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两种保留灌肠方法的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胜菊

  [摘 要] 目的:探讨能有效延长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提高治疗效果的保留灌肠方法。方法:将100例需行保留灌肠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结论:通过采取维持灌肠液温度的恒定、增加肛管插入深度、减少对肠道的机械性刺激、变换灌肠后的卧床体位等措施,可有效延长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
  [关键词] 改良式保留灌肠;体位;插管长度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1年9月间入院,需进行中药保留灌肠200例,年龄35-60岁,平均年龄47.5岁。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在病种、年龄、身高、体重等方面无明显差别,均除外高血压、心脏病患者
  1.2方法
  灌肠方法:①灌肠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如灌肠的目的、意义、操作方法。嘱病人排空二便并做好治疗前的一切准备。②操作中:患者取头低臀高左侧卧位,抬高臀部10cm。用一次性导尿管代替肛管,插入肛门25~35cm,将已煎好的中去渣200ml,温度冷却38℃左右,装入已准备好的250ml无菌盐水瓶中,将输液器插入盐水瓶,排气成功,关闭调速器。将输液器针头取下后,将过滤器与导尿管连接,排气后经肛门将导尿管缓缓插入直肠约25~35cm,将莫非氏滴管下端输液管用输液加热泵加热,保持药液温度39~41℃,采用点滴式滴入法,滴速一般调节在每分钟60滴左右,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适度调节,插入后在球囊内注入15-20ml生理盐水。操作者操作的动作轻柔,在操作过程中边操作边询问患者,分散其注意力,并嘱患者放松腹部,缓慢深呼吸,以减少便意,使操作顺利进行。③操作后:由头低臀高左侧卧位→头低臀高俯卧位→头低臀高右侧卧位→头低臀高仰卧位变换卧位,每个体位停留15min;嘱患者至少卧床1小时,避免患者过早下床活动,尽可能延长灌肠液的保留时间。对照组采取左侧卧位,肛管插入长度12-15cm,灌完后保留30min排便.。为降低误差,减少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所有操作均由同一护士执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共灌肠200次,灌肠后保留时间的比较,见表1
  3 讨论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药物灌入直肠或结肠内,通过粘膜的吸入和物质的交换达到治疗目的。
  3.1药物在肠内保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2小时才能达到治疗效果,>6小时效果最好。存留时间愈长,疗效愈佳.本研究表1显示,两组患者中药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实验组患者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长,达到了提高治疗疗效的目的
  3.2变换体位::患者臀部抬高15~20cm,是为了使药液向结肠深处流动,扩大与结肠黏膜接触面积,防止药液流出和利于药液吸收,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充分发挥药物作用,由头低臀高左侧卧位→头低臀高俯卧位→头低臀高右侧卧位→头低臀高仰卧位变换体位,每个体位停留15min,嘱患者至少卧床1小时。这样有利于灌肠液与结肠面粘膜的广泛接触,延长灌肠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使药物达到最有效的吸收与利用。
  3.3维持灌肠液温度的恒定:改良后保留灌肠法通过用输液加热泵加热的方法,维持药液温度39~41℃,与肠腔接近,可减少药物对肠道的冷热刺激,不易引起便意,利于药物的保留
  3.4增加肛管插入深度,减少刺激。临床观察发现,传统中药保留灌肠法,插入深度10-15cm;肛管较粗,质地硬,插入时对肛门刺激性大;出水孔较大,流速过快,资料表明[1],当药液在直肠内积聚达到150~200ml,直肠内压力>7.3kPa时,直肠壁感受器即产生强烈兴奋,通过神经反射立刻产生便意而引起排便反应。甚至患者不能忍受需立即排便[2],导致药液外溢及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短,药物剂量减少。传统方法插入10~15cm,药液正好灌注在直肠内,加之流速过快,药液还未完全注入结肠内,直肠内压力已达到7.3kPa,药液会随同粪便一同排出体外,影响了疗效。输液式中药保留灌肠法使用一次性导尿管相对较细、质地柔软,插入时对肛门括约肌刺激性小,且采用点滴式滴注法滴速易于控制,减轻了对肠壁的机械性刺激,患者很少随即出现便意,插入后在球囊内注入15-20ml生理盐水,导尿管不易滑出。当气囊充盈时,堵塞肠管,药液不易外溢,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可以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延长药物的灌入速度和时间。此法对肛门括约肌松弛的老年病人特别有效。当导尿管插入25~35cm时,药液直接被灌注在直肠以上的结肠内,既避免了直接刺激直肠感受器,又利于药液与结肠黏膜充分接触,从而提高疗效[1].另外,结肠容器大[3],结肠有吸收水分作用,压力低,灌注过程中,肠内压力升高较慢,一般不会使直肠内压力立刻达到7.3kPa,减缓了排便时间,从而达到了使药物保留时间延长、与肠黏膜接触充分、吸收完全、提高药物治疗疗效的目的。中药药液保留灌肠采用输液式滴入法,速度缓慢,压力均匀,单位时间内灌注药液流入直肠肠内减少,避免了液体直接进入直肠,减少了对肠壁的刺激,使蠕动减慢,患者舒适,无便意[4]。表2显示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痛苦和不适明显减少。
  综上所述,改良式中药灌肠法法可延长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减少了中药外溢,扩张了肠腔,使药物吸收更充分,减少了患者痛苦和不适,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舒适度及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钱连云.对保留灌肠方法的改进.实用护理杂志,2002,18(9):46.
  [2]李桂宝.2种体位清洁灌肠效果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9):46-47.
  [3]刘芳.人体解剖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95.
  [4]冯中贯.2种灌肠方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的比较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1c):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49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