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湖北省宜城市农作物现状普查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按照“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年度任务要求,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队对宜城市开展了资源的普查工作。分析了宜城市1956、1981、2014年的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树蔬菜栽培面积、种植品种的变化,发现宜城市在农作物种质资源方面具有优势,提出加大对地方资源的抢救性保存和利用力度的建议。
  关键词:农作物;普查;分析;宜城市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24-0048-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24.01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rop current survey and analysis of Yicheng city in Hubei province
  SU Wen-jin1,LIU Yi1,2,SONG Tian-xiao1,4,RAO Li-ping1,2,LEI Jian1,WANG Lian-jun1,
  CHAI Sha-sha1,YANG Xin-sun1,JIAO Chun-hai3
  (1.Food Crops Institute,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2.College of Agronomy,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0,Hubei,China;3.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4.Horticulture College,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ission of the 3rd national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census and collection activity, the crop germplasm resourc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ional team of Hubei province did a census to Yicheng city. The changes of planting area and cultivated variety of the main grain crops, the economic crops, the vegetable and the fruit trees in Yicheng city of 1956,1981 and 2014 were analyzed. It turned out that Yicheng city had the advantage of landraces resources, they should be reserved and exploited,and the suggestion to increase the saving and utilization of the local resources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 crops; survey; analysei; Yicheng city
  宜城市历史悠久,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东临随州和枣阳,南接钟祥和荆门,西临南漳,北抵襄阳,总面积2 115 km2,耕地面积5.50万hm2,林地面积7.49万hm2。汉水将全境自然分割为东西两大部分,以汉水为界,分别向东西部呈平原、丘陵、山地变势,阶梯式延伸,东西两面环山高起,中部河谷平原,北高南低,向南敞开,与襄阳、枣阳、随州交界处到汉江冲积平原为低山丘陵区。宜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季短,冬夏季长,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半年盛行偏南风。东冷夏热,有典型的大陆气候特征,年均降雨量在800~1 000 mm,年均降雨时间为116.4 d[1]。
  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宜城市农、林、牧、副、鱼等资源丰富。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大麦、食用豆、棉花、油料、绿肥以及各種秋杂粮;野生植物主要有化香、水竹、斑竹、山楂、檀木、棠梨、盐肤木、六月雪、葛藤、桔梗、百合、麦冬等。截至2017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5.9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41万人,农村人口30.50万人,城镇化率达45.4%,全市农林渔牧业总产值100.6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2.93亿元,林业产值0.87亿元,畜牧业产值45.11亿元。
  1  普查概况
  1.1  普查时间
  2018年7月2—22日湖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小组组织专家进行普查,收集了宜城市1956、1981、2014年主要农作物资源相关农业数据。
  1.2  普查内容
  本次普查中,主要搜集宜城市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作物老品种。普查信息依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基本情况表,对作物种类种植面积、地方品种和培育品种的种植数目和具有特殊用途(如保健、药用等)品种的名称、用途及单产进行详细记载。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宜城市人口数量及构成变化
  1956年宜城市总人口24.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3.78%;1981年全市总人口数42.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6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1.05%;2014年全市总人口56.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9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5.31%(表1)。由表1可以看出,全市人口从1956—2014年一直呈上升趋势,随着人口总数的增加,农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1956至1981年,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变化不大,仅下降2.73个百分点,可见此时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虽然总人口增加,但农业人口比重变化不大。到了2014年,农业人口比重下降至75.31%。在这期间,受教育人口的比重也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全县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由1956年的0.07%上升到2014年的12.60%,未受教育人口比例由70.83%下降到11.40%。   2.2  宜城市土地状况变化
  3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数据显示,宜城市耕地面积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由1956年的55 000.00 hm2下降至1981年的48 086.67 hm2,2014年再次上升至62 320.00 hm2;林地面积小幅下降,从1956—2014年仅下降6.28%;湿地滩涂面积和水域面积均无变化(表2)。
  2.3  宜城市经济状况变化
  1956、1981和2014年,宜城市生产总值分别为16 493、48 472和972 874万元,工业总产值分别为211、5 262和548 960万元,占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1.28%、10.86%和56.43%;农业总产值分别为16 282、43 210和423 914万元,占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98.72%、89.14%和43.57%(表3)。
  2.4  历年考察主要作物品种类型及面积变化
  2.4.1  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变化情况  1956年宜城市五大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粟谷,种植面积分别为18 167、16 273、7 200、1 374和333 hm2;1981年,宜城市主要农作物分别为水稻、小麦、玉米、蚕豆、绿豆、豌豆、甘薯,种植面积分别为19 000、15 200、1 233、1 417、120、12和327 hm2(表1);2014年,宜城市主要农作物分别是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蚕豆和甘薯,种植面积分别为21 300、18 200、1 133、220、160和193 hm2。1956—1981年,水稻始终是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1981—2014年小麦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成为宜城市重要的粮食作物。
