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那坡县黑衣壮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调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因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传承方式的差异,形成并留下了众多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民族村寨,特别是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的集中地。随着广西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体现了差异性民族文化的民族村寨旅游逐渐形成明显的旅游吸引,那坡县一直努力打造以“黑衣壮”文化为品牌的民族村寨旅游。根据那坡县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现状,针对其旅游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当地村民、旅游投资商等利益相关者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为角度研究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投资商合作模式。
   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合作模式
  
   近年来由于城市生活压力增大,人们开始喜欢回归自然,寻求一种农村田园的解压方式,于是少数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居住环境以及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少数民族村寨成为旅游的新热点,民族村寨旅游是以村寨人文事象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与生活,享受乡野田园风光为动机,融观赏、体验、度假、考察、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活动。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高度集中的区域,世居广西的有壮、瑶、苗、侗、京、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人口约2100多万,壮族人口1400万,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1.39%,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不仅为广西少数民族脱贫攻坚提供关键突破口与创新点,同时促进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那坡县黑衣壮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开发概况
   那坡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壮族是主要民族,遍布全境,按自称和语言划分有12个族群,如布壮、布央、布峒、布农、布税、布依、布路、布省、布决、布拥、隆安、左州等。其中的布壮称为黑衣壮,他们多数分布在那坡县82个村的377个屯中,现有9900多户总人口约51800余人,占当地壮族总数的33%。黑衣壮以黑色为美,以黑色作为族群的标记,以农耕为生,黑衣黑服,银色的首饰,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生活,自称为“敏”(亦称布壮),而人们根据他们衣服的颜色称他们为“黑衣壮”,其中黑衣壮民族文化保留较为完好的是龙合乡果桃村的马独屯、共和村的达文屯、城厢镇龙华村的吞力屯、弄文屯。黑衣壮人以黑为美,以黑作为族群的标记,至今仍保持着古朴的村落、纯厚的民风、独特的种群遗传学特征等。因历史战争和民族迁徙等原因,黑衣壮先民躲入了深山老林,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很多古老的文化与习俗得以保存至今,黑衣壮因此被称为“壮族的活化石”。在2001年南宁国际民歌节上,广西那坡黑衣壮合唱团采用无伴奏合唱的形式精彩地演绎了壮族山歌《山歌年年唱春光》。从此揭开了黑衣壮的神秘面纱,向人们展示其极具特色的黑衣壮魅力和风采,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和专家学者慕名而来,那坡县政府2001年开始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对“黑衣壮”民族民俗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和开发、打造以“黑衣壮”文化为品牌的那坡民族村寨旅游。在民族村寨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上,2008年9月开馆的那坡“黑衣壮”生态博物馆,该馆共收集到反映黑衣壮族的社会生活、民居、生产、服饰、习俗、歌舞等200余件文物和750张图片,展示了黑衣壮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而城厢镇龙华村吞力屯“黑衣壮民族风情园”经过建设,年接待游客超过3.5万人次。在开发研究和宣传上,用各种媒介宣传黑衣壮文化,成立那坡县黑衣壮“尼的呀”合唱团,开展黑衣壮民俗摄影活动,举办黑衣壮服饰展,拍摄专题片,开展黑衣壮历史文化遗产研讨会、推介会工作等。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以“滇、桂、越”旅游带中心点来定位,修建县城至平孟口岸、县城至南昆高速公路、那坡至靖西的高速公路,扩建通乡三级油路,抓好林区公路建设、村村修建上等级沙路和部分油路,逐步形成基础旅游交通格局。同时,建设那坡县黑衣壮旅客服务中心和那坡县饮食服务公司,不断完善村寨旅游景区景点“食、住、行、游、购、娱”的相关配套设施和生活服务,提升黑衣壮民族村寨的旅游接待能力。
