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在“人工智能+”大背景下高校教育的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人工智能+”体现了人工智能新技术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高校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变化,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利用新技术促进高校教育的良好发展,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该文首先解释了人工智能相关的含义,其次介绍了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了针对“人工智能+”新背景下高校教育可以从教育理念、教师素养和教学模式3个方面做出改革,搭建智能教育新平台,实现人机协同合作,转换教与学的主体关系,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适应化的精准培养,最后指出人工智能和高校教育应该融合共进、协作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  高校教育  改革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c)-0139-02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正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在教育、交通、医疗、安防、物流等许多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应用群体也从“精英”走向“大众”,人类正逐渐迈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路线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部署层面。近几年我国连续出台多项指导方针政策,主要有2017年中国政府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1]、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这一系列的国家规划都在强调必须加快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促进高校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和共同发展。
  1  “人工智能+ ”的含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使计算机系统拥有像人一样的认知、学习、推理以及判断等的智能行为,即具备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等设备可以分析对方的具体情况利用已有储存信息来灵活应答。而“人工智能+(AI+)”是指“AI + 各行各业”,通过人工智能的先进技术与工业、农业、商业、教育等各行业进行全面深度融合,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和创新力。对于高校教育而言,我们更多是关注“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不断学习与改进,这与教育的过程相一致,所以可以将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到高校教育中去,而高校教育的研究成果又可以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得以充分体现,彼此相辅相成、协同创新、共建共享。
  2  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
  高校教育的三大职能是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校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也在不断完善教育体系、适应社会发展、提升学生能力。我国2018年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已增至790.99万人,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迈入普及化时代,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目标[3]。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无论是教育创新层面,还是教学质量层面,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如今,人工智能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快推进,全国30多所高校成立了AI学院,75所高校自主设置了89个人工智能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4]。《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第八项战略任务中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2]。因此,高校教育在做好普及化教育的同时,更应主动迎合人工智能时代快速发展的需求,做好学习者的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和创新型的优秀人才。
  3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的改革
  3.1 教育理念的更新
  教育是国之本,大学教育又担负着人才培养和国家建设的重任。“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教育如何更好地践行这一国家使命,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关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基本理念中强调: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2]。在“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高校需要以“学生第一、教师第二、学校第三”的原则作为服务宗旨,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主动拥抱新技术适应新形势,推进高校教育向国际化、多样化和精准化发展。建设智能化校园,重视网络高等教育的普及应用,加大人工智能和各专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个性化培养,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实践、沟通协作、终生学习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今后能够从容地应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智能时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3.2 教师素养的提升
  优秀的学生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养。在“人工智能+”新阶段,高校教育需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促进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教学的混合模式进入良性发展,这并不仅仅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更需要全面提升各专业教师的人工智能新素养。需要每位教师不仅掌握好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学习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基本素质,能够理解并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人工智能教育模型,将人工智能和本专业知识进行深度的融合创新实践,利用智能技术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工智能+”新型人才。在即将来临的“人机共教”的教育新时代,教师和人工智能各执其职,协同合作,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化、个性化、精准化和终身化。
  3.3 教学模式的转变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以及深度学习得以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正在不断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人工智能将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全面辅助学生课程内外的学习,教师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多维学习空间,并承担起学生学习规划者和引导者的重要职责。这种以教师为主人工智能为辅的“双师教学”模式使得个性化教学、精准化教学以及泛在教学变为可能,从而使得教与学的模式主体也发生了根本转变,从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混合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在此新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意愿更加强烈,能更好地注重自身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锻炼。人工智能正在从学生学习个性化、教师教学精准化和学校管理科学化这3个方面推动高校教育走向學生个性化培养模式。因此,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可以实现以学定教,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
  4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的高质发展依靠优秀人才的引领,而高校则是高级人才的孵化地,同样也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受益方。人工智能正在由学术界驱动转向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驱动,需要产学研协同创新。“人工智能+”为传统的高校教育注入了新力量,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师培养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更高的平台。人机协同高效教学助力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转变,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不断向纵深和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颖博,张文兰.国外教育人工智能的研究热点、趋势和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4):43-58.
  [2] 佚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J].中国电子教育,2019(2):5.
  [3] 钟小容.论人工智能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J].智库时代,2019(34):108,114.
  [4] 黄辛.《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发布[N].中国科学报,2019-05-3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594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