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螺旋CT对诊断肝外胆管梗阻的临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R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2-0284-01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对诊断肝外胆管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梗阻患者62例,其中良性34例,恶性28例,术前均接受螺旋CT诊断。结果:根据不同的诊断标准(肝内外胆管扩张范围、胆管直径宽度、扩张直径),以及螺旋CT诊断结果,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划分,从而得到较为全面的临床诊断结果。结论:在肝外胆管梗阻患者的诊治中,应用螺旋CT诊断方法对于及早确定病症,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肝外胆管梗阻;螺旋CT;诊断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肝外胆管梗阻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危及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肝外胆管梗阻患者的病变情况较为复杂,而且具有梗阻病因、部位及时间长短不同等特征,所以,在临床诊断中一定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选取最为合理的诊断方法,从而及早进行手术治疗。目前,在国内临床对于肝外胆管梗阻的诊断,螺旋CT的应用较多,而且积累了丰富的诊断经验。与其他诊断方法相比,螺旋CT不但可以清晰显示患者胆管部位的形态变化,而且可以协助医生及时判断患者肝外胆管梗阻是良性与恶性[1]。笔者对本院62例肝外胆管梗阻患者的螺旋CT诊断情况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现将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梗阻患者62例,其中良性34例,恶性28例。良性34例病例中,男性21例,女性l3例;年龄24-79岁,平均(48.2±2.3)岁;病程2-112月,平均(20.3±1.4)月,其中胆总管结石17例,胆管炎11例,胰腺炎5例,术后粘连1例。恶性28例病例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25-81岁,平均(49.4±1.8)岁;病程11天-15月,平均(2.4±1.2)月,其中胰腺肿瘤19例,壶腹癌6例,胆管癌3例。另外,经过诊断前检查,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三个类型:腹痛伴黄疸,良性27例,恶性10例;无痛性黄疸,良性5例,恶性15例,;腹痛无黄疸,良性2例,恶性3例。
   1.2 诊断方法: 本组62例病例在术前均接受螺旋CT诊断,在进行螺旋CT扫描前0.5-1小时,患者口服常规泛影葡胺(2%-3%)1000mL,以充盈患者的胃部与十二脂肠,层厚约为5-10mm。在螺旋CT诊断中,诊断人员首先进行平面扫描,快速寻找梗阻点,然后从患者的肘静脉注射100-120mL的欧乃派克,注药30-45秒后,从梗阻点以下3-5cm处向上进行扫描,层厚约为5-7mm,同时对于梗阻点进行间隔、重叠扫描[2]。在螺旋CT诊断中,对于各种图像的处理主要应用局部放大技术与窄窗技术,以实现诊断的快捷性与准确性。
  2 结果
   2.1 根据肝外胆管梗阻患者肝内外胆管扩张范围不同,可以将本组病例分为三个等级:轻度扩张,即仅是肝门附近胆管的扩张,良性病例中15例,恶性病例中7例;中度扩张,即肝门及外围胆管均有扩张现象,良性病例中14例,恶性病例中11例;重度扩张,即肝门、外围胆管均有较为明显的扩张现象,良性病例中5例,恶性病例中10例。
   2.2 根据肝外胆管梗阻患者肝内胆管直径的宽度不同,可以将本组病例分为三个等级:轻度(0.5cm以下),良性病例中16例,恶性病例中10例;中度(0.6-0.8cm),良性病例中14例,恶性病例中12例;重度(0.9cm以上),良性病例中4例,恶性病例中6例。
   2.3 根据肝外胆管梗阻患者扩张直径的不同,可以将本组病例分为三个等级:轻度(0.9-1.2cm),良性病例中18例,恶性病例中12例;中度(1.2-1.6cm),良性病例中11例,恶性病例中8例;重度(1.6cm以上)良性病例中5例,恶性病例中8例。
  3 讨论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肝外胆管梗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而且有可能引发梗阻性黄疽,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将对于患者的肝部、胆道功能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在国内外内科临床医学中,肝外胆管梗阻患者的诊断以影像学检查为主,其中螺旋CT应具有定性可靠、准确、无创伤性等显著的优点,而成为现代临床中最为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为医生及时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而且有利于提升治疗的效率和质量[3]。
   螺旋CT在医学临床中的应用具有较长的历史,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螺旋CT被应用于肝外胆管梗阻的临床诊断,有效促进了临床诊断准确性的提高,而且成为辅助医生开展治疗工作的重要医疗设备。Baron及其团队经过长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于1982年提出了螺旋CT应用于肝外胆管梗阻部位与原因的诊断中,准确率分别达到85%,73%[4]。Pasanen则在1991年提出了螺旋CT对于原发型胆管梗阻病变的诊断敏感性,约为76%,特异性约为95%。同时,Pasanen还认为螺旋CT虽然对于胰腺肿瘤具有较强的诊断敏感性,但是对于肝外胆管梗阻的肿块部位的鉴别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诊断人员的经验不够丰富,极有可能出现误诊或漏诊的问题。从各国医学专家的研究实践和成果而言,螺旋CT应用于肝外胆管梗阻诊断的优点较多,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弊端,如何更好的发挥其实际应用效果,必须经过临床医务工作人员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在肝外胆管梗阻患者临床诊断中,螺旋CT的应用可以实现对于梗阻部位的准确定位与定性,而且可以清晰的显示肿瘤的组织形态,以及淋巴的远处转移情况,这对于临床中的科学、准确诊断是十分重要的。从本组病例的相关研究结果,以及查阅国内外有关的医学资料、文献,笔者发现,恶性肝外胆管梗阻患者伴有肿块的几率较大,应用螺旋CT进行诊断可以迅速分析出肿瘤侵犯的周围组织,医生可以根据显示结果判断是否可以进行切除治疗。另外,螺旋CT显示肝、淋巴及其他远处转移的准确率比较高,可以达到95%以上,这在恶性肝外胆管梗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无法实现以上要求,必将导致临床诊断的效率和质量明显下降。
   总之,在肝外胆管梗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无论是良性病例,还是恶性病例,应用螺旋CT进行诊断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并且可以准确显示出患者病变部位的特征和CT影像,而且通过对于患者胆管形态改变及周围组织结构关系的分析,协助医生及早判断患者的病情,并且开展行之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475-477
  [2] 贾雨晨,卢任华,陈白谦.逆行胰胆管造影对黄疸性质的进一步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1987,21(1):34-35.
  [3] 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全身CT和MIR[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594-596.
  [4] 田雨,吴硕东,高健.64层CT阴性法胰胆管成像技术在胆道梗阻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1):72-74.
  
  作者单位:311500 浙江省桐庐县中医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4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