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技术集成教学与英专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15年教育部正式出台《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了英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样,《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也强调了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该文探讨运用多技术集成教学模块推进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途径,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多技术集成教学  英语专业  跨文化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5(b)-0211-02
  2000年5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新《大纲》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外,还要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需要”。2015年由教育部正式出台实施的《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表述为:“学生应具有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本专业知识进行思辨、创新和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作为当前我国最权威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教学标准,两部文件对于英语类专业学生(英语类专业包括3个英语相关本科专业,即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的跨文化能力培养都提出了更加完善、多元的要求。
  多技术集成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模式固化单一的局面,以教学内容信息化,教学手段多元化,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语言文化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及跨文化交流能力。
  1  教学方法及手段集成模式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大数据技术盛行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当前的教学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因其教学内容有限,教学范围过于局限,教学视野不够开阔而受到挑战。“慕课”“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引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创造了更多的跨文化交流氛围。以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英美概况》(或《英美社会与文化》)、《英美文学》课为例,就适合采用教学方法集成模式开展教学。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中较易把握的背景知识课前布置给学生,发布相关阅读材料或教学视频。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对所掌握材料做个人演讲或陈述,教师对课程中的难点重点加以点拨。如此,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入,课堂效率有所提高,教学形式也更加灵活。此外,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开展专题研讨、小组辩论、工作坊等活动,创造跨文化交流氛围,这有利于教师检测学生的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感知力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笔者所在的学校便采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美国文学》课程。将原有的依托于教材,偏重讲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以改革,将常识性、知识性内容(如美国文学各时期的划分,文学术语的背景及源由等)采取慕课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专注于探讨与反思,启发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学生与文学、文本、文化之间的联系,将学生置于文学批评活动的核心位置。学生的参与度与主动性大大增强,对于文学与文化的理解更为透彻,促进了培养学生具备运用知识进行思辨、创新,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教学目的。
  对于教学手段的集成模式而言,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集成一体,既增加了教学的便利性,又提升了学习者的整体感受。在英美文学课中,文学名家的手稿、图片、视频等无疑给学生提供了更加鲜活的主观感受,观看戏剧原作或参与舞台剧表演,更有助于对原著内涵的挖掘和理解。当然,利用现代VR及AR技术,甚至可以实现与作家进行“交流互动”,这无疑是现代技术对于教学模式的大胆尝试与创新。在文化交际课或口语课中,利用技术的优势可以带领学生步入“真实的语境”中进行语言交流,亲身体会不同种族的文化差异与融合,有利于帮助学生应对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的交流能力。
  2  教学内容集成模式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单强调学生具备语言沟通能力,更强调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民族特征、思想根源、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辨,以期增强本族文化与异族文化的沟通效能。在教学中仅靠教材内容是很难达到的,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同的文化资源来丰富教学内涵,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思辨。以《英美报刊选读》一课为例,部分高校采用相关教材授课,也有部分高校直接选取《中国日报(英文版)》《21世纪英文报》等国内英文媒体为授课载体,这样的教学方法相对于多技术集成教学方法来说显得较为保守和传统,教学效果不够明显。笔者的作法是选取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以The Guardian、The Telegraph、BBC、WP、Reuters、CNN,ABC、People’s Daily等世界主流媒体的报道为载体,探究不同媒体对于同一事件报道的语言风格、观点阐述、文化根源及思维模式的差异,激发学生利用语言优势挖掘不同种族文化内涵与差异对于新闻报道主体性及客观性的影响,进行思辨。
  教师可以设置丰富的教学活动,如辩论、演讲、头脑风暴、个人陈述等,鼓励学生对于新闻报道进行整合、理解,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如此,课程的教学内容就不囿于语言技能的培养,而是将学生置于文化主体中,对于英美报刊的语言风格、文化背景及新闻主体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自从2016年英国提出“脱欧”以来,世界各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相关进展,特别是进入2019年,“脱欧”的脚步越来越近,新闻媒体的报道可谓是“百家争鸣”,这些生动的语言素材及大量鲜活的文化及思维碰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当前信息产业急速发展,英语专业学生若仅掌握语言技能显然无法满足对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的集成整合,达到语言与文化的融合,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训练学生语言技能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双重目标。
  3  结语
  面对全球一体化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格局,扎实的语言基础、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对文化差异的感知力成为了英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对于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及必要性来说,采取多技术集体教学模式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架[J].外语界,2007(4):13-21.
  [3] 仲偉合,潘鸣威.论《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创新与思考[J].现代外语,2015,38(1):112-120,1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555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