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常态下“四位一体”产教融合平台构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产教融合是当前高职院校新的发展道路,职业教育需要调整发展方向,加强产教融合平台构建研究。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带动经济发展,高职院校被要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型人才。但当前产教融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需要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探索构建“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
  关键词:产教融合 四位一体 经济新常态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5349(2019)24-0038-02
  在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也逐渐被重视。职业院校要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大量人才,那必须保证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所以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依靠产教融合来培养出高级技能型人才。在大环境的要求下,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它将产业与教学紧密结合,相互扶持、相互促进,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密切合作,使学生的技能得到训练。
  一、产教融合现状
  校企合作方面,企业和学生训练之间存在矛盾,企业希望生产产品的时间更多,而学生希望实际动手操作时间多一些。企业注重产品质量,但是学生都是新手上手操作,产品合格率无法保证[1]。再者,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并不高,合作层面较为片面,校企双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良好的合作意识。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盲目从众开办热门专业,缺乏对市场人才需求的了解。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设置新专业的依据只是凭借走访调查部分企业,并未深入了解当地产业结构变化情况以及对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类型的要求。学校与企业之间缺少进行人才对接的中间融合者。学生一旦毕业就面临失业,而另一边部分企业在毕业季又招不到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在片面地强调理论知识,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均未达到企业的要求,同时部分院校还存在课程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学生在校期间培养时间较长,但是企业的产业结构不断变化调整,导致高职院校最终培育出来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不一致,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够,就出现了企业在就业季找不到合适人才的尴尬情况[2]。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可以进入企业锻炼,可以掌握企业实际需要的操作技能,但是在人才评定标准以及行业发展趋势方面缺少了解。教师在进入企业学习之前,没有参加企业的员工岗前培训,这让教师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向学生阐述他们将工作的企业使用什么样的行业标准。
  二、加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意义
  加强产教融合可以促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企业产业需求完美对接,通过建立企业用人的大数据区域产业信息平台。作为产教融合主体的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公司以及相关行业、政府等,可以从平台中获得最新的动态信息,带动高职院校根据大数据平台中区域产业的信息,主动整合资源改变院校专业设置,开设与区与产业相关的有发展前景的专业。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质量与水平,使其适应当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人力资源公司作为连接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桥梁,十分熟悉企业需要哪种类型的人才。因此,引入人力资源公司参与建设产教融合机制,有助于为学生提供与企业需求挂钩的职业化课程,帮助学生解决理论知识强而职业能力弱的问题。高职院校根据从人力资源公司处得到的企业用人标准,有针对性地开设职业化课程,促使学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和企业人才缺口完美契合。高职院校提供转岗课程,帮助学生顺利过渡转型,提高学生的适应岗位能力。
  人力资源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市场的真实需求,按照目前的一些热点领域,如制造业、服务业,依据工作要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专业培训。进行培训时需要注意的是,与生产服务工作需求对接,确保培训定位精,并藉此积极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机制。
  三、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要结合地方政府及区域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计划的制定上必须重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晋升能力、技术能力,注重品德教育和职业素养。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具有学生和工人两个身份,校园文化应与企业理念相结合,营造敬业爱学的氛围。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开设不应只有学校占据主导地位,要增加企业在课程开设中的主导权力,由企业根据其用人需求,制定课程内容,帮助学校建设有效的专业课程体系,高职院依据校企业的用人需求,培养出职业型人才。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学生实训基地,职业院校提供基础场地以及教学设备,企业主要负责提供最新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指导,学生在实训期间,将所有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高效锻炼技术能力。高职院校还可利用政府对职业教育出台的相关政策,开设部分特色专业,取消热门但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对待职业教育的态度不应有失偏颇,围绕市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制定合理有效的发展方案,重视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创造创新能力。政府应出台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相关政策,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将企业引入校园,创建合作平台,校企保持长期合作,争取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提高就业率。开展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还应增加第三方评价考核体系,考核标准新增学生企业实训成绩、实习成绩,考核内容为职业能力。高职院校考核应注重过程,将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实习鉴定作为考核依据。企业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实操能力、职业资格等。第三方评价由院校和企业共同评估确定,第三方评价保证了考核的公平公正。评价机制应该继续完善,从产教融合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技能培训、企业用人满意度等方面定义后续考核标准。
  四、构建“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的探索和对策
  高职院校需要转变传统理念,要深刻认识经济新常态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影响,摒弃过去的“订单培养”、学生到校企实训的传统方式,主动寻求与人力资源公司合作、与行业合作等。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产教融合的政策,助推产教融合,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实现产教融合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将同一地区的职业院校、人力资源公司、企业组织联系起来,按照区域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计划,培养出综合型、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课程的设计不够完善,许多课程是依据教师以及相关企业人员的经验,忽略了众多企业会在岗前有人力资源公司参与的培训。高职院校应借助人力资源公司的实战培训讲师,对学生进行职业资格培训。人力资源公司作为企业和院校之间的纽带,是最先获得企业用人需求资源的,它既可以向企业推荐符合企业需求的领域的院校,让其展开校企合作,又可以推动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符合需求的人才。通过人力资源公司对已经毕业但是还不能直接满足企业需求的学生,进行岗前技能培训。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人力资源公司分享的培训课程资料,制定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计划。
  五、结语
  经济在飞速的发展,教育也应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密不可分,教育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它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改进。尤其是职业教育,它是专业综合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才可以促使经济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依赖于产教融合政策,其对学生、院校、企业都有积极的作用,它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专业型人才,从而带动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推进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空间。职业院校以后应积极遵循培养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标准,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企业用人需求为衡量标准,加快教育改革,推动产教融合,提高技能型人才的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爱胜.经济新常态下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研究[J].职业,2019,504(5):30-31.
  [2]孙刚.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的选择[J].职业,2018,489(27):24-25.
  责任编辑:张正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083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