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驱动文献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创新驱动是我国战略发展部署的核心方针,有学者就创新驱动是通过技术驱动抑或内生增长展开一系列讨论,对其实现路径具有不同的见解。动态评价体系相较于静态评价体系成为学者更为认可的方式。总体说来,我国学者定义创新驱动的角度虽有不同,但都强调了创新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就创新驱动的内涵、路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对企业或者各个领域的影响效果展开论述。
  关键词:创新驱动 内涵 路径 评价指标 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1-0246-02
  随着党的十八大将创新驱动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提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创新驱动成为我国诸多学者研究的命题。目前学术和政策研究领域提及的创新驱动,主要遵从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分为四大板块的创新驱动概念,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对现有生产要素实现重组,改变生产函数的“创新”概念,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本质[1],从根本上影响社会经济。而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则将经济发展概括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大板块,认为经济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有效战略路径即创新驱动,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根基[2]。我国学者在此基础上不断展开深入讨论,对于创新驱动的现有研究主要从其内涵、路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对企业或者各个领域的影响效果多个方面切入。
  一、创新驱动的内涵
  创新驱动在迈克尔·波特首次提出后,我国诸多学者对其深入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定义,至今并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纵观已有文献,创新驱动定义大多可分为技术创新及科技创新。
  一些学者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技术升级,进而推进经济增长。中低技术产业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3],通过技术模仿向自主研发设计转型[4],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形成产业化,实现技术升级,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另一些学者认为,创新驱动是具有内生增长能力的科技创新。创新驱动是以技术、制度和管理创新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推动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一种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5]。通过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的融合,从过分依赖要素投入数量向积极寻求要素投入质量转变[6],利用创新可再生性将其级数效应不断放大[7],最终实现经济增长自主发展的目的。洪银兴的研究中也表明,创新驱动实质是科技创新。他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阐释了创新驱动的内涵就是利用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模式等无形要素,对现有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组合,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管理水平,进而形成内生性的增长[8]。有学者对京津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9]。
  总体说来,我国学者定义创新驱动的角度虽有不同,但都强调了创新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发展战略,具有系统性,以内生性增长理论为核心,对知识、技术等全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及合理应用,创新驱动实质为科技创新也逐步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
  二、创新驱动的实现路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驱动政策的颁布,相关研究的深入,明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变得更为迫切[10]。学者研究表明创新驱动可通过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产业升级等多种路径实施,实现路径大体可分为技术主导推进或协同推进。
  王志标、杨阳等学者认为技术路径推动创新有助于创新驱动的发展,“自主创新”不断通过技术改革,实现 “产业发展”的构建,最终实现经济高级发展的创新驱动路径模式。
  协同推进是创新发展的新模式,能够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和提高创新效率。洪银兴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重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推进,认为知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知识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衔接与融合将极大地推动科技进步。陈劲、唐震、王章豹等学者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之路进行深入研究,产学研协同是在政府政策引导下,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等机构,通过多方资源整合,实现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11]。与此同时,企业与供应商、竞争者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进流程创新。
  技术主导推进创新与协同创新均需要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紧密配合,解决企业与科研单位资源整合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技术创新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知识创新的辅助。
  三、创新驱动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驱动评价体系是当下我国学者创新驱动方面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主要分为以我国政策为基础的静态评价体系和以钻石体系为理论基础的动态评价体系。
  我国与创新相关评价体系有《国家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创新指数》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等,对国家或区域的创新能力、竞争力等要素的测量。相关学者尝试主成分分析法、德尔菲法、熵值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多学科融合,意在构建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但多侧重建立以R&D为核心的创新要素的考核,对创新能力进行静态评价。
  创新驱动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郑烨、王海燕等学者则表示评价一个经济体是否实现了创新驱动发展及其实现的程度,应建立在波特钻石体系基础上,多角度对其实施过程与结果进行深入考核。齐秀辉明确提出时序加权平均集结算子与熵权法相结合的动态评价体系;王新红等表明创新驱动能力可通过驱动能力、科技创新驱动能力、绿色发展驱动能力和经济效益驱动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衡量。
  单一的静态评价方式,对于创新驱动影响价值链升级、产业升级等不能全面考核,创新驱动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形成在创新评价机制基础上,进行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多元动态评价方式,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程度不断加深。
  四、结语
  创新驱动仍是当下我国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方式,是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路径。我国学者对其在知识产权、在线教育、生产服务业方面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具有一定指导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Schumpeter J.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America: HarvardUniversity Press,1912:22-25.
  [2]Michael.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 FreePress,1990.
  [3]王偉光,马胜利,姜博.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中低技术产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3):70-82.
  [4]刘志彪.从后发到先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J].产业经济研究,2011(4).
  [5]王海兵,杨蕙馨.创新驱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979-2012[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3-34.
  [6]王海燕,郑秀梅.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内涵与评价[J].中国软科学,2017(1):41-49.
  [7]吴海建,韩嵩,周丽,等.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实证研究[J].中国统计,2015(2):53-54.
  [8]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的若干重要概念[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5):5-12.
  [9]毕娟.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80(8):49-54.
  [10]范斐,肖泽磊,杨刚强,等.基于阻碍度模型的区域创新驱动阻力类型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7(4):126-133.
  [11]陈劲.协同创新与国家科研能力建设[J].科学学研究,2011(12):1762-1763.
  责任编辑:张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20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