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融合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基本国情和资源禀赋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农业经营规模,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了小农户家庭经营将是我国很长一段时期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本文阐述了多元并存的农业经营模式和经营主体将长期存在的现状,分析了中国传统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障碍,提出要用现代要素武装小农户助力走入现代农业通道的建议,以期为传统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融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农户;现代农业;现代要素;融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6-209-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resource endowments determine the scale of agricultural operation in a country The general law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determines that small-scale farms′ family management will be the main way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in a long period of time in China.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status that the multi-existing agricultural business model and management subject will exist for a long time,analyzed the barriers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small-scale farms and modern agriculture,and proposed to use modern elements to help small-scale farms enter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channel,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small-scale farms and modern agriculture.
  Key words    small-scale farm;modern agriculture;modern element;integration mechanism
  自1992年起,雖然中国的土地流转经历了3次高潮[1],但由于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土地养老保障等原因,大量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市场的交易积极性并不高,小规模农户仍然占据主导地位[2]。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是党的十九大的明确要求。中办、国办2019年3月发布了《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更是强调我国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以小农户家庭经营为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如何提高小农户能力、使传统小农户变成现代化小农户,需要找到合适的融合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小农户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
  然而,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不同的特性、发展机制和运行规律决定了两者不能顺利衔接。只有遵循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现代农业与小农户发展衔接弱势,推动其向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转变,用现代要素武装小农户,促使传统小农户提升为现代小农户,才能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链接、实现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
  1    多元并存的农业经营模式和经营主体将长期存在
  1.1    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是必要之路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大多数传统小农户缺乏市场竞争力,农地资源利用率较低,机械化水平低下,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难以适应目前的经济形势,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很难达到现代化发展要求。农业现代化发展就是要用现代要素武装,如现代技术、科学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将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3]。农业需要选择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更高层次的生产经营方式以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耕地规模化经营目前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通过生产要素新组合与优化配置,利用扩大规模产生的规模效益来增加种植业的比较效益,有利于土地集约化经营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最终实现劳动力与技术、资金、现代化装备的优化组合。因此,适度扩大土地经营的规模是实现土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农民通过规模生产不仅能满足自身需要,还可以通过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市场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农产品市场必将进一步开放,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一条有效的道路。规模经营有利于推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走集约化经营道路,也有利于通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积极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1.2    小农户家庭经营将在我国长期存在
  一个国家的农业经营规模由其基本国情和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决定,由农业发展规律所决定。根据马克思关于工业与农业不同的生产方式理论,家庭经营是农业最有效的主体,也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农业的家庭经营在全世界范围内将广泛长期存在[4]。   我国人多地少,各地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很大,平原仅占12%,盆地占19%,而山地丘陵和高原占比達69%,这些地区地块零散,很难实现集中连片经营和规模化经营。超小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小农户生产在我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体地位。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经营规模在3.33 hm2以下的农户有近2.18亿户,占农户总数的89.7%左右,户均耕地面积0.33 hm2左右。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户生产,容纳了绝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和人员就业,是广大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方式。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将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
