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工科下电气专业产教融合建设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理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适应新工科建设要求,在产教融合建设中从实践教学环节、“双师型”教师培养、专业群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重构优化,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关键词]新工科;电气工程;产教融合;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1-0071-04
  在新工科地方性高校建设研究中,讨论内容主要聚焦在:一是紧密围绕区域新经济的发展,面向产业需求,积极推进校企协同,深化产教融合,为地方社会发展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二是强调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在学科之间实现交叉融合。新兴的工程教育,需要重构一些专业核心知识,将传统的专业知识进行升级换代[1][2][3][4]。
  大理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随着工程教育改革、地区新能源电力的发展、新兴技术的应用,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调整,以促进专业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需求深度对接;构建专业集群,提升师资力量,加强与地方电力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开拓学生专业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在更大的科学范畴、就业环境中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一、本专业产教融合现存问题和改革思路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虽然经过十几年的摸索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由于地处滇西,理工科基础较为薄弱,在課程体系、教师队伍、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结合《大理大学关于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从本专业目前现状、学生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实验课程课时不足,学生动手能力有待加强。工程实训、实践内容需要充实,无法紧密联系企业实际需求。
  2.随着专业班级数的增加,专业课程师生比例协调性不佳。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身的就业薪酬影响,本专业专任教师和专职实验教师数量难以补充。
  3.课程体系交叉融合度不高。除了专业内新知识、新技术需要更新以外,相关专业间的课程交叉整合还需要进一步地统筹与协调,打破专业间的壁垒。
  4.产教融合契合度较为薄弱。校企联合的紧密度不够,见习、实习参与度较低。
  上述问题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当中,即培养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我校因地处云南西部,新能源电力行业发展迅速,特别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需要大量能与此相适应的服务于边疆建设的电力应用技术人才。针对现有课程设置问题和地区电力发展方向,笔者联系本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从专业产教融合建设、实验课程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和专业群建设四方面进行探讨。
  二、本专业产教融合改革方案
  (一)产教融合建设
  2018下半年,我校制定了《大理大学关于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方案从总体要求、建设思路、建设内容、保障措施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我校促进产教融合发展的具体内容和措施,这也是今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改的重要方向。在认真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本专业将按照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工作,为服务地方电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对内结合电气专业工程应用特点,重点加强实验、实训、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对外充分发挥工程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企业宣传、交流,按照“互相尊重、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合作共赢、责任共担”的合作思路,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育人模式。
  合作企业也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内在驱动和服务对象。目前与本专业的合作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电网大理供电局、华能大理水电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电网大理供电有限公司、云南海力特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等,而根据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数据和调查笔者发现,去往各类新能源电力企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还有一部分已就业的学生从传统电力企业跳槽到新能源电力公司。可见,本专业产教融合建设除了要巩固完善与这些单位的合作外,还需在此基础上力争拓展这些单位所属的风电场、光伏电站等,让其成为新的合作对象,积极开拓争取其他新能源、智能电网等技术企业成为新的合作单位,扩展产教融合协同企业的数量,力争成为学校第一批产教融合共同体。
  (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既是产教融合的着力点,也是改革的重点。要使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技术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不断提升,就必须实现专业及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需求深度对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调整后的课程体系结构由三个平台和一个环节组成,即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个性发展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三个平台,三个平台理论课程体系围绕实践教学环节展开,分步骤、分层次地制定每个阶段的实践教学方案,并且按课程性质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程实践环节和集中实践环节两个部分。将实践教学作为一个主体突出出来,进一步加强工程专业认证教育培训工作,设置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工业自动化两个方向模块,培养学生必要的工程意识;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以实践性、应用性为目标,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课程实践环节指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与三平台理论课程密切联系的基础性实验实践,集中实践环节包括军训、专业技能培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综合应用性实践。实践教学环节是三个平台的落脚点,是紧密围绕行业产业需求,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是增强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的发力点。
  新的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具体见表1,专业教育平台选修课程的选择根据学生对专业方向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且在实践教学环节有所侧重地让学生掌握与行业需求相适应的实验实训,让学生的学习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应用性,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受限于现有实验室条件,实验室综合利用率较低,学生实验两人甚至多人一组的情况比较常见,这使得学生眼高手低,实践效果欠佳。除了需要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以外,通过细化和增加不同性质目标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学时(课程实验学时由原来的16学时增加到20或30学时),掌握本地区电力企业特点和需求,整合现有实验资源,优化更新供配电综合自动化实训、机电运动控制创新实训、变电站综合仿真实训的教学资源和内容,积极开展开放实验项目,提高实验室利用率,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来动手实验实训内容,让学生更主动地掌握本专业技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去温故知新,这样可以大大提升教学效果、教学质量。
