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韦淑萍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术后护理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至2012年间于我院以微创手术疗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60例患者的临床完整资料为回顾性分析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围手术期的特殊护理,对照组患者则接受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一般护理,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周期、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采取围手术期的全面特殊护理干预较一般护理效果而言,前者在提高治愈率与好转率,缩短住院周期,改善预后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手术;术后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04-02
  高血压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或脑中风,属于脑血管性疾病中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与死亡率的疾病之一,为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长期高血压是诱发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常见因素,尤其多见于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者。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前一般无明显前驱症状,起病常较突然,病情常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展到高峰,患者可在数分钟陷入昏迷,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开颅手术与内科保守疗法,保守疗法无法快速及时地清除颅内血块,而外科手术虽能及时地清除颅内血肿,但其手术创伤大,有可能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近年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手术技术的创新与设备的更新,使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微创手术疗法成为临床上广泛运用的治疗方法。我院以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至2012年间于我院住院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60例患者的临床完整资料为回顾性分析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我院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45-72岁;高血压病程5-25年,所有患者入院前均行CT检查诊断,脑叶出血12例,基底核区出血28例,小脑出血9例,脑室出血11例;根据CT报告并按多田公式计算出脑实质出血量为10ml-135ml,所有患者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为:3-5分共2例,6-8分共22例,9-11分共24例,12-14分共12例;临床表现为呼吸不规则55例,头痛32例,失语8例,呕吐42例,偏瘫28例。将6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围手术期特殊护理干预,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一般护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选定好适宜的长度,按血肿清除术的基本步骤对血肿进行穿刺、抽吸、冲洗、引流。利用CT显示定位血肿最大层面,避开头皮、脑膜、侧裂血管、大脑主要功能区,根据血肿中心与颅表最近点确定穿刺点。经头皮钻入血肿,侧孔接引流管,将脑内血肿抽出的血肿液体部分与CT计量进行对比,对剩余血肿量>原血肿量的60%者插入针型血肿粉碎器将血肿粉碎,注入含尿激酶3-5万U的血肿液化剂,闭管保留4h后开放引流,1-2次/d,术后次日行头颅CT复查,监测血肿清除程度及脑组织受压情况,调整血肿腔内引流管位置,根据血肿清除情况来确定血肿腔的引流管拔除时机,若血肿清除率达到70%-80%时即可考虑拔管,残余血肿可在1-2周内自行吸收。本次临床探究的60病例均连续保留引流管3-5d,行侧脑室引流5-7d后可进行拔管。
  观察组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给予全面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则仅接受一般护理。
  1.3 护理干预手法
  1.3.1 心理干预 由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起病急、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再加上患者及其家属缺乏对于疾病知识的了解,患者通常具有紧张、忧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在术前由护理人员耐心地对患者开展以疾病知识有关的讲解,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本次行术医生的经验及其临床经验、成功案例、先进配套设备等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的不安与疑虑,增强其对抗疾病的信心与遵医性。
  1.3.2 术前干预 引导患者在术前完成各项常规检查,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将血压控制在150/90mmHg(1mmHg=0.133kPa)内,对意识障碍的患者或尿潴留的患者留置导尿管,以此避免因排尿不畅而引发的颅内压增高;确保呼吸道的通畅,把患者头部偏向健侧,以免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呼吸道或舌后坠而引发窒息。一旦口腔内有分泌物或呕吐物,应立即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呕吐物,以避免因呼吸不畅而加剧脑缺氧情况;对于情绪较为躁动的患者应给予约束带或使用镇静剂进行约束与镇静;保持静脉通道通畅、给予吸氧及心电监护;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尤其注意避免头部震动;床头可抬高30°角,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准备好术前所需的物品及药品[1]。
  1.3.3 术中干预 根据手术部位为患者选取仰卧位或侧卧位,用约束带进行固定,连接血压与血氧监测仪,持续低流量吸氧。在操作台上提前备好手术所需的物品与药品,严格贯彻无菌操作。操作时密切监测血压的变化,避免因血压波动过大影响到脑血流的灌注。
  1.3.4 术后干预 如需搬动患者的身体时,需先暂时夹闭引流管,以规避颅压的波动与逆行感染,密切观察患者的脉搏、呼吸、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使用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实施动态监测,注意患者有无颅内高压症状、肢体活动、语言等症状是否回归正常,若情况异常则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对症治疗;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或吸痰进行处理;因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多数伴有意识障碍、偏瘫及脑水肿等症,会造成胃壁细胞黏液分泌降低,易引发肠道的感染,因此术后应做好胃管护理,以免术后发生消化性溃疡;掌握引流管的最高点位置,当脑室与血肿不相通时,需将引流袋自然放在床头或低于血肿腔进行引流;若血肿破入脑室,引流袋有无色透明液体时则为脑脊液,需将引流管的最高点固定于穿刺点上l0°-15°引流,当引流出脑脊液时,可以适当抬高引流管的位置,引流管的位置固定的过高或过低都将引发引流不畅或引流过度,继而出现继发性出血或低颅压;防止引流管折叠、受压、扭曲、脱落,更换无菌引流袋时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密切观察颅内血肿引流袋的流量、颜色,并做好详细记录,当引流液的颜色呈暗红色时,则提示我们患者有陈旧性出血,若引流液的颜色呈鲜红色,则提示我们患者有活动性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对症处理;保持病床的干燥、清洁,每隔2h协助患者翻身一次,对患者的皮肤受压部位进行按摩,避免静脉血栓。
  1.3.5 出院指导 叮嘱患者按时按量服用降压药,定期来院复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进食高纤维的蔬菜与水果,尽量避免进食动物内脏、油腻食物,戒酒戒烟,保持大便通畅,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障良好的睡眠,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避免情绪波动。两组患者康复出院后均给予为期一年的随访。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周期为25.5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周期为34.7d。两组平均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死亡2例,占6.67%,2例患者均死于再出血,对照组死亡5例,占16.67%,其中3例再出血,2例为严重并发症。通过对比两组的病死率发现,对照组的病死率要远远高于观察组,P<0.05。一年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回访有效数30例,对照组28例,根据ADL标准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分级评定,见表1。
  3 讨 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传统治疗为内科保守疗法,但血肿的清除速度太慢,有可能产生病理恶性生理循环的变化。随着手术技术与医疗配套设施的更新与发展,外科手术开始得到广泛运用,常见的为开颅手术及微创血肿清除术,显然,在手术效果相当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微创手术疗法,因其创伤小、费用低、手术效果好,可明显降低术后致残率和病死率;可迅速清除血肿,缓解脑组织受压情况,降低颅内压,改善脑脊液循环,减少脑组织损伤[2]。但是微创手术疗法对于行术医生的手术操作技巧及颅脑显微解剖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围手术期的护理应用更是成为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我院通过对微创手术疗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取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全方位护理,大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周期,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大大改善,具有显著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潘建华,陈健,陈臻.超早期CT定位下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0).
  [2] 蔡宝江,史天舒,张军.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回顾性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5666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