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艳

  摘  要: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中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文本细读属于一种有效的阅读手段,以被高中语文教师广泛应用于阅读教学中。但是从目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形式并不乐观,因此该文基于高中阅读教学的现状为基础探讨了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从而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与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文本细读 高中语文阅读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3(b)-0194-02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用文本细读教学模式需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全面分析文本,为不同文本阅读内容引出不同的文本细读方式,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情感体验与深层次理解,进而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1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1 仍然深受应试教育影响
  高中生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与升学压力,为了能取得理想的成绩,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较强的功利性,因此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仍然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主。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得高分,教师过于重视标准答案,没有考虑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见解,长期下去学生也会对阅读失去兴趣,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也会对学生起到阻碍作用。严重时还会使得学生在阅读答题中产生应付心理,沦为考试的奴隶。
  1.2 没有以教学目标为基础
  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是以文本内容为主,不重视文本与教材之间的联系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与语文素养的提高。由于阅读与教材相脱离,这也会使得语文学科的教学联系性不足,甚至使得系统的语文知识被割裂[1]。教师在课堂上按照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教学,学生也会对语文学科的阅读产生误解,并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迁移知识。由于其与阅读教学目标的结合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也只是能了解文字表面的知识,那么也可能对学生日后的阅读产生严重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了很多文章后学生也无法从中吸取有用的知识,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
  1.3 文本解读不全面
  当前我国广大教師仍然深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着重给学生讲解阅读技巧,列举了很多解决阅读题的方法,但是并没有引导学生如何深入解读文本,因此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考试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停留在阅读板块,确实也是需要练习答题的速度。但是教师在如此的阅读教学中不应仅是以泛读为主,针对部分有具有阅读价值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才能让学生从中吸收精华。但是教师要吃透文本,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不全面,也很难判断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见解是否正确,更无法主动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从而影响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教师对文本了解不全面的背景下学生也无法判断自己的理解是正确还是错误,因而也就无法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2  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2.1 以文本为基础,深刻把握文章主题
  多义性、不确定性、模糊性都属于高中阶段语文教材语言突出的特点,极易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曲解或产生对文本的误读[2]。因此,教师应以文本为基础,尊重文本。教师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应以文本原意为基础深入探究与解读文本,而非在给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想或者是以某一种价值观为基础判断作者表达的情感。比如说,在学习《囚绿记》时,很多学者都是该文主要是通过对绿色植物常春藤的赞美表达我国人民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但是假若以这篇文本为基础进行文本细读,笔者认为这实际上已经曲解了为作者表达的意思,主要表现在单凭“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句话夸大事实,赋予了文章主旨政治价值观。以文本为基础分析可知,这篇文章实际上解释了人们矛盾复杂的心理,突出了作者自我反省与自我批评的精神,也表达了其对自由的向往与对生命力的热爱。从文本的内容来看,作者矛盾主要是因为他喜爱“绿”,但是却让其在自己的过失下快要凋零时仍然没有放手,直到快离开时才决定还它自由,这就是作者爱与恨互相交织产生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对“绿”的爱与恨,而爱得越深也就恨得越深。作者在文章中多处提到了自己怀念这一片“绿”,主要表现在文章的开头就已经直截了当地说明了“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从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可知,作者在开头就已经交代自己“囚绿”的事情,还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去年夏间囚绿的事件仍然念念不忘,表明了自己因为扼杀其生命而自我反省的决心。整篇文章首尾呼应,体现了作者对这一片“绿“的怀念,但是这种怀念更多的是愧疚[3]。
  2.2 多元解读,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在阅读同一篇文章时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也能获得不一样的收获,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在应用文本细读时要从多元化角度出发强化对文本的理解。从传统的教学来看,文本的阅读具有很强的固定性,这也是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出现依赖的主要原因,进而无法保证阅读的顺利完成。多元化解读文本主要是以文本的具体内容为基础,从多角度比如经济、政治、社会等进行思考,若一些文本情节比较清晰,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代入,将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主人公进行思考与解读。实际上,阅读文本时可以从多角度思考,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比如说在学习《鸿门宴》这篇文章时笔者先是带领同学们通读整篇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区分影视作品中的鸿门宴情节。在此之后,笔者让同学们进行角色代入,想象自己是文章中的刘邦、项羽等人物,思考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时要怎么处理。假若自己是刘邦会不会毅然决然地赴宴?若自己是项羽会不会放过刘邦?通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设想《鸿门宴》,让学生思考在当时的环境下如何解决,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进而产生多元化的解读。可见,教师从多元化角度解读文本,学生在阅读课堂上也培养了学生解度文本的好习惯与方法,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思考能力。
  2.3 关注文本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内容就是表现手法。作者在写作时应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为了强化对表现事物的正面与侧面烘托,强化学生形象化的体现,让作者更好地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体现出更加全面的思想情感[4]。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时应重视分析与研究作者的表现手法,如此也能达到强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为例,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同学们从表现手法方面体会这篇文章的魅力。比如说,作者描写荷花姿态时以比喻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荷花的特点,展现了荷花的姿态与形象。此外,作者还通过绝妙的比喻与工笔描写从荷花、荷叶等进行全方位的描写。作者融情于景,应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对舒适生活情景的追求与向往之情。通过给学生全面分析该文的表现手法,让学生从中掌握更多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庆华.向文本更深处漫溯——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新课程,2014(3):32-33.
  [2] 吴翊鹏.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6(68):27.
  [3] 饶东锋.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课外语文,2017(24):115.
  [4] 李玉玲.论文本细读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中学教学参考,2015(16):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912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