   那坡县黑衣壮吞力屯全屯共57户250多人,为壮族支系“黑衣壮”的聚居地之一。吞力黑衣壮如今依然保存着完整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习俗。2002年以来那坡县吞力黑衣壮民族风情园开园建设以来,共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00万元,使吞力寨由原来人均纯收入只有900元增至现在的1800元,吞力黑衣壮民族风情园是廣西民族风情旅游示范点。
   (一)壮族干栏建筑文化
   干栏式木房错落有致的分布在黑衣壮村落,小村庄藏匿在青山绿树间,散发着静谧的美。那坡黑衣壮村寨民居多位木石结构,下层饲养猪、牛,做饭,熏肉,上层住人的干栏式建筑。黑衣壮聚居区地处偏僻,群山绵延,交通闭塞,加上地处亚热带,气候温热,多雨潮湿,瘴气浓重,当地的先民便根据这些气候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明了用木料、石头、泥巴营造的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房子一般依山依石而建,都朝向同一个方向,屋顶大多盖瓦,干栏式建筑一般分成两层或三层,第一层专门养禽畜,有牛栏、猪圈、鸡舍。第二层用木板隔成一个个房间,供人居住。内设厅堂,厅堂边是火塘,火塘是家庭的活动中心,是日常生活中取暖、烧水煮饭、照明、接客、议事的场所。厅堂上方为神台,神台后面有一间卧房,给房中年岁最高的人居住;左右两边各有一间厢房,一般为新娘用房;接近房门有一间厢房,一般是未婚孩子的卧室或接待房。第三层用横条铺盖,上有阳光烘照,下有炊烟熏染,专用来存放五谷杂粮。干栏的木柱都立在石柱基上,由竖立的木柱作屋架支柱,屋顶用瓦片盖,形状是双斜面屋顶柱架,横、竖穿连将木柱牵牢成架,不用一钉一卯,手工制作牵牢。
   (二)饮食文化
   吞力屯黑衣壮每家每户的楼下都有一个火塘,烧木柴。上面挂着烟熏火燎的腊肉,下面做饭,取暖。火塘上用一口吊锅熬粥,把煮好的饭搅成糊,叫薏米粥,火塘上挂着几串熏肉,整个房间里是乌漆的木柱、木梁。    黑衣壮的饮食文化独特,客人来家就餐时男女不同桌。女的在火塘边用饭,给客人盛饭、添菜、打酒,待客人根本吃饱饭,女主人给客人敬酒,以表现对客人的尊重。
   黑衣壮人一样平常一日三餐,农忙时一日四餐,主食为玉米,间补红薯、芋头等。玉米一样平常用自家石磨磨成粉后,细筛搅拌煮成玉米粥,即包谷饭,还可以做玉米饼或嫩包谷粑;素菜是寻常食品,荤菜有猪、鸡、鸭肉,忌食牛马狗肉;黑衣壮村民爱饮酒,接人待客都用自家自酿的美酒,
   黑衣壮于每年尾月中旬起,请魔公选择谷旦,连续“杀年猪”,节日才要主要有粽粑、鸡肉、猪肉、豆腐、牛角粽(三角粽)、鹅肉等为主,本地的菜肴以肉类、豆腐为主,糯米成品也占据较大比例。以腊肉酸肉为特色,五色糯米饭、竹笋片夹猪肝、山姜香肠、母黑大粽耙、黄姜糯饭、糯米糍粑、牛角粽、香肠、黄姜鸡汤、辣料柠檬炒嫩鸭、龙须藤青炒、雷公根竹豆汤、野香蕈、三堂蕈、马蜂蛹等。
   (三)服饰文化
   黑衣壮至今都沿用着最古老的纺织术,穿着自种、自纺、用野生蓝靛染成的黑色土棉粗布服装。大部分家庭可见比较原始的纺纱机。黑衣壮服饰以“黑”为美的审美观深入人心,且穿戴实用好搭配。黑衣壮的衣裤套裙别具一格,显示出立体层次感,秀雅端庄,神秘肃静。赶圩或走访亲友时,将围裙向上翻卷可作口袋使用,劳动时又可装少量的菜豆和零星杂粮。
   黑衣壮的服饰具有自己鲜明特色,女子喜欢穿右盖大襟和葫芦状矮脚圆领的紧身短式上衣,下身为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腰系黑布做成的大围裙,头带黑布大头巾。妇女头巾是一块自己纺织染成的长条黑布,戴时先围绕在头上圈,然后翻折摆布成火棱彤的图样,罩在整个头上,再把头巾的两端分别垂挂到双肩上,可以当做帽子遮荫用。男人穿的是前盖大襟上衣,以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相搭配。头上还缠着圈成数圈的黑布头巾,腰间系上一条红布或红绸,以示驱鬼赶邪,显得威武神勇。
   (四)银饰文化
   黑衣壮妇女佩戴的银项圈,两端都制成鱼形状,有如双鱼对吻。双鱼对吻银项圈是黑衣壮妇女婚嫁时必备之物,银簪、银链等物品的装饰是妇女必备,黑衣壮有鱼图腾崇拜的信仰。历史上,在壮族传统的稻作区,人们相信人死后会变成鱼,然后再投胎变成人。许多小女孩也佩戴双鱼对吻银项圈,说明黑衣壮鱼崇拜文化的遗风已经演变成他们族群自身的传统了。
   (五)歌舞文化
   黑衣壮人能歌,也善舞。黑衣壮歌调可分为“虽敏”、“尼的呀”“论”、“春牛调”“请仙歌”“盘锐”6大种类约160多套。代表性曲目有《虽待客》、《论造》、《酒歌》、《盘歌》、《祭祖歌》等。其中“尼的呀”山歌曲调清新明丽,艺术魅力独特,已经成为壮族音乐的标签。那坡壮族民歌包含神话传说、人物列传、社会变迁、稼穑、礼节、风俗、祭奠、祝节、传情等,具有外交、宣传、教诲、娱乐、传情等作用。黑衣壮族人不但能歌,还很善舞,黑衣壮聚居的村屯,老人小孩都会合着古乐跳迎宾舞、黑枪舞、婚礼舞、末将舞、献红舞、祝寿舞、团结舞等古代壮族的舞蹈。
   青年男女可以通过歌圩等场合自由恋爱,但结婚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要经过媒聘、定命、纳币等一系列礼仪,且奉行族内婚姻。
  二、那坡黑衣壮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冲突
   村寨旅游利益相关者牵涉众多,目前大部分的村寨旅游规划都是由当地政府主导或者由旅游企业主导,村寨居民由于文化和资金等种种因素不能完全的参与到旅游的发展中, 也就不能获得利益,以致发生被边缘化的危机,对于民族村寨的居民来说,如果权益没有按照预期得以实现,会导致当地社区价值观念、道德体系、民风风俗、生产方式等发生改变,民族村寨旅游氛围难以营造和维持,乡村民族旅游就失去了依托和特色。同时也不利于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游客是村寨旅游的主要消费团体和经济来源,因此游客的利益也是至关重要的;旅游的发展就是为了能提高社区的生活水平,提高旅游者满意度。
