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应用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亚军
摘 要:数学开放题型的主要特征是指开放性问题的条件、过程、结论的不确定性,通过假设的方式才能论证问题结论,通过逻辑思维分析才能解答问题。而常见的开放题类型有解题方法多样、条件不足或多余、结论不定、综合开放性等,该文通过特征的分析、应用策略的研究,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 开放性问题教学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0(a)-0123-02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落实,初中教学方式在不断地总结、优化中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其中,在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中,通过观察、分析、判断开放题的已知不确定条件、过程、结论,并在反复练习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1 数学开放题的特征
初中数学一般分为两种题型:封闭性题型与开放性题型,封闭性题型是固定式的解答,学生只要按照正常的解题思维套用公式便能解出正确的答案,而开放性题型,则是条件不定、答案不定、解题方式不定,也就是在解题过程中,存在这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式且得出答案不同,开放题通常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情景,解题时需要收集除描述外的其余信息来进行解答,也就是假设条件,在某条件下存在的可能性,需要自我的界定条件来论证某种可能性,该类题型没有固定的解答方式,且在解题步骤中同样存在着条件的可能性,需要开放性思维模式来界定条件,根据界定条件来对答案进行限制。不过,开放题型的解答,有一个主体结构,也就是封闭性解答流程,如果根据已知条件能够解出最终答案,那这条线就是主体结构,在这个主体结构上,可以先忽略其他未知条件,那么得出的答案就是其中存在的一种可能性,而后,对主体结构进行审查,在审查中,通过扩充主体结构的方式,便能快速地对开放性问题进行解答。如一变三、三变九,一是条件,变可能存在的变量,三可能条件,如顺着思维逐步扩充主体,在一次变量之后,如果发生二次变量,那么在3个可能条件的基础上,再一次在二次变量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可能条件变化,如此便能依靠数学思维的方式得出在某种条件下的结论,通常情况下,数学开放性问题的类型有条件不足或多余、解题方法多样、结论不定、综合开放性等,如条件不足或多余题型“已知三角形ABC,P为AB边一点,连接CP,使三角形ACP相似三角形ABC。”。此类开放性问题,条件不确定,结论不定,想要探索出正确的答案,就需要对条件进行界定,在界定条件下去探寻答案。因此,在开放题的解答过程中均需要学生采用观察、类比、归纳等方法来寻找其主体结构,进而通过假设条件来解答问题。而学生要想解答此类问题学生也必须拥有开放性数学思维,教师要想教学就必须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扩展学生的思考模式,并总结、归纳出一定的方法,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知。
2 应用策略研究
2.1 渗透策略
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应用策略,可以日常渗透方面入手,来潜移默化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开放性问题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也就是在相应的问题背景下每一个不确定条件均具有关联性,这种内在的关联性恰好便是开放性问题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通过解读问题、探索问题、假定条件、按照逻辑关系类比归纳条件、得出结论,如此,学生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逻辑空间,在这个逻辑空间内思维能力就会被不断放大,进而在学生在不断解答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在思维定式中学生的思维得以有效的刺激,寻找条件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长此以往,便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综合程度。同样,开放性问题教学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不会因为学生能力的不同而针对教学,可以从基础教学,也就是忽略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如此,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进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性地提出简单的假设条件,在此条件下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会不同,部分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假定条件并思索其他假定条件,部分学生想不到假定条件,虽然存在差异性,但基础保障是学生一定能够解答出忽略其他条件的结论。如此,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就能提高,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也能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点,并提高综合应用、灵活应用能力[1]。
2.2 主体策略
主体策略需要教师在开放性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快速的寻找问题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造力,以此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积极性。首先,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对问题进行自我意识的判断,寻找问题的主体结构,并扩充主体结构,如上述相似问题教学中,教师需要从中引导、启发学生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去寻找问题的主体结构,也就是寻找问题的已知条件,并整理已知条件的逻辑关系,在观察、分析中确定已知条件与未知结论存在的联系,进而在自我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对已知条件中的未知因素进行扩充,这个扩充过程就是学生通过已学知识、自我判断、假定可能性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的判断,在此种模式下寻找问题的关键,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其次,通过观察、分析学生对问题有了综合的认识,如树状图般的主体结构,教师则可以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造力,通过引导学生按照主体结构进行条件、关系、过程、结论的重复解答,整合所有知识,在不同的假设求解下,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有明显的提高。同时,该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认识来主动探索条件,在假设求解中找到思维乐趣,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教学的进度,也就是掌握所有的实际情况,需要让所有学生的思维跟着一起运转。只有让学生认识、理解内容才能够根据已有知识来探索问题,才能够让所有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索,如此,才能提高教学质量[2]。
2.3 变式策略
变式策略是针对开放性问题本身多条件的、多结论而展开教学策略,传统教学已经限制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对问题的认识,学生过于注重问题的答案,不会用发散性思维来思考问题,形成认知障碍,而变式策略,就是通过弱化答案、追求探索的乐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如此,学生应对不同的开放性问题,都能够拥有探知欲,主动的探索问题。而教师则通过将不同的题型重组、结合的方式来增加问题的可变性,以此让学生通过条件变换来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多样化[3]。
3 结语
综上所述,该文通过分析初中数学开放题型特征,研究该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该教学方法应用中可以通过渗透策略、主体策略、变式策略等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培养的学生的創造能力及逻辑关系观察、分析、判断能力,促使学生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 邵娟.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A].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
[2] 马东.针对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2015(6):121.
[3] 李建.开放的数学教学之我见[J].文学教育:中,2017(7):1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653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