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留守儿童纪录片的价值呈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留守儿童三部曲(《路》《村小的孩子》《初三》)是由独立纪录片人蒋能杰拍摄制作的,三部纪录片通过对留守儿童生活真实的记录,客观的呈现,共同展现出当下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体现了三个方面的价值:揭露现实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传递人文关怀,彰显人间大爱;展现农村新面貌,构建和谐新社会。
  关键词:留守儿童;纪录片;价值呈现;蒋能杰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3-0121-04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人们生活水平在各个方面也得到了迅猛提升。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背井离乡,去经济发达的地区寻求机会,以此获得更高的收入。但是在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计其数的农民工子女的成长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全国妇联课题组2013年报告,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0%,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1]。纪录片导演蒋能杰以此为题材,先后拍摄了留守儿童三部曲——《路》《村小的孩子》《初三》,对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的社会价值、情感价值、传播价值进行展现。
  一、揭露现实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
  纪录片具有真实性的特征,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真实性是双向的,一方面,要求创作者在记录时从客观的角度,不加主观因素的拍摄;另一方面,对于纪录片中所拍摄的对象,要真实地展现日常生活的状态,不能改变原有生活的面貌。
  在真实性的前提下,纪录片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以及学习状态暴露在镜头中。这些画面所展现的内容往往是与城市生活大相径庭的,在教室灯火通明、桌椅整洁、多媒体设施普及、体育设施健全的城市学校,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办学条件;但是对于中西部的一些农村,正如《路》展现的,影片只能通过门缝射进来的微弱的自然光照明,为了节约设备支出,全校桌椅统一标准,低年级的孩子们坐在凳子上只能露出脑袋。在实行集中办学政策之后,原本村里的学校取消,由于距离镇中心小学的路途太远,且都是山路,为了照顾低年级的孩子,在村长的领导下,在村民家里办起了临时学校,可这些问题只是“暂时性”解决了。同样在影片《村小的孩子》中,主人公之一的蒋云洁父母均外出打工,只有年迈的奶奶照顾她,为了安全着想,早应去中心小学读四年级的蒋云洁,只能再次留级,留在村小又一次重读二年级。农村题材的纪录片大多都是接地气的,展现的都是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进而揭露一些社会现实问题,这是社会底层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同时也是必须立刻解决的根本问题。在纪录片《初三》中,何丽红尴尬地提到过年第一次见到妈妈时,疑惑地问她是哪个亲戚。本应最亲密的母女却因生活的无奈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纪录片将这些细节点毫无修饰地记录下来,它不單单记录了表层的悲欢离合,更是想通过这些客观的镜头,记录平凡的生活,呈现客观现实,让观众联系自身,去感恩生活,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全民幸福。
  镜头下展现的不仅仅是留守儿童们的无奈,更有贫苦地区的落后思想。纪录片《村小的孩子》中,蒋云洁的父母已经生了两个孩子,但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于是怀了第三胎。在接受采访时,蒋云洁的奶奶说:“我还是想要个孙子,儿子儿媳妇说不想生了,还是要生个儿子,人老了有儿子(依靠)”。我国尽管早就落实了除特殊情况禁止用B超查胎儿性别的政策,以保障男女比例,消除重男轻女的错误观念,但是在这样的贫困地区,人们宁可多生,也要求子。虽然务工的父母解决了孩子们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让他们可以吃饱穿暖,但是守旧思想对孩子们的心灵造成了不可言喻的打击。在《村小的孩子》中,范魏煜的父母回家时,明明在村口见了一面,却谁也没有认出谁。甚至范魏煜因为父母背着重重的行囊,称他们为“卖衣服”的。童年时期的经历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就像麦当娜在致敬迈克尔·杰克逊时曾提到,他们的年龄一样,生活地域一样,同样拥有八个兄弟姐妹,但是两个人不一样的是,麦当娜只是失去了母亲,但是迈克尔·杰克逊失去了整个童年。或许麦当娜还可以通过其他亲人的陪伴、守护感受到母爱,但是杰克逊怎样也无法找到童年的踪迹。同样,这些孩子们在童年缺失的陪伴也将永远无法弥补,这种缺陷将会陪伴他们一生。
  留守儿童三部曲展现出来的是原汁原味的农村,在这不加修饰的真实呈现中,自然地呈现了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问题。然而,尽管村民们物质资源稀缺、精神保障匮乏,但他们依然拼搏、乐观、顽强,这是基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留守儿童纪录片中“应始终贯穿的是平等、博爱的立场,对于弱势儿童群体,更应该关注的是他们的心理、成长及其需求,而不是仅仅把镜头聚焦于他们羸弱的表面和困窘的境遇”[2]。就像纪录片《初三》中展现的,初中毕业,孩子们在简陋的教室里释放着自己的情绪,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当老师让孩子们“骂”自己解恨时,孩子们却大声的喊着:我爱你。“我是永远爱你的,爱你我觉得值得”这是离别时孩子们唱的一首歌,也是老师与孩子们的心里话,这是童真的美好,也是人类善良的品质。
