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彩超诊断室间隔缺损临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彩超诊断室间隔缺损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室间隔缺损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比较彩超诊断和手术证实室间隔缺损特点。结果 彩超诊断和手术证实无明显差异,彩超诊断和手术证实缺口大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彩超作为诊断室间隔缺损准确率较高、可重复性强、无创的检测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彩超;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属于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主要以缺损上缘所在位置为主要分型依据,其在解剖组成分为膜部间隔缺损、漏斗部间隔缺损和肌部缺损[1 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彩超室室间隔缺损患者30例 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室间隔缺损患者3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慌气短、胸闷紫绀、活动时受到限制、易受到肺部感染,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本次调查。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采用(请作者自己填写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型号、产地)
  1.2.2 调整探头频率2.5MHz-5.0MHz,通过对心脏、血管切面如胸骨旁左室长轴、大动脉短轴、心尖四腔等进行扫描,同时观察室间隔缺损的位置、缺口大小,通过彩色多普勒测定分流速度、跨隔压力及其它畸形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彩超诊断室间隔缺损和手术证实情况:观察两种方式室间隔缺损临床分型,参照《超声医学》中室间隔缺损临床分型标准,将其分为膜周型、干下型、隔瓣下型;
  1.3.2 观察彩超测量和手术证实缺口大小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建立数据库,通过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彩超诊断室间隔缺损和手术证实情况的比较(如表1)彩超诊断和手术证实无明显差异,P>0.05.
   表1彩超诊断室间隔缺损和手术证实情况的比较
  2.2 彩超测量和手术证实缺口大小情况的比较(如表2)彩超诊断和手术证实缺口大小无明显差异,P>0.05.
   表2彩超测量和手术证实缺口大小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室间隔缺损是作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类型,其主要以缺损上缘所在位置为主要依据,其约占先天性心脏病总发生率的20%-30%,选择有效的诊断手段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3 4]。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对室间隔缺损的定位、大小、心腔改变、畸形、心功能级肺动脉压测定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彩色多普勒技术的叠加应用,可以更多的捕捉到心脏的血流情况。本组室间隔缺损主要以膜周型为主,22例(73.3%),其解剖位置主要在主动脉后无瓣下、三尖瓣隔瓣旁、与右心房重叠,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室上嵴下型:缺损的上缘紧邻着主动脉瓣,伴有主动脉瓣脱垂或者关闭不全,同时也可以合并主动脉瓣下隔膜;(2)单纯膜部型:一般限于室间隔的小缺损,周围多是纤维组织。本组干下型为5例(16.7%),干下型室间隔缺损一般伴有主动脉右冠窦脱垂或者右侧冠窦、主动脉窦瘤。隔瓣下型3例(10%),隔瓣下型是三尖瓣隔叶附着缘构成缺损的上缘,从而累及膜部或者窦部,其常会和三尖瓣隔叶粘连,形成缺损口较大的袋状瘤。经过比较分析,彩超诊断和手术证实无明显差异,提示彩超诊断室间隔缺损准确率较高。有资料显示[5],二维超声对于呈斜型、细小的缺口显示相对较差,而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根据五彩过隔血流束对室间隔缺损的部位、缺损大小,通过脉冲多普勒清晰的显示分流方向和分流速度,对左右室间压力阶差进行测定,对于室间隔缺损的定性、分型及缺损大小做出准确的判断,本组彩超诊断和手术证实缺口大小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彩超作为诊断室间隔缺损准确率较高、可重复性强、无创的检测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志强,姚庆荣,张青芳,彩超诊断三尖瓣闭锁并房间隔缺如室间隔缺损l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22(11):877.
  [2] 龙湘党,赵康,王莉萍,等,彩超诊断室间隔缺损合并畸形的漏、误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8,25(2):250-252.
  [3] 曾萍,曹怡,彩超诊断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的价值[J].河北医学,2007,13(8):911-913.
  [4] 任苓,叶军,陈卫华,等,彩超诊断室间隔缺损与手术结果对照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6(3):269-270.
  [5] 任瑞芳,彩超对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诊断体会[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7,29(6):492-4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