   (一)社区村民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层次低
   首先,由于黑衣壮民族村寨长期处于封闭的地理环境中,民风淳朴,与世无争,当地村民缺乏自力更生的发展意识和创业意识,没有意识到应该积极主动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改善生活水平。其次,由于那坡县黑衣壮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受当地周边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有着淡季和旺季的分别,并且旅游旺季也仅限于一些重要节假日,旅游淡季占了大部分時间,导致黑衣壮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村民的旅游收入也是有限的。并且由于受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和制约,黑衣壮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在范围、数量、规模上都是有限的,难以对当前分布广泛的那坡县黑衣壮集中的多个黑衣壮民族村寨旅游进行大规模开发利用,当前旅游开发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是吞力屯黑衣壮民族风情园,而马独屯、达文屯、弄文屯等黑衣壮民族村寨由于资金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旅游开发还没有形成规模气候,旅游产业只有少部分村民参与,吞力屯作为热点黑衣壮民族村寨旅游区,屯里部分村民得以参与旅游产业开发。
   由于民族地区受社会和经济水平的制约,教育水平受限,当地黑衣壮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具有先进旅游开发理念和旅游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更是匮乏,当地村民对黑衣壮民族村寨旅游开的参与只停留在低层次上,大部分村民仅参与一些体力劳动型岗位,如大部分黑衣壮村寨村民只是参加民俗歌舞表演、民俗工艺品制造与销售、农家乐服务等工作,很少有村民参与到旅游规划与决策、经营和管理等工作,黑衣壮村寨旅游开发的资金有限,旅游业开发往往由政府和公司主导,再加上当地村民文化水平、资金实力有限,只有少部分村民通过自家土地和房屋作为资源条件参与到旅游开发经营中,政府和投资商作为资金投入方自然获得大部分的旅游收益,当地村民的旅游收益只占少部分,参与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村民从事体力劳动型工作从中获得的旅游收入有限,旅游开发商更注重考虑资金回报和收益,因而造成村寨旅游开发的利益相关者旅游收益分配不公正,激化当地村民与投资商的矛盾。    (二)旅游企业浅层次投资开发
   目前我国部分民族村寨旅游主要以游览观光为主,能让游客参与、体验、度假、休闲、生态探险等复合型的民族村寨旅游项目不多,民族村寨旅游品位有待提高。因此许多民族旅游村寨虽然旅游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旅游者进寨后一般先是拦门酒,然后看内容单一的歌舞表演,最后吃农家饭观民族文化展结束整个游程,没有充分挖掘民族村寨的原生态环境、古朴淳厚的民俗民风、深度民族文化体验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来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求新、求异的旅游需求,加之民族村寨受到地理位置、交通狀况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规模小、分布散等各种现实因素制约,往往导致游客滞留时间短、消费低,整体旅游效益不高。
   那坡县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停留在寨容寨貌、民俗歌舞表演、饮食服饰、民间艺术、生活习俗等的观光与体验上,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层次较低,而对于村寨文化的景观美学价值、环境生态价值、社会伦理价值、道德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深层次的资源价值重视不够,缺少可供体验的项目和产品,旅游者没有深入体验感受到民族文化景观,降低了游客满意度。
   (三)当地政府旅游管理协调机制不完善
   由于那坡县黑衣壮民族村寨地区经济欠发达,当地村民缺少资金和人才,旅游业一般由政府主导民族村寨开发、招商引资、洽谈项目等工作,政府在与投资商合作过程容易出现重引资轻服务的现象,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项目建设的专业性服务人才少,协调项目落实,推动项目建设,监督缺乏有效衔接和系统性服务,相关行政部门对村寨旅游项目建设衔接工作、项目进展情况缺乏监督管理,导致黑衣壮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收到一定限制和制约。
   (四)文化生态和环境的失衡