  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底,没有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农户约1.6亿户,约占全部农户的70%。这些经营自家承包地的农户大部分存在劳动力老龄化、素质偏低的问题。家庭有人员外出务工,但是年长之后,较难为现代城市所接受,在外出打工的最佳劳动年龄过后,大部分都会返乡务农。在中国农村因为制度性养老保障的缺失,农村土地自带有社会保障功能,因而他们很难再离开农业和农村。
  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多元并存的农业经营模式和农业经营主体将长期存在,这是由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农业的资源禀赋和城镇化进程所决定。《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提出,小农户家庭经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形态。
  1.3    小农户并不等于低效率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小农户众多是造成中国农业低效的根本原因,小农户在中国的长期存在就意味着中国农业只能是低效率。舒尔茨认为,传统小农作为“经济人”的高效率,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他指出“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称为传统农业,其基本特征是贫穷但有效率”,但效率不等于效益。在中国现阶段,不能仅通过扩大规模来提高农业效益,农业效益不是规模问题,其关键是引入现代要素,要用现代要素来改造传统小农户,使其提升为现代小农。实践表明,一些小规模农户通过引进外来服务,提高了机械化和现代技术的使用,由此证明了用现代要素来改造小农户,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论断,其中使用新技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鉴于小农户将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需要扩大社会化服务规模来提高信息化水平和改善农业技术装备,以弥补耕地规模的先天性不足,促进小农户装备完善、技术提升,最终实现小农户现代化。
  1.4    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需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大,约230万个家庭农场通过广泛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实现与农业现代化的对接,发展模式为机械技术引导的制度变化;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式的小规模家庭农场模式,户均不足6.67 hm2,依靠全程包揽的综合性服务组织实现与农业现代化的对接,发展模式属于生物技术-制度变迁模式。实现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效对接、有机衔接,需要探索自己的独特道路。我国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荷兰农村社会学家范德普勒格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小农户均面临着剥夺、依附和被边缘化的危险。政府具有政策偏好,这种偏好会决定经济绩效和要素配置,若偏好过度会造成小农户在现代化中分享的成果有限。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产体系的构建和逐步完善过程中,政府不断给予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政策偏好,如优惠的政策及补贴,同时鼓励大规模土地流转和工商资本下乡。在这种政策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政府给予的这种规模偏好使得工商资本和极少数的农民获得丰厚的经济福利,但大多数农民难以分享到改革红利。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应将小农户看作为农业发展中的主体去对待,加大对小农户的重视程度,给予他们更多的政策偏好。目前,小农户和大量的专业合作社的关系也若即若离,未体现合作社“为农民成员服务,使农民成为主体”的宗旨,没有使小农户从合作困境中走出来,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资本下乡代替了老乡,却没有带动老乡的现象。
  2    中国的传统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障碍
  现代农业的运行规律、特性和发展机制与小农户生产大不相同,因而这两者之间还存在对接障碍,只有正确认识了传统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障碍,才能探索出适合我国的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2.1    生产能力弱
  在传统农业中,小农户分布相对零散、数量众多,采取传统的家庭经营方式进行农产品生产,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也较落后,导致土地经营规模小、耕地细碎化、机械化程度低。小农户不仅缺乏现代物质装备,科技创新能力很弱,接受技术推广和再推广能力低。现代市场对农产品运输、储存条件有较高要求,因而现代农业不仅需要具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通畅的信息渠道和广阔的营销渠道,还需要发达的关系资本和经营能力。因此,生产能力弱的传统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2    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从市场机制看,小农户缺乏竞争优势。小农户作为重要的市场活动主体,在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受到诸多制约因素,影响着其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首先,小农户的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却很难对接。小农户提供的农产品供给不能与市场需求相吻合,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在空间上是集中的,在时间上是持续的,而农产品生产空间分散,时间上具有季节性特点。传统的农户由于缺乏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生产的农产品数量和种类十分有限且难以大规模生产、保存农产品,导致很多农产品的价格出现“过山车”现象,使农民受损严重。其次,小农户对市场信息的获取能力较差。小农户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受教育水平低,大多是年龄较大的老年人和留守孩童,不会运用现代生产技术和信息手段,信息获取滞后,对市场的价格等信息变化极不敏感,使得农产品生产具有盲目性,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   2.3    天然的资本弱势
  资本在农业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生產要素组合中的粘合剂,对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组合,可以发挥出巨大的效益,对于实现农村现代化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小农户天然的资本积累能力差,融资能力更弱,使之在与现代农业发展衔接中力量有限。再加上中国的土地产权等规定,中国农地使用权抵押不能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使传统的小农户融资能力很差,难以达到商业银行对贷款对象的最低要求。小农户所拥有的财产性资产主要集中于土地这种单一的形式。另外,由于传统小农户数量多、分散,其融资需求量也小、分散,而且信贷的信息鉴别收集具有较高的成本,导致金融机构的风险和成本进一步增加。基于以上原因,大部分金融机构缺乏针对小农户的金融服务,不愿意借贷给小农户,以致小农户难以获得金融信贷服务。其次,大资本和小农户有着不对等的市场地位。在市场流通领域占有主导地位的是大型批发商和龙头企业等大资本,而小农户由于缺乏统一化标准和较小的生产规模,在大资本面前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3    用现代要素武装小农户助力走入现代农业通道
  3.1    纠正认识偏差