  三、师资队伍建设
  产教融合的实施落实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提供支撑,而本专业对师资的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实践能力,又要求教师具备高素质、学习拓展能力强的特点。随着高校扩招,本专业人数增加,现有师资力量急需扩充,特别是“双师型”专任教师和专职实验教师。本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将通过以下途径加快建设步伐。
  1.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案。根据当前情况,应以现有教师培养、长期引进急需人才以及聘用兼职教师等方式扩充教师队伍,制定相应的配套办法,并做好中长期师资力量提升计划。
  2.大力引进电力专业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具备电气行业经验的“双师型”人才。根据电气专业本身的行业性质和特点,可以通过协商等方式来制定能实现双方共赢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大力支持在校教师提升自身层次水平,还可以返聘已退休且有意愿的专业老教师。
  3.加强现有教师“双师型”培养建设工作,鼓励在校教师到企业工作锻炼,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本地区电力企业考察、调研和学习,要求青年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可以安排的前提下,到具体的技术岗位学习工作一段时间;鼓励教师参加电力电气行业资格和认证考试,并出台“双师型”教师的聘用和考核评价办法。
  4.在构建专业群的基础上,对相关专业所有教师进行整合、交叉,力争各个专业课程团队有2~3名理论教师和相应的实验教师。从学校层面上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共享,完善课程团队建设工作,减轻现有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积极性。
  5.根据人才培养需求情况,鼓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本专业兼职教师。采用互聘等多种形式,邀请相关产教融合成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承担本专业的授课、指导学生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开展就业指导讲座等教育教学工作。
  一线教师走进本地区企业,学习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和应用,进一步了解本地区电力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特点和需求,使教学工作更接地气。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走进高校任教,不仅能完善教师队伍结构,而且能帮助重构符合本地区新能源电力发展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这也是电气专业适应新工科建设产教融合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专业群建设
  电气工程专业本身具有跨学科、宽口径的特点,其所涉及的学科已经包括了数学、计算机、自动化、电子信息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智能电网、新能源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其专业知识面会进一步扩展,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度也会越来越高。融入人工智能的内容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内容包括智能优化、案例学习、群体智能等方面。在新的知识结构中,除了某些多学科交叉的新内容外,还应该包括一些“形而上”的内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5]。在学校现有条件下,建设与电气相关的专业群,这既是新能源电力产业链的要求,也是高校教育改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必然趋势。
  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涉及的本校相关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和信息与计算科学,而这些专业隶属于两个学院,学校将根据各学院的专业实际情况,遵循“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完善功能、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构建专业群和配套制度、办法。同时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和教师力量,凝练专业优势,体现集群效应,扩大与其他高校、行业企业的联合度,促进职业岗位链、专业教学链有机结合,并重构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需求的电气专业认证体系、工作过程的教学课程体系、职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使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技术进步需求的契合度不断提升。
  五、产教融合保障措施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我校专业综合改革的重点专业,积极响应本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保障本专业产教融合建設工作顺利开展。
  1.组织领导工作
  建立由学院领导、部门和教研室相关教师组成的产教融合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统筹和具体推进产教融合工作,制定电气专业产教融合工作规划方案,组织协调与相关专业和本地区电力企业联系、沟通及合作问题,推进工作落实。
  2.政策资金支持
  完善配套政策制度,积极支持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相互间的培养学习,设立产教融合专项资金,支持产教融合工作顺利实施。
  3.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积极、开放、务实的校园氛围和社会氛围,特别是在本地区电力企业中进行广泛宣传,力求能在各个层面达成全方位合作意向,激发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共同推进产教融合发展。
  4.加强监督服务
  各有关部门、学院和合作企业要切实加强责任意识,明确目标任务职责,细化工作流程,完善相关项目建设跟踪评价和监督考核制度,确保产教融合建设取得实效。
  5.建立产教融合综合评价机制
  综合评价机制是校企深度合作的要求,能体现产教融合应用人才的培养质量,反映企业用人的标准和企业的规范性。评价机制在遵循操作性、全面性、目标性和指导性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相应产教融合实效性评价办法,主要对产教融合的合作项目、形式、合作效果等进行评价[6]。
  地方性高校电气专业产教融合建设需要以本专业的实践性与区域产业的协同性为核心,以专业主干课程与新兴技术交叉融合为依托,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校企合作为支撑,参照《大理大学关于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探索“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电气专业产教融合发展新途径,形成产教融合的长效发展机制,培养具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适应地区电力行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海生.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分类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 2018(1):41-55.
  [2] 张大良.因时而动 返本开新 建设发展新工科——在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教学, 2017(4):4-9.
  [3] 胡波,冯辉,韩伟力,徐雷.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 [J].复旦教育论坛,2017(2):20-28.
  [4] 贺伟,樊晓虹,贺一梦,等.新工科背景下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8(13):4-6.
  [5] 李培根.工科何以而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4.
  [6] 刘媛媛.高校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支持系统建立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责任编辑:陈 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8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