   那坡县黑衣壮民族村寨在旅游开发进程中主要有旅游公司主导,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近十多年外来文化和视野不断冲击着原来古朴宁静与世隔绝的小村落,而社会化进程的发展,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在改变着这座小村庄,曾经旅游开发前黑衣壮典型的干栏式建筑齐整、别具风情,如今大部分已经被水泥砖房取代,由于投资的公司实力不济,村寨修建了简陋的游客中心和小展厅,而有了钱的村民纷纷修起砖房,各家纷纷将房子地基扩大以增加面积,道路更窄了。吞力屯由于旅游开发称为那坡黑衣壮风情园,旅游开发十多年,村庄变得比以前富裕,观念上也改变了,年轻人为了婚恋大事,纷纷把原来的干栏式建筑推倒建钢筋水泥房,仅存的数十幢干栏房屋在新楼房的夹缝里生存,吞力屯位于狭小的山谷中,旅游开发带来现代文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古老文化的传承、保护进行着博弈,地域的局限性导致年轻人婚恋盖新房必须先拆除旧房,原有的干栏木房屋建筑有的历经百年以上,年久失修,透风漏雨,修复起来也造价不菲,拆除重建成为青年婚嫁问题博弈上的呼声,而伴随着婚嫁问题建起来的新楼房,游客来了只有失望而归的不甘与失望。
   由于旅游开发的到的收益受限,吞力屯里年轻人基本都出去务工了,来游客的时候,八字舞表演人数少了,基本上大部分是老幼妇孺在屯里表演,青年外出务工,而旅游的开发,部分村民也被带动有的出租黑衣壮服装,有的专职供游客拍照,一次十块钱,唱歌跳舞更多变成了给游客的专场表演,晒歌台有游客才表演,原来男女老少集于村头寨尾,以歌代言的盛况更多演变成了一切为了旅游开发而进行,原来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黑衣壮歌谣面临着传承和创新的巨大危机。
   吞力屯黑衣壮的干栏楼房也没有因为开发旅游而保护起来,吞力新建高大时尚的楼房虽然习俗还没变,楼下还是要有火塘,煮饭,熏肉,要有牛圈养牛。还要支一口大锅染布,但旅游者已经游兴索然,黑衣壮文化和生存环境已经失去了发展的平衡。
   (五)利益相关者冲突
   随着村寨旅游开发的深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凸显:民族文化传承的困难;民族价值观的改变,导致传统社会结构的逐渐崩溃;民族文化的乱利用,导致传统民族文化的粗俗化、商业化与扭曲化;旅游扶贫开发在很多村寨因扶贫心切、匆忙上马,导致真正开发成功且长盛不衰的民族旅游村寨并不多。紧接着,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许多民族村寨并没有认识到其村寨的特殊性,盲目跟风建设,人为地造成了民族村寨文化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加速了特色民族村寨的退化与消失。
   根据民族村寨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地方政府主要利益诉求是改善当地经济状况、提高税收、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保护村寨文化和自然环境、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旅游者的诉求是愉悦的旅游体验、良好的旅游环境、明码标价的消费环境等;地方村民的利益诉求主要是提高收入、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条件、文化得以传承与传播、参与旅游利益分配;旅游企业则要求尽快收回投资、高额利润回报、良好的景区形象、保护当地自然和文化、保障村民利益等。而在民族村寨,山河林地均属于集体所有,旅游开发之后,这些资源常常由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开发旅游获得的收益主体却不是当地社区和村民。民族文化作为民族村寨旅游资源构成的重要部分是旅游吸引力的重要体现,而村民由于资金有限往往没有经营权,无法获得更大收益。
   目前那坡黑衣壮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投资商之间缺乏合作,划地为界,各个村寨没有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为了争取游客,追求经济利益,投资商在吞力屯黑衣壮村寨旅游的投入过分讲究快速经济收益回报,忽视村寨居民的生态和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核心问题。社区村民在旅游开发中收益有限,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和热情受到制约,为了年轻人的婚嫁不愿意也没有资金实力保留原有建筑而是拆除重建,旅游者买了门票近来游玩,没有得到求新求异的旅游体验,干栏式建筑风貌已经快要消失殆尽,所有的活动参与都跟金钱挂钩,相关行政部门的协调和服务能力有限,游客满意度大打折扣。
   三、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调适策略
   (一)转变社区村民观念,倡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寨旅游开发    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倡导村民积极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对村民进行旅游服务意识、服务接待技能、民俗文化、民族文艺等专业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村民提高其竞争力以及获得旅游利益的能力,其次要鼓励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旅游项目开发的规划与决策、经营与管理的各个岗位中去,广泛讨论投资商提出的各个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对于当地的村寨旅游开发提供宝贵意见,让大家感受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不仅仅是政府和投资商的事,也是关系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大事。
   (二)建立村寨村民参与旅游利益保障机制