  2.4.2  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变化情况  1956年宜城市主要种植的三大经济作物为棉花、花生、芝麻,种植面积分别为6 173、533和4 647 hm2;1981年宜城市主要种植的五大经济作物为棉花、花生、芝麻、油菜和麻,种植面积分别为7 167、1 300、1 818、213和53 hm2;2014年宜城市主要种植的五大经济作物为棉花、花生、芝麻、油菜和茶,种植面积分别为8 300、1 673、860、4 000和273 hm2(表2)。1956年至2014年油菜种植面积急剧上升,棉花和花生种植面积稍有增长,芝麻种植面积则逐渐下降。
  2.4.3  主要果树和蔬菜种植面积变化情况  1956—1981年,宜城市基本无果树种植;2014年,宜城市果树和蔬菜的规模变大了,统计显示开始出现了柑橘、梨子的种植,其种植面积分别为720和133 hm2;主要种植的蔬菜为西瓜和白菜,种植面积分别为1 953、2 702 hm2,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果树和蔬菜的种植效益增加了。
  2.4.4  各农作物品种构成变化  从农作物品种的构成来看,3次调查结果中,地方品种的比重越来越少,培育品种比重越来越高。例如,在1956年,宜城市种植的水稻品种主要是地方老品种;到1981年,培育品种已经占有很大比重,水稻品种主要是大九一、IR24等品种;至2014年,基本上是培育品种,主要以三系和两系杂交稻为主。其他农作物也有类似的情况,并且大部分农作物的地方老品种都已被培育品种取代,仅有少数地方老品种还有零星种植,这说明此次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普查与收集行动是及时的,对于保护地方特异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3  讨论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指携带有亲代传递给子代的各类遗传物质的用于农业栽培的植物材料[2],俗称农作物品种资源,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3],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良种的培育离不开庞大而优质的种质资源群体,这也是宝贵的遗传资源和基因资源。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耕作制度和经济结构的改变,追求经济效益的农业生产导致大部分地方品种或传统品种被淘汰,农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和丰富性大幅下降,因此保护和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任务刻不容缓[4]。目前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措施有:①建立国家级长期库、中期库、種质圃、省级中级库和原生境保护等[5];②建立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规范和标准化种质资源收集的技术流程体系,包括数据指标、质量描述等[6];③建立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和信息共享网络等[7,8];④颁布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如《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等[9,10]。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的效率,尽可能地避免了更多资源的丢失。比如甘肃、新疆、湖南分别建立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及查询系统、一座可容纳10万份作物品种资源的自然中期保存库、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管理平台等[11-13]。
  湖北省农作物资源普查行动也在有序开展,从此次针对湖北省宜城市的资源普查结果可以看出,从1981年到2014年,宜城市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作物高产良种的逐年推广应用,促使各主要农作物的地方老品种逐渐被淘汰,一些特色农作物品种面临灭绝风险,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或者资源保存人员的变动,地方资源遗失的速度也在逐年加快。
  针对在资源调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大种质资源收集力度,建立种质保存库或者上交上级机构进行统一保存,在各镇调研期间各繁种场、园艺站集中在偏远地区,且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建议聘请有经验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负责此项工作[14]。②对收集到的地方资源中同种异名的资源,采用分子标记的方法,去除重复资源。③对于优良地方特色资源、野生植物,如化香、水竹、斑竹、山楂、檀木、棠梨、盐肤木、六月雪、葛藤、桔梗、百合、麦冬等,建议经有关专家鉴定评价后进行纯化利用,无性亲本资源采取迁移保护措施或就地保存,扩大繁育和生产规模,加大商品开发力度,形成地方品牌或地理标识产品。④建立有效的利益分享机制,将公益化的研究成果与商业化利用相结合,促进工作发展,提高农民和种子企业的积极性与相关管理机构的配合力,形成有力的领导体系,才可以推动种质资源保存工作更好地展开。   4  小结
  资源考察与收集工作势在必行,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资源流逝在加剧,加大资源收集工作意义重大。通过资源调查工作的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及时发现农村地区资源保存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科学的保护建议。获得的优异种质资源又可服务于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对提高中国在国际上农业核心竞争力,解决关键问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俊红,高小勇,念沛豪.基于“3S”的宜城市土地整治生态适宜性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2):46-47.
  [2] 王述民.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J].中国种业,2002(10):8-11.
  [3] 彭秋连,张跃彬,杨  华,等.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J].农业網络信息,2015(9):14-17.
  [4] 李  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形势严峻[J].农村科学实验,2017(4):3.
  [5] 付深造,张恩瑜,陈  超.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J].种子世界,2013(10):1-3.
  [6] 曹永生,方  沩.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的建立和应用[J].生物多样性,2010,18(5):454-460.
  [7] 张贤珍,曹永生,杨克钦.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J].中国种业,1991(2):1-2.
  [8] 曹永生,陈  育,孔繁胜.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共享网络的建立[J].资源科学,2001,23(1):46-48.
  [9] 耿立格,王丽娜.河北省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及运行体系建设[J].河北农业科学,2009(3):154-158.
  [10] 罗兴成.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
  [11] 陈伟英,王晓娟,窦有恒,等.甘肃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及查询系统的建立[J].甘肃农业科技,2003(4):22-25.
  [12] 王  浩,马艳明,刘志勇,等.新疆自治区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及战略设想[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3):24-28.
  [13] 于  超,段永红,余亚莹,等.湖南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管理平台构建[J].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8,9(2):55-61.
  [14] 姚明华,尹延旭,王  飞,等.湖北省蔬菜种质资源调查与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8,19(3):517-5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064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