  二、传递人文关怀,彰显人间大爱
  作为旨在展现社会现实的纪录片,情感在其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将纪录片中的情感刻画的恰到好处,怎样让情感更加丰富,让观众感同身受,便是一部纪录片的灵魂所在。只有上升到人文层面,纪录片才有了鲜活的生命,不然便是一片死寂。而对“人”的关怀与感召又使得每部优秀的纪录片都背负上了“时代”二字[3]。
  纪录片的真实性能够让观众拥有身临其境般的体验,而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往往能够在真实呈现的基础上,深入内涵,表达纪录片的核心思想,引导社会思潮。留守儿童三部曲中,朴实自然地描绘了当下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在展现美丽乡村风貌的同时,传递了人文情感。纪录片《村小的孩子》中,有一对特殊的留守儿童,范魏煜和范魏媛,母亲因为难产去世,而父亲入狱服刑。导演将2009~2011这三年对姐弟俩的采访剪辑在一起,巧妙地用对于二人同样敏感的“父亲”探究他们心里的真实感受。随着采访的深入,姐弟俩对父亲的不满也越来越明显,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幸经历对生活不满,反而姐姐利用假期时间打零工,攒够自己的学费,在学习上更加刻苦认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新宁一中。留守儿童不可避免地需要爷爷奶奶照顾,隔代之间生活在一起,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俗话说,三岁是一个代沟,再加上时代背景、生活理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留守儿童内心大多都是孤僻、闭塞的。就像纪录片中记录的,蒋鑫回到家就开始看电视,被屏幕背后的世界吸引,他又何尝不是在寻找一个能够和自己聊得来的玩伴。   长期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极容易走弯路。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曾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发现只有36.3%的未成年犯在入监之前能够同亲生父母长期生活。截止2013年,我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率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其中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且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4]。虽然留守儿童们都享有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但是他们缺失了正常的家庭教育。整日两点一线奔波的孩子们看起来是在安全范围内的,但其实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太多的问题。此外,留守儿童又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隔代的爷爷奶奶往往找不到与孩子们合理的沟通点,因此在生活方式和情感接受方面容易产生分歧,老人也不容易发现孩子们的情感变化。这些常年在外奔波的家长,无从知晓孩子会因为好奇上网吧、熬通宵。纪录片《村小的孩子》中,奶奶表示如果范魏媛去捡垃圾的话一天能赚20块钱,到了年纪再去工厂上班,这样工作几年就能成万元大户了。然而在范魏媛心里,她一直都想考上大学。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了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奶奶的需求停留在生理需求中,然而范魏媛显然不是。纪录片将这些隔阂毫无避讳地展现出来,也是期望通过这种方式,让社会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给留守儿童多一点爱。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艾森伯格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基础上,创立了亲社会道德理论。亲社会道德理论指出儿童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因而为社会所提倡的并且是儿童应该发展的行为[5]。大多数人对于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是持质疑态度的,就像在《村小的孩子》中代课老师最终还是选择离开,毕竟孩子们要背负太多生存的压力。然而来自于农村的孩子,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孩子,只要愿意付出努力,还是能够走出大山的。人的成长不仅仅只有身体的成长,智力的提升,还有心理层面的成长。因为生存条件艰苦,父母外出打工,这些留守儿童们在家里早就成为小大人,能够自立自强。他们正是因为尝试过生活的辛酸苦辣,才更加珍惜每一份机会。如来自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张薇,她出生于甘肃省的一个黄土高原上,那里是国家级贫困县,面对交通不便、教育资源有限、经济相对落后的生存环境,她仍然成功地考往首都,成为优秀毕业生的代表。张薇同毛雯芝、戴威等优秀同志一样,把自己的青春、热血挥洒在西部,她同样选择“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帮助更多的人。
  三、展现农村新面貌,构建和谐新社会
