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办学规模近年来得到飞速发展,而用人单位的岗位吸纳能力并没有匹配性增强,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该文分析了高職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在“大思政”背景下提出从高校、社会、大学生三者角度探析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互通的新途径,提供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思政 高职院校 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5(c)-0207-02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1]。高职教育所开设专业的岗位群大多是面向生产、经营第一线,重点培养学生具备良好实训能力和基础理论知识,以此适应服务、管理、技术与生产等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的专门人才。由于高职3年学制的时间限制,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而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方面有所忽略。
2019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高职院校,今年计划大规模扩招100万人,高职院校在校生和未来毕业生数量将大幅度增加,而用人单位岗位吸纳能力不能随之增强,将导致高职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和紧迫。而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社会和谐稳定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都有着密切联系。在“大思政”背景下,强化各环节思政教育元素的有机融合,可促进高职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1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1)当前职业院校的思政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大多分类开设,思政课教师在完成授课计划的既定内容外,较少延伸到就业指导领域;就业指导课程由于课时的原因,主要面向就业形势、简历制作等实际就业技巧内容讲授,思政元素较难融入其中,因此高职大学生较难将完整职业规划、良好职业道德、健康就业观念、严峻就业形势等有机统一起来。
(2)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之以前呈下降态势,特别是文化课基础十分薄弱,学习缺乏兴趣。文化水平较差,较难的课程就难以接受,学习态度也不好,而大学期间学生管理相对宽松,容易出现荒废学业的情况。由于多方面因素,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存在自我认知不明确、就业意识淡薄、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情况,容易导致其在求职中出现劣势。
(3)当前高职院校招生增长速度快,人均师资、教学设施失衡,同时专业设置难以紧跟社会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供求矛盾突出;高职院校毕业生面对职业选择,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缺乏主动性,应变能力较差,加之用人单位需求向名牌大学、高学历集中,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自信心造成较大冲击[2]。
2 大思政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2.1 加强素质教育,突出特色教学,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体系
(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教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创新精神及奉献精神,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自觉将自身专业、个人理想、职业方向、创业领域、国家需要结合起来,真正热爱本专业,形成职业认同,将未来职业当成一生的事业来追求,同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社区去、到中西部地区去,以实际行动实现人生价值。
(2)就业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主体性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增强参与意识和探索意识,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同学积极进行自主创业。课程设计中着重讲授求职技巧,全方位训练求职技能。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就业面试辅导中心,组织模拟招聘面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组织校园招聘活动,使大学生在求职实践中得到锻炼,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3)从新生入学开始,认真组织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根据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引导大学生认识职业自我,了解职业世界,从而逐步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同时邀请优秀校友和行业专家办讲座、做报告,通过“案例法”教学,学生可以与先进人物面对面交流,从而了解就业形势、政策法规、创业准备等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就业的同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路径,提升就业竞争力。
(4)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深入用人单位对岗位的需求进行调研,紧跟国家发展规划要求,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实际情况,重点发展特色专业,同时适时调整现有专业。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增强毕业生宽泛就业的能力,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明确高职以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核心的办学目标,破解“用人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性难题。
(5)充分调动学校教学资源,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规范政策,重点培训,适当引进高层次师资,进一步形成人人关心就业的良好局面,形成“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多方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素质。
(6)高职院校学生团学会、社团是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进行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应重点打造一些能够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平台,充分利用社团的社会化功能,认真组织管理学生社团、团学会、勤工俭学,实时更新实践平台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3]。 2.2 大力引入社会、政府力量,实现就业工作的有的放矢
(1)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在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中有效解读党和国家政策、分析就业时事热点问题、普及就业相关法律法规等,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将扩大就业与鼓励创业结合起来,鼓励社会各界多方投资,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广泛建设创业基地,实行一对一帮扶和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创业队伍也可以变相增加就业岗位。
(2)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有着很大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与多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可以通过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增强就业能力。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机制,也便于高职院校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3)生硬的薪酬数据对比、岗位对比等强加于大学生就业,加上新闻媒体的过度渲染,也会对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社会大众对于高职大学生就业需持包容态度。
2.3 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平台,用好“第二课堂”,提升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指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等,这些素质会体现在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而用人单位则看重实践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因此在校大学生除了学好专业知识之外,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环节尤为重要。在实践中关爱他人,团结互助,培养团队意识,增加自身阅历,从而激发实现自身价值的欲望。
(1)高职大学生在完成一定阶段的专业理论课程后,应以未来就业为导向认真开展顶岗实习,以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既能将专业知识从理论阶段向实际层面延伸,实际操作也能积累工作经验,还能有效增强责任意识和岗位意识,有利于提升职场适应力[4]。
(2)积极参加团学会、社团组织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入与专业发展相关的社团,努力从基层做起,培养团队意识和兴趣专长;加入团学会,能有效锻炼个人品质的韧性,增强志愿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3)积极参加学校及社会各类比赛。人的潜能激发后,会产生巨大能量。在参加比赛时的竞技状态,也会激发个人潜能,培养承压受挫的优良品质。准备比赛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储备的过程,能充分了解自身优劣势,还能够积累在校荣誉,增加求职亮点。能力的提高会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3 结语
总而言之,要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既需要在“大思政”的良好氛围下高职院校内部协同联动,也需要引入外部力量支持,从而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有效支撑,大学生自身也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上三者共同发力、有效运转,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现普遍就业、优质就业。
参考文献
[1] 佚名.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职教研究,2017(2).
[2] 王大江,郭丹.地方高校大學生就业调查研究——以渭南师范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8(18):60-62.
[3] 孔得希.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问题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8):135-136.
[4] 陆仁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培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12):199-2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548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