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边界理论下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公眾参与是政府提高公共决策科学性和民主性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政府所做的公共决策中,需要明确参与边界界定,才能有效平衡政府和公众的利益需求。通过文献研究法,从公共政策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维度等方面,探索在边界理论下,公众参与在公共决策中的模式、起到的作用,以及公众参与的限制性分析,以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促进决策有效性、合法性和长期性。
  关键词:边界理论 公众参与 公共决策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7—0246—02
  提高公共政策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效率,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性,也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公共参与在公共决策中的价值有限性看边界问题,人们推崇公共参与,是源于公众参与对公共决策的形成所具有的价值,也应当看到,公众参与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困境和矛盾,使得公众参与融入公共决策进程需要考虑其边界性与适用范围。
  一、公共决策中公众参与的价值分析
  1.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实现多元化信息资源供给
  在公共决策的拟定过程中,为了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决策者会反复对内容中的不合理、不精准的部分进行筛选和纠正,公众参与为决策者提供了不同利益角度的信息数据。从公民利益出发,对原有信息资源进行再扩展,为决策群体提供了真是广泛的数据,促使公共决策的拟定更加全面,体现民主作风。
  2.加强决策互动性,推动决策有效执行
  公众参与下的公共决策执行保障公民合法知情权,有利于增强社会和公民对决策推动合理性、合法性的理解,增强政治参与感,同时也提高了政策回应度,降低公共决策推行所需成本,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为公共决策推行范围的扩大和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础,保障政府工作执行效率,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公共决策中公众参与边界性分析
  1.不可替代性公共决策
  对于公共决策的主体政府来说,从决策效能最大化出发可采用广泛动员公众参与的方法,而对于更多解决模式和方法固定化的公共决策来说,公众参与因素的贸然加入是对已有成文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的挑战,权威性标志不适宜公开和短期改变,公众参与只能对开放性决策进行程序上的补充和细节上的完善,是综合实践意义上的修正。
  2.紧急状态下的公共决策
  公共决策过程中开放公众参与渠道,对海量信息进行自动抓取、识别、主体检测和分类,后续信息跟踪等一系列流程,所耗费时间和精力投入比较大,不能短期内草率完成。而特定的时间周期性也使公众参与无法在特殊紧急时期的公共决策中发挥效能,政府作为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方,需要在短时间内对社会事态作出积极的反应和控制,以防形势进一步恶化,出现更加严重的风险。因此,公众参与不适宜在这种紧急事态的决策中起作用。
  3.决策者与公众群体组合判断
  从目前的社会总体状况来看,公众参与意识并不高,整体公民素质参差不齐,并不是所有公众意见都有价值参考,需要进行甄别和对比,具体决策也需要结合具体情景考虑。在不同条件下,公共决策是否需要公众参与,不同的行为主体决策者和不同的所需群体参与也不同,边界的形成也依靠公共政策决策者和公众群体组合实现。
  三、公共决策中公众参与途径分析
  1.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了政府进行公共管理活动的新载体,在电子政务环境下进行的公众参与,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的途径与政府建立起了有效连接和沟通的桥梁,充分保证了现代公民的知情权和社会公共事务参与,同时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就试行议题、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等角度进行政务公开,获取公民的意见,节省了组织成本和政策实行时间,对于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作出贡献。
  2.听证制度
  听证制度是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行行政听证的过程中,保障了公民提出不同意见的权利,为公众陈述自身意见。提交相关证据提供平台,促使公众参与因素在公共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参与式的民主是现阶段民间发表公共事务看法、表达民意的合理合法的方式,既表达了民众诉求,也体现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阶段进步,是我国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的参与式民主,提高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有助于公共部门治理能力的进步和提高。
  3.非政府组织
  随着利益多元化的发展,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愿望越来越强,但个人力量及影响力的发挥总会受到限制,依靠社会团体的资金与社会力量,公众能够更好地参与公共决策中。非政府组织作为现今重要的社会团体组成部分,其和社区组织都是我国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而许多不同性质社会事件的发生,也使政府下放部分权利给社会组织,承担公共事务管理中部分内容,进行协作交流。非政府组织以其相对独立性弥补市场有限性的不足,成为公众参与的重要机制和平台。
  4.信访制度
  作为我国主要社会监督途径之一,信访制度是公民以个人或者群体的形式,利用邮件、电话、书信等形式和途径参与国家政府、社团、社区事务管理和服务,通过向上述机构信访处理人员或机构进行反映,表达意见,解决矛盾,从而有效沟通和交流,改进社会事务的发展和治理情况。随着技术进步和发展,对于更多涉及政治权力运行和政府职能行使的问题的信访发布形式也进行了创新拓展,具体可以官方网站、官方公众号、微博等信息发布平台为基本端口扩散信息,建立信息交互平台。
  四、结语
  在推动公共政策中的公众参与时,积极鼓励公众参与的同时也需要考虑边界感,明确公共政策决策的权力边界和公众参与的边界,平衡公众和政府的利益,鼓励公众参与,不断创新和拓展公民参与国家公共事务决策的途径。也要提高决策参与者的决策制定和实施水平,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体现公民当家做主的精神,实现科学和民主决策。
  公众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的参与,首先要考虑政府的民主度,相关利益群体的权衡性,提升公众的政治参与度,培养民众长期性的政治素养和习惯;也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民主氛围,开放渠道,在公共决策中融合公众参与因素。公开民主的氛围至关重要,鼓励公众参与到公共决策的过程中,推动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在公共决策的公众参与发展中,需要政府积极倡导民主科学精神。要秉持科学决策的观念,通过全方位规范透明的调查研究,秉持实事求是的开放精神对决策进行整合与评价。此外,随着政治现代化和技术的发展,通过制度规范,利用更加丰富的参与渠道,创设新的公众参与形式,将公众参与纳入部分政府政策过程,使之成为衡量其合法性的基本标准。也应积极利用社会资本,为公众参与力量的成长提供土壤和养料,在合作、协同、回应的过程中实现科学民主决策,平衡政务主体和公众之间的利益,使公共决策在最大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支持,获得更多公众参与,促进社会各种利益群体对公共政策决策的关注以及推动,保证长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霍雨慧.试论公共政策决策中的公众参与[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8,32(4):78—81.
  [2]赵有杰.非政府组织与我国公众参与模式[J].法制与社会,2008(18):152.
  [3]陈保中,韩前广.互联网时代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逻辑进路[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8,19(3):45—53.
  [4]姜艳平.新媒体环境下电子政务用户满意度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6.
  [5]王玉宝,殷明凯.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及其治理对策[J].行政与法,2016(5):10—17.
  [6]孙壮珍,宋伟.环境决策中公众自主参与和政策的反思变迁——以典型事件为例证[J].理论月刊,2014(11):147—151.
  责任编辑:赵慧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432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