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德有
摘 要: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新课改之后被广泛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它是对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有效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的思维习惯。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中感受思维的碰撞。该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2(c)-0144-02
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有小组,无合作”“差生被边缘化”等情况,对小组合作的意义和有效性造成了影响。因此在合作学习的应用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和依据,立足于实践中的现状,着眼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构建完善的实施方案。
1 科学合理组建小组
1.1 设置动态小组规模
在进行班级小组划分时,要注意小组结构的合理性。考虑到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逻辑性特点和规律性特点,以及小学数学内容没有较高的难度等特点,每个小组的人数可以保持4~6个人。小组人数太多会影响个人展示,而太少则不利于相互间的交流。如果合作学习的任务和条件比较多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添加人数。
1.2 合理选择小组成员
在小组成员的选择上,可以利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即,由学生自己随机选择与谁一起成为一组,这种随机性的原则比较公平,组内成员相互接受不容易产生矛盾。也可以利用先后桌为一组,这种分配方式是当前用得最多的方式,适合教师在临时开展合作学习时采用,如果座位的安排是以优生与差生相扶的方式排座,那么前后桌为一组的划分更利于学生相互帮助和学习。最后可以采用层次划分的方式,即,教师要全面了解班级内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成绩、学习能力等不同因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算出他们算数的平均数,然后将他们划分为优、中、差3个层次。然后在小组划分的时候,从3个层次中抽选组员,进而落实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使组内成员都能够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2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与分工
2.1 精心设置小组任务
学习任务是小组合作的核心内容,任务设计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小组目标完成质量的好坏。因此,在任务设置时,教师要考虑到设置的任务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否与学生已有经验对接、能否引发学生从多个层面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内容要具备挑战性、任务目标的目的要明确等[1]。除此之外,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进入小组合作中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从而提升合作的热情,避免出现无话可说的局面。
另外,教师也可以布置个性化的任务,给任务增加开放性的特点。首先,因为学生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任务的开放性特点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和能力,去选择自己能完成的任务。其次,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途径,比如在合作靴子之前的准备阶段,学生可以在家里查阅相关书籍,也可以通过家长帮忙,或者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所有组员都准备好要使用的教具等。最后,在合作成果的展示上,小组成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汇报方式,比如,善于表演的小组可以用节目的方式;内向严谨的小组可以展示数据,等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个性化的任务不代表随意,教师要制定一定的规则,让学生明白任务的要求,进而使合作顺利开展下去。
最后,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教师在展开小组合作时还需要选择合理的时间。比如,在要收集想法和解决方案时;需要与别人一起商讨出结果时;需要对原来内容进行补充时,等等。在恰当的时机内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能提高教学任务完成的质量,同时也为每一位组员提供了必须倾听和发言的机会。
2.2 明确合作目标,合理分工
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是提高合作有效性的基础,因此,教师要让小组内成员明确自己小组合作的目标,并强化组员的责任感[2]。教师将任务分配到小组当中,可以直接给他们进行职责分工或让他们自行分工。小组成员在接到任务时,需要对自己提问,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合作完成之后,需要一起反思自己承担的任务是否完成,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结合老师给的判断标准,让每一位成员明确自己在小组内承担的角色和任务。与学生要一起探讨,选出组长、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在整个小组中除了组长不适宜经常更换之外,其他的角色都可以轮换选取,让组员通过角色的转变体验出不同的感受,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
3 培养小组成员自我解决冲突的能力
小组矛盾和冲突是合作学习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家庭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也正是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很多独生子女都有一种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责任感缺乏。所以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会因性格等多方面原因,与同伴产生冲突和矛盾,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控力不强,在长久的矛盾冲突中很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影响整个小组的合作效率。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解决冲突的能力[3]。教师可以引导各个小组成员制定组内的行为准则奖惩制度,因为这个准则是组内成员共同商议的,是得到全部人认可的,因此会具备较高的执行力。另外,分工不均也是造成组内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发生矛盾而组长解决不了时,教师要进行干涉,针对矛盾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措施,比如用言语说服或通过其他公正的方式划分等。
4 建立合理的展示、评价方式
合作后的成果展示与评价环节,是促进学生下一次合作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重视这个环节,做好小组成果展示与评价工作。
4.1 多样化展示成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成果展示是整个过程中最高潮的部分,学生都想积极了解合作的成效,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豪感。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小组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去展示成果,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又为他们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比如,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小组合作的過程和困惑,让学生将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如何转变思路去解决等的过程表演出来。也可以用辩论的方式、实物展示或者板书绘画的方式等。成果展示中要尽量避免个人汇报。因为个人汇报有可能更倾向自己的想法。所以小组汇报时,可以用接力汇报的办法,让每一位成员去汇报自己负责的部分,然后再相互补充。充分让每一位组员都参与到合作过程当中。
4.2 多元化评价
成果展示之后则需要对成果进行评价,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在评价环节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合作的结果,还需要对合作的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小组合作的氛围、成员的参与度、任务分配、合作方式、合作时间、成果等各个环节的观察,做出总体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才是全面而有效的。评价之后教师则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特别是合作失败的小组,要让其明白为什么失败、合作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是正确的、哪些是无用功,与他们一起探讨下一次小组合作中应避免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总体来说,经验总结可以分为3个方面:肯定积极成果的一面;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发展新的合作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从这3个方面进行探讨,然后在班级进行分享。
5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人际关系、语言沟通以及思维发展等,是新课改积极提倡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顺应学生发展要求的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因教学观念、家长与社会压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的效率并不理想,其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教师要及时总结经验,深入分析研究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应对策略,以其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玉静.基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与对策探究[J].才智,2018(17):121.
[2] 贾学彬.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8(21):115-116.
[3] 卜义.浅议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8(35):131-1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926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