可随时修改薄层块MIP的厚度,选择合理的阈值范围、调整不同的观察角度,同时还可以利用去骨软件和切割技术精确去除骨骼,可以很好地显示椎动脉的空间层次关系。VRT的空间立体感比较强,可以直观的显示椎动脉的走行以及椎动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临床医生所喜爱。MPR根据需要,可以做任意方位角度的重建,必要时可以斜面或曲面重建。CPR技术能沿血管的最大径进行重建,可显示血管的全过程,椎动脉在横突孔内的位置恒定,血管曲线重建效果好,能直接显示椎动脉与横突孔、钩椎关节、软组织的关系,能准确判断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是否异常及受椎小关节压迫,同时亦可观察椎动脉的狭窄、狭窄程度及引起狭窄原因等。
   椎动脉主要分支营养脑和脊髓,其中椎动脉颈段、椎骨段、枕段的分支即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脊髓前动脉于颅内自椎动脉发出时左右各一,旋即合成一条动脉干循脊髓前正中裂下行;脊髓后动脉左右各一,于颅内发出,绕延髓向后下,继循脊髓后外侧沟下行;椎动脉颅内段又参与后循环的构成,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海马、枕叶、部分颞叶及脊髓,后循环缺血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头晕和眩晕的常见症状;如同时合并有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异常,在转头时,椎动脉易受椎体及附件压迫,形成一过性的椎动脉血流减少,使眩晕及其他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更显著;先天性的椎动脉发育异常还有椎动脉缺如、起源异常、内径狭窄以及椎动脉延长迂曲;有时随着年龄增长,椎动脉反复受压及颈椎附件增生、退变,还易有动脉硬化及血栓形成等,常导致脑部及脊髓血管供血不足,而产生更明显的临床症状及体征。CT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椎动脉走行及管壁、管腔情况,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目前对椎动脉的临床诊断和测量有多种影像学方法。椎动脉的几种主要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TCD ,DSA ,MRA ,CTA。
   彩色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是较早用于诊断颈性眩晕的方法,TCD能检测双侧椎基底动脉的血流改变,直观、经济、方便,但TCD操作存在较大的人为因素,不能准确反映椎基底动脉的管径及侧支循环情况,图像单一,不利于会诊。DSA是显示椎动脉的最佳方法,但操作复杂,创伤大,并有一定的并发症,且与周围软组织对比差,而且不能同时显示多支血管。MRA无需造影剂,成像范围大,但对血流信号的依赖性大,尚存在夸大效应,干扰影响大。
   总之,16层螺旋CT的亚毫米层厚、覆盖范围大的扫描,加上软件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在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异常及合并椎动脉其他病变的诊断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能清晰显示椎动脉内径、外径、形态、走行及起始,管壁及管内情况,准确判断椎动脉起源、走行及是否狭窄,定量评估并发先天、后天椎动脉疾患的血管情况,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另外因其操作简便、显示直观、非创伤性的特点颇具优势。为提高诊断正确性 ,清楚显示椎动脉起始段、入横突孔的位置及满足各种三维显示的需要 ,保证和维持整个扫描期中靶血管―椎动脉的高浓度状态 ,即能获得满意的血管图像,完全可以替代有创性DSA,将成为血管性疾病中一种无创而且安全的检查方法。并且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及对椎动脉入横突孔认识的提高,先天性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异常导致的脑供血不足的发病率会呈上升趋势。多排螺旋CT(MDCTA)诊断此病价廉、微创、检出率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果珍 临床CT诊断学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 张致身.人脑血管解剖与临床.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01.
  [3] 孙晓培;许晶.椎动脉狭窄CT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对比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02期
  [4] 李天然,钱根年,郑春雨,等.16 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中国CT和MRI杂志, 2005,3(3):34~36.
  [5] Gotway MB,Dawn SK. Thoracic aorta imaging with multislice CT. Radiol Clin N Am,2003,41(3):521~543.
  [6] 茹选良,陈天国,郝毅.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应用及临床意义.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13(4):224-2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7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