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精讲多练 有效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如果撇开阅读技能而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那就只能使学生的智力变得迟钝,造成思想混乱和肤浅。“阅读”这个词,从字面上讲“阅”当作“看”讲,“读”就是“诵念文字”,如朗读要读出声音来,所以,一般可以把阅读解释为默读和朗读。我们看书读报,要能够读它,阅读就是看并且领会文字的内容。
  怎样算是读懂了呢?文章作者是用语言文字反应所见、所闻、所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读文章,就是要通过书面语言,做到如见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识其人、如经其事;还要能够通其心、感其情、明其理。简要地说可以概括成以下三点:①要能理解文章内容――写了什么;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为什么写;③文章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怎么写的。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阅读能力的定义
  第一,认读语言的能力。认读就是认识并且正确的读出文章的字、词、句,这是阅读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连字都不认识,读不成句,怎么谈得上理解呢?
  第二,理解语言的能力是衡量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就是能读懂词句的含义,能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能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
  第三,欣赏语言的能力。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欣赏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要理解内容就要知道文章什么地方写得好,哪些词语用的准确,哪些句子用的精辟,为什么好等等。
  第四,记忆语言的能力。阅读的目的在于吸收知识,因此,理解之后还需要记忆,没有语言的记忆,就不会有语言的储存;只有理解深刻,记忆牢固的阅读,才是高质量的阅读。当然,不是篇篇都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欣赏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记忆。
  另外,阅读还要有一定的速度。要培养学生能自己读书,即动口读出声,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才能真正读懂。
  上述内容,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可能熟记于心,所以课堂上教师常常感觉时间不够用。讲了基础,还要传授技能、培养能力。备课时教参上的每句话似乎都该讲。往往一堂课下来,处处蜻蜓点水。有时更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将探究、合作学习的形式用来用去,40分钟过后,留给自己和学生的更多的是闹哄哄的感觉。
  二、在课堂中把握节奏,精讲多练。
  “精讲”要讲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的核心。备课时要依据文章的重难点提出问题,要紧扣单元训练目标,除此之外,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另外,精讲还体现在学生的训练中,课堂中常见老师抛出问题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总有话讲,这也算是好事。可是有时不加节制、话题越说越偏;可能紧抠文字过细,加之语言组织不可能人人流畅,一堂文字训练课变为随意聊天,也就失去语文课的训练价值。所以要训练学生围绕主题思考,围绕主题说话。这其中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学生是否能围绕文章提出问题至关重要。
  在教《灰雀》一课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找出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读一读,对哪句话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有感情的读一读。尽管是三年级学生,在前期训练的基础上,学生们围绕问题,紧扣主题,最后得出列宁与男孩对灰雀不同的爱,由此上升到爱动物,保护动物,要给他自由。学生通过反复读也体会到列宁对男孩的耐心引导。
  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因为段落结构是总分总,备课时我问自己,有必要逐段详细讲解吗?根据本班学生情况,我决定放弃以往的讲课方式。课堂上顺学生思路,详细分析一段,抛出这样一组填空题:这一段先写,再写最后写其中句是中心句,其作用。我喜欢因为。详细学习后,放手让学生再找相似段落自己学,这样既避免教师千篇一律地处理教材,又使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目标。
  “多练”,练什么?我总觉得以往把“多练”狭义地理解为教师上课少讲话、少发问,学生多讲多汇报就是多练。其实不然,语文课更多地承载着语言文字的训练任务,学生要利用教材这一载体、学认字、学说话,学写作。所以在做到精讲之后,低中年段要将遣词造句作为课堂练习重点,如《灰雀》一课,训练学生用“自言自语”造句,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消化这个词。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练习中,我要求学生用喜欢的词语造句,让学生用两个以上喜欢的词语写一段话。《东方之珠》一课讲完后,给出一个开头让学生写小片断……高年段的学生,课堂中还要以段的写作为重点,这种段的写作,不仅是造句连段,还可以是文章开头的形式、结尾的形式等等。
  三、结 语
  总之,语文课堂到底应该怎样教,怎样学,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无论怎样做,都应牢记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的,是需要常年坚持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266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