  在坚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还应该清醒认识一些经营主体倾斜偏差,不能只顾扩大经营规模、扶持规模大的经营主体,还要着力提高普通农户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加大对小农户生产的扶持和服务,努力将小农户生产通过现代要素武装,使其顺利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此外,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土地流转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渐已成势,但遭遇发展瓶颈。因此,实现小规模经营基础上的高效率、小规模农业和现代农业顺利融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向着合作化、市场化和进一步开放化的方式发展。传统小农户的生产模式要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育引导和各方面支持,也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幅提升小农户生产的物质装备、要素投入等。与以往相比,小农户的生产力水平明显提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3.2    为小农户注入现代生产要素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粮食总产量多年来连续稳定在0.65万亿kg以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4 617元,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都得到长足的进步。要通过为小农户注入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小农户生产能力提升,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政府层面要切实完善系列扶持小农户生产的政策,通过各种鼓励办法帮助小农户采用现代生产要素,来实现小规模经营基础上的高效率,如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生产适应市场消费升级下的精细化特色农产品,通过制度创新,使农民能够通过盘活资源和资产来拓展经营领域。
  研究制定扶持小农户生产的有效办法,顺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变化,真正为把小农户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提供有力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支持。鼓励小农户开发如旅游休闲、文化体验、特色手工等新型产业和新发展业态,实现家庭生产经营的多业态发展和综合性发展。同时,推动小农户生产向家庭农场逐渐转变,从事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实现劳动力和耕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3.3    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
  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水利和电力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重点解决小农户生产急需的、通向田间地头的末级灌溉渠道以及机耕生产道路,突破村组道路生产发展动力瓶颈,为小农生产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创造更多的农产品走向市场的条件,如田间地头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完善农民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把农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与社会建设统筹考虑,努力创建小农户多渠道增收的良好环境。
  3.4    提升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能力
  不仅要对农业新型主体、致富带头人进行大规模培训,更要强化对小农户培训广度和力度,提升传统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能力。加大财政投入、整合、培训资源,有重点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切实完善扶持小农户生产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力度,顺应新情况、新变化,研究制定扶持小农户生产的新举措、新办法,为把小农户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5    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
  研究表明,农民对于技术服务等10项农业社会化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是真正接受过这10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比例却明显低于需求比例[5]。可以看出,为小农户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社会化服务、突破家庭和地块的界限是当前社会急需的。弥补传统小农户分散经营的短板,把单家独户的资源要素组合起来,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引导农户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才能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这连接的桥梁,就是加强社会化服务建设,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提供诸如农资采购、机械作业、灾害防控、水肥管理等服务机构或综合服务超市,在不同生产经营环节和层面,达到规模经营的效果。
  此外,要积极培育市场经济下针对普通农户生产需求的社会化服务经营实体,提供农业机械播种、收割、烘干、加工等生产性服务,提供统一的保鲜和储运运营服务,建立多种形式的为小农户生产生活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中心。可以通过政府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或者是第三方的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发展,下一步除积极发展生产外,需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提高普通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小农生产的产业化程度。
  4    结语
  中国的农业政策制定者已经充分认识到要建立一个由农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多层次立体经营主体模式。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原则,提出要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在扶持发展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要结合小农户长期存在的基本现实,认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对接弱势,通过各种方式为小农户注入现代生产要素架起农业生产全程化、社会化服务的连接桥梁,发挥小农户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6]。
  5    参考文献
  [1] 郜亮亮,黄季焜,SCOTTR,等.中国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及其对农户投资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11,10(4):1499-1514.
  [2] 徐志刚,宁可,钟甫宁,等.新农保与农地转出:制度性养老能替代土地养老吗?基于家庭人口结构和流动性约束的视角[J].管理世界,2018,34(5):86-97.
  [3] 张红宇.中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制度特征与发展取向[J].中国农村经济,2018(1):23-33.
  [4] 韩朝华.个体农户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家庭农场理论评述[J].经济研究,2017(7):186-201.
  [5] 穆娜娜,孔祥智,钟真.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创新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基于多个案例的实证分析[J].江海学刊,2016(1):65-71.
  [6] 蒋永穆,刘虔.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小农户发展[J].求索,2018(2):59-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162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