  社会现实类的纪录片不应该只追求展现现实,而是要把眼光放长远,揭露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且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蒋能杰导演拍摄的留守儿童三部曲,不仅在传播过程中积极响应了国家政策,将脱贫攻坚、共建美好新时代的口号吹响,还在公众面前树立了尊老爱幼、勤学好问的留守儿童的正面形象。更重要的是,导演创作的这些纪录片让观众知道了位于湖南的这座偏远小山村,让观众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促使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给留守儿童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援助,进而让观众通过影像感受到整个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对新农村建设的信心。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美丽乡村不断落实。在各方面取得发展的情况下,农村也出现了新问题、新现象。村干部处在农村干部的第一线,担负着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任。因此,村干部要起好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同时也要积极反映民声。在《村小的孩子》中,光安村老村长蒋重树在重修校舍的项目中起了关键作用。他屡次向上级部门反映村里的情况,为村里的老百姓分忧,以实际行动缓解了村里孩子们上学难的现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对于光安村来说,虽然位置偏僻、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落后,但是他们同样拥有受教育的权利。纪录片将这些现状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通过村干部的种种努力,坚定地表达了攻克留守儿童问题的决心,相信在这些村干部的引领下,光安村的教育势必会取得良好的发展。
  留守儿童三部曲的传播,让留守儿童出现在大众眼前,进而提升了留守儿童的社会关注度。在纪录片《村小的孩子》中,蒋云洁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将来挣钱给奶奶看病。留守兒童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的心理必然受到一定影响,但是生活中往往有一些“蒋云洁们”,有一些“范魏媛们”,他们对待生活积极阳光、拼搏向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观众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同时,无论是《路》《村小的孩子》还是《初三》,都是由专门的摄像团队耗费大量的时间跟踪拍摄的,在这个长时间的记录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孩子们见识到专业的设备、器材,还能够让孩子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纪录片、镜头等影视常识。让留守儿童们以个体存在的方式真正地参与到纪录片的传播过程中,真正了解传播的概念,提高孩子们的媒介素养、审美能力,让农村与新时代、新媒体接轨,一改往常观众对农村信息封闭、网络传播不便的刻板印象。
  纪录片的成功拍摄,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湖南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镜头不仅展现了留守儿童们的生长环境,还将他们生长的过程用影像记录下来,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留守儿童三部曲中展现了诸多公益组织、公益人士的爱心援助,如芒果基金通过一系列的采访以及对生活原貌的展现,使得光安村拥有了村里第一辆校车,让孩子们的上学之路有了保障。尽管由于道路太窄,校车无法正常使用,但是网络的力量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这个贫困的小山村,更有BBC、CPLA(美国俄勒冈中国青年慈善领袖会)对光安村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里的留守儿童。尤其是CPLA开展的留守儿童筑梦计划,让蒋鑫和他们的父母第一次隔着屏幕见面,母子俩以及在场的所有志愿者潸然泪下。尽管留守儿童们目前依然无法像城市里的孩子们一样,坐在干净、整洁的教室里,无法放学回家就能吃到父母做的热腾腾的饭菜,但是观众在留守儿童能与父母拨打视频电话中,依旧感受到亲情的力量、社会传播的正向作用,也让屏幕前的受众坚信,留守儿童的明天会更加美好,进而新农村的建设也会越来越顺畅。
  四、结 语
  留守儿童三部曲是农村、农民、留守儿童问题的缩影,它客观地展现现实生活,呈现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记录他们的生存状态、心理感受。随着对农村留守儿童报道量的增加,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力度也逐渐提升。相信在政府的帮扶、媒体的报道以及大众的重视下,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纪录片能够取得蓬勃的发展,这些留守儿童们也将迎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6):30-34.
  [2] 李琦.多元媒介环境下的儿童与儿童电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120.
  [3] 周琴,丁钟.张以庆导演人文类纪录片探析[J].电影文学,2010(5):32.
  [4] 卢美慧:留守儿童毒杀童年唯一玩伴,替父母大叫恨他[N].新京报,2015-07-16.
  [5] 张玉.从纪录片看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J].青年记者,2016(14):21-22.
  [责任编辑:张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57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