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丹溪学说在治疗神经科疾病中的临床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运用丹溪学说中“阳有余阴不足”及“百病兼痰”的重要学术思想,从“养阴安神治失眠”、“从痰论治医卒中”、“泻南补北治痿病”、 “滋阴潜阳疗头痛”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了自已治疗神经内科疾病的临床经验。
   【关健词】 丹溪学说;神经内科疾病
   朱丹溪,原名朱震亨,著名金元四大医家之一。他的学术思想自成一派,是承上启下之医学大家。他的“阳有余阴不足”论,重视阴液保护而为“养阴派”代表者。丹溪先生认为“百病兼痰”,重视痰证病机的学术思想也为后人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人从医二十余年来,临床上在丹溪理论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治疗神经内科疾病,如中风、失眠、头痛等,也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本人体会简述如下:
  1 养阴安神治失眠
   “阳有余阴不足”论是丹溪学说的主要思想。丹溪翁认为从自然界的现象来看,日为阳,日恒圆而不缺,是阳有余;月为阴,月虽圆而常缺,是阴不足。而从人体来看,丹溪翁所谓的“阴不足”,主要是指肾所藏的阴精难成易亏而言。“阳有余”,是指肝肾之中所存在的相火容易妄动。所以提倡抑制相火,保护阴精重要的学术思想。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养阴泻火法。本人认为现代生活更增添了许多耗液伤阴之象,如随着工作、生活节奏加快,情志因素增加及各种夜读,夜生活等夜劳现象均会耗伤阴津。而阴津不足,则心火亢盛,心神失养,故失眠,入睡困难,易醒,甚心烦焦虑。运用养阴安神法治疗失眠症,获得较好的效果。方中常选生地、沙参、麦冬、天冬、白芍等滋阴清热,茯神、酸枣仁、真珠母,远志宁心安神,少佐以郁金、陈皮理气等。本人应用养阴清热法不局限于传统阴虚内热的诸多表现,临床上不需俱见骨蒸潮热、盗汗、手足心热等典型阴虚内热之象,应从一、二现象看本质,结合病因、舌、脉表现而用之,治疗中多用清补,甘凉清润、酸甘化阴之品,清凉而不滋腻,可少佐理气药。
  2 从痰论治医卒中
   丹溪先生认为“百病兼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说明他对痰浊致病的重视。对卒中的病机认为主要是“痰热生风”。“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治疗卒中主张“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多年来本人运用丹溪理论从痰论治疗脑卒中的病人,也获得较好的效果。痰浊既是脏腑功能失调的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浊阻滞、痰瘀互结、风痰上扰、痰火蒙窍均可致卒中的发生。本人在临床治疗卒中时发现,在中风急性期患者舌苔多厚腻,脉弦滑,中医辩证属风证、痰证、火热证多见。在治疗中风急性期的病人,多应用化痰通腑泄热之法。常用导痰汤加大黄、芒硝、瓜蒌、天竺黄等。而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主要病机为痰浊阻络、气虚血瘀,治以化痰祛瘀,益气养血,常以补阳还五汤合温胆汤加减。
  3 泻南补北治痿病
   关于治疗痿病,早在元代,丹溪先生认为“风”、“痿”不能混同,治痿慎用风药,在《丹溪心法》:“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他创建了“泻南补北法”治疗痿病。“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丹溪心法》中虎潜丸,大补阴丸的创立对后世医家治疗痿病确实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强则五脏实。肾阴亏虚不能濡养筋骨,则筋骨痿软,步履不便。本人近年来运用滋阴补肾,强壮筋骨方法治疗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病也是在丹溪先生治痿用“泻南补北法”的基础上得以发挥。方选:熟地、龟板、桑椹、白芍等滋阴养血,黄柏、知母泻心火保真阴,加牛膝 ,狗脊,杜仲强壮筋骨,佐以陈皮理气,而丹溪翁的治痿只宜清养、从缓图治、注意调摄都对我临床启发甚大。
  4 滋阴潜阳疗头痛
   丹溪翁的“阳有余而阴不足”论,变六淫之火邪为内伤之火热,是内伤火热病机主要发现者。他认为的“阳常有余”是指饮食、情志等因素导致相火炽盛,而发生诸种病变,并不是人身的真阳。他在《张子和攻击注论》中说:“于是定为阴易乏,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火盛伤阴,肝失濡养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导致肝肾阴亏,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而致头痛。本人临床常运用滋阴潜阳法治疗紧张性头痛、偏头痛、高血压病头痛。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方中常用天麻、钩藤,生决明、山枝平肝潜阳,生地、麦冬、白芍、桑椹滋养肝肾、牛膝 、益母草、川芎活血通络,并常加郁金、合欢皮理气解郁。另外丹溪先生重视七情致病因素,对情志病证药治、心治并举方法,也是对现代临床治病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叶瑞华,女,(1962.11-),福建省建瓯市人,主任医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