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工科”下环境设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工科建设重视创新型、综合化的工程教育理念,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仍存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资源条件等亟须解决的问题。结合环境设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从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以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具有实践创新和适应变化能力的新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环境设计专业;实践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历史交汇期,为服务“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各高校正主动布局面向新工科的专业建设,紧抓契机加快传统工科的改造升级,这对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工科视域下人才培养改革需要通过工科专业的继承创新、交叉融合与协调共享,突破学科壁垒和专业藩篱,着重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适应变化能力的新型环境设计人才。本文主要对“新工科”下环境设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提高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新工科”下环境设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方面的问题 我国很多工科院校都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但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如:清华大学、建筑科技大学等以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为依托,来设置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主要侧重学生建筑理论知识方面的培养;而美术、师范类院校专业开办较早,但专业设置缺乏理性的系统设计思想和生态规划理念,多以造型艺术为主干课程,强调造型的审美价值,多承袭工艺美术模式;农林类院校主要以園林植物、植物造景等为依托;工科类综合院校起步较晚,多依托自己学校特点和优势,培养方向侧重不一,各个方面也良莠不齐。由此可见,新工科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虽然在量上得到了增长,但在质上暂时还没有形成自身发展的特色,忽视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庞大的环境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
  2.培养方案 从客观上来说,目前,环境设计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存在着目标过高、教学内容滞后、专业课程内容设置太空与特色不突出等问题。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缺乏针对性,案例过于陈旧,理论缺少应有的广度和深度,生搬硬套,导致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明确、不重视,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较多院校忽视了工科院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框架体系相互照搬、雷同,专业理论课比例较大,不能体现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时代性和超前性。
  3.资源条件方面的问题 目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普遍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设备和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专业教师较年轻,缺少企业实践项目经验,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的应届硕士、博士毕业生。在授课的过程中,教育过于理论化,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缺乏有效见解和方法,实战性不强,更多的是照本宣科、不切实际的空谈,导致学生对建筑空间理解肤浅,尺度感和设计方案的实用性较差,涉及声学、光学处理、土方调整等工程具体问题的时候难以应付。并且,很多高校对环境设计专业投入不足,难以培养出适应新工科要求的高水平的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另外,很多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存在着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这是由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艺术气质培养,没有紧密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
  二、“新工科”下环境设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目前,新工科环境下,环境设计专业的市场供求关系越来越清晰,而环境设计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最为突出且需首先解决的是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特色不明的问题。因此,在新工科环境下,环境设计专业应紧紧抓住专业特色培养和优势领域问题研究,注重学科的交叉,充分发挥学校所在区域的优势,并依托地域中的历史积累与雄厚的办学实力,积极拓展环境设计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如:依托所在区域中建筑行业的历史积累与办学实力,充分发挥土木工程建设的特色,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使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现出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同时应充分利用现有建筑环境艺术、建筑景观等设计硕士和艺术学硕士专业学位点,面向城市建筑景观规划与设计、建筑景观造型等形成专业研究核心,建立以“城市建筑环境设计”为主要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体系,明确环境设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培养能够适应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需求,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以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拓展学生学习实践和实验 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路径是构建先进的培养模式,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应形成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案,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转变传统固有的培养模式。通常在课程设置上,环境设计专业注重专业教育而轻视学生实践创新素质的培养,缺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培养方案,对理论知识要求较多,对实践训练要求较少。因此,新工科背景下,环境设计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根据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对创新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进行设计,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借助产学研融合平台,建立理论课程教学和实验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拓展学生学习实践和实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将学生课堂上习得的理论知识与工业技术和现实设计实践相结合,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着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促进专业特点和区域社会经济需要的结合,观察落实国家工程认证标准。还应建立支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凝练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
  3.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在教师层面上,应要求教师能够将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渗透到理论教学中,具备较多的知识储备,通过工程案例和虚拟仿真激励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一方面通过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走进高校,直接作为学生实验实践课程的导师,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应鼓励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参加企业培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从而有效指引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环境设计专业的实验设备和条件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学和科研梯队。如:山东建筑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已经实现了资源互补,有旅游景观研究中心、环境设计工作室、实验室等,并选聘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设计师作为基地导师,加强校外科研合作与实践基地建设,展开了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极大提升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同时,还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为专业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艺术与科学结合 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提倡体验式教育、开放型教学,因材施教,大胆尝试。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环境设计专业应采用“项目引导制”“竞赛引入制”“事实教学”等多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的特点,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的严谨规范应与艺术类专业学科的灵活、开放的办学特色相结合,在实践教学案例和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上,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充分发挥学校工科背景和地域特色优势,重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不断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与设计相融合。同时,教师也应将实践积累的经验融入教学,积极参与环境设计专业有关的工程设计实践、设计竞赛活动,注重结合实际工程项目经验渗透教学,使学生在多角度、系统化、开放型的训练中提高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另外,在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方面,应依托环境设计工作室和学院实验中心,注重师生“第二课堂”的开辟,以学校“开放实验教学项目”等微平台,释放和开掘学生创造力,通过课题项目驱动、学科竞赛引导,将素质教育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调动起教与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意识,提升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雍方洲.建筑环境设计要以人为本[J].中外建筑.2018(09)
  [2]张平青,王洋,姜德峰.环境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人才培养技能标准研究[J].设计.2018(02)
  [3]叶俊东.西部地方应用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0)
  项目基金:本文为广西教育厅教改课题《“新工科”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2018JGB197)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098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