   只有当地村民的参与,保障其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利益,保障利益的合理分配是决定当地居民参与村寨旅游开发护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村寨村民参与旅游利益保障机制,协调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个利益主体的关系,在有效维护当地村民合理利益的基础上进行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才能当地民族村寨旅游业长期发展。
   (三)深度开发形成品牌
   深度开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村寨旅游产品的层次,开发出集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体验旅游等更多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并逐步深化形成品牌。深入研究黑衣壮村寨文化的景观美学价值、环境生态价值、社会伦理价值、道德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深层次的旅游资源价值。抓住其文化内涵,对那坡黑衣壮村寨旅进行全方位的深度开发,并逐步深化形成品牌,保留特色鲜明的民风民俗、风味独特的饮食文化、多姿多彩民族歌舞等独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从食、住、行、娱、游、购各个方面开发复合型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探秘等各种旅游需求,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提高旅游综合效益。
   (四)加强投资商之间的合作,增强整体竞争力
   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涉及到整个民族地区,就必须打破开发中各自为政、相对孤立的开发状态,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情况。要在主管部门的整合协调下实施整体联合开发,充分挖掘当地的优势旅游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有效避免民族村寨旅游项目雷同和重复建设的情况,正确处理竞争合作关系,打破保护主义,走合作开发、共同发展的道路,在项目的包装、促销和旅游线路设计上注意与区域巧妙结合,形成良好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关系,不仅可消除村寨之间的竞争,而且可以优劣互补,营造一个共赢局面。当前那坡黑衣壮古寨旅游度假区由客乐得旅游文化传媒公司投资5亿元在那坡建设打造,与那坡县黑衣壮民族风情园形成互补,景区建成后有助于提升黑衣壮的民族文化和旅游影响力。
   (五)提高服务意识,协调各部门利益
   加强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优化部门配置,政府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应转变政府职能,充当公共服务型政府,为民族地区的村寨旅游开发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投资商前来投资,使资金来源多元化,解决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建设资金瓶颈问题,协调好当地村民、旅游企业、投资商、旅游者的各方利益,促进当地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
   总之,随着广西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已经成为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合理分配利益的基础上,鼓励当地村民积极参与村寨旅游开发。投资商走合作发展道路,对民族村寨旅游进行是深度开发,综合开发。地方政府和相关工作人员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加强民族村寨旅游项目管理,共同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瑞波,刘希磊.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与探索,2008(10).
   [2]刘孝蓉.文化资本视角下的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3]陈俊林.被同化的那坡黑衣壮,活化石独剩表演 广西八婆黑衣壮今昔对比.乐途旅游网[EB/OL]http://www.lotour.com/zhengwen/1/lg-jc-12572.shtml
   [4]吴忠军,吴少锋.乡村旅游与壮族农民增收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03):54-61.
   作者简介:
   欧钟慧(1982-),女,汉族,广西象州人,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區域旅游开发。
   基金项目:
   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5FJY002)、 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17KY0698)、2015年校级科研项目(2015KAS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63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