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环境下精读教材对大学英语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对网络环境下精读教材对大学英语学习的有效性进行研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1)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为例的精读教材对于大学英语学习的有效性降低。(2)大学英语精读教材的编排也应该更符合大学英语实际教学的特点。3、大学英语精读教材的编排应注意实用性,也可与网络资源做进一步结合。
  【关键词】教材有效性;精读教材;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2-0113-002
  1 研究背景和现状
  近年来,随着网络以及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学英语学习资源的迅速发展,学生对于大学英语的学习以及获取资料的来源,更加依靠网络环境下逐步发展的平台或者网站等,但不仅限于这些。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对经典大学英语教材进行全面详细有效性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有助于高校英语教师更加深入全面的把握教材内容,提高利用课本资源教学意识,帮助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增强意识,进一步从师生两个方面共同加深对该套大学英语教材的理解,进而更加有效的促进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关于大学英语教材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我国大学英语教材有效性评估研究在近30年来几乎没有专著,对于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的关注却甚少,只有少数研究者在其著作中用少量的篇幅介绍国外研究者的评判标准基础上,做出一定的总结、归纳和补充。
  2 研究意义
  在大数据的网络背景下,准确把握精读教材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以及如何改善其有效性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教材对英语学习的有效性研究是大学英语教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有效性是衡量英语教材的适用性程度的重要指标。教材的有效性程度越高,说明教材对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以及对学生学习英语的作用就越强。进行大学英语教材的有效性研究,在理论层面上,研究结果将丰富英语教材对英语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的相关文献;在实践层面上,研究将为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使用大学英语教材的建议和依据,也将为开发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的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3 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问卷分析法了解学生对所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的使用情况、满意度、学习教材所占用的时间、对教材版块设计的偏好等。分析得出在网络环境下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在大学英语学习的有效性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 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4.1 数据收集及验证
  调查问卷围绕重视程度、内容、喜好程度、使用效果、有效性五个部分进行设计,共25题,采用社会科学实证研究领域内最常使用的李克特量表法,具体使用了5级量表。共回收调查问卷362份,从回答的效果及时间的长短方面衡量,最终有效问卷31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7%。
  在进行问卷调查前,首先对初步编制的30个题进行问卷项目分析,求出临界比率CR值,将未达到显著水准的8个题删除。其次将剩余的22个题作因素分析,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采用SPSS22.0对22个题进行球形Baterllet检验,结果显著P<0.01,KMO=0.918,可知本研究中的样本足够性适当。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最终形成3个维度结构,共22个题。3个维度包括的题分别为:大学生英语学習现状,大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态度,网络环境下教材对英语学习的有效性。
  对设计出的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采用克朗巴哈(Cronbacha)信度系数法来进行信度分析,检验各维度层面及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由信度检验报表得知3个维度的系数均大于0.7所以本问卷信度较高。
  4.2 统计结果分析与讨论
  4.2.1 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英语的喜爱和重视程度不高,喜欢人数只占36.6%,而一般、不喜欢和非常不喜欢的人数占到63.4%,其中对于教材的重视以及喜爱程度更低,喜欢的人数仅有23.5%。
  调查发现,喜欢英语教材的同学每天使用教材进行英语学习的平均时间为1.55个小时,不喜欢英语的同学花费的平均时间为0.7个小时。独立样本t检验表示两组每天课外花在学习英语的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对英语教材的喜欢程度会影响到学生使用教材进行英语学习的时间,越是喜欢英语教材每天使用教材进行英语学习的时间越久。
  从表1可得出除了每天课堂上的一个半小时外学生很少再使用教材进行英语学习,同时不喜欢英语的学生在课堂上也没有使用教材。这侧面的反应了现代大学英语课堂的状况:学生很难投入近课堂中去,而在课外的英语学习中,不管对英语的喜欢程度如何,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其中不喜欢英语的同学更加偏向于使用网络来进行英语的学习。
  4.2.2 大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态度
  首先调查发现认为英语教材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有影响的学生占36.9%。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喜欢英语教材与不喜欢英语教材在认为大学英语教材对英语学习有影响有显著差异。结合大学生对于英语的重视程度分析的结论可以得出喜欢英语教材的学生通过英语教材进行英语学习的时间较长,同时认为英语教材对于自己英语学习有影响的比例较高。在未来的英语教材的编写中应该增加教材的趣味性以此来提升学生对教材的喜欢程度最终提升英语教材对于英语学习的有效性。
  对教材整体难度来说觉得非常难与难的人数占34.7%,对于教材的整体编排,30.3%的学生表示喜欢,说明大学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增加难度。
  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具体部分的态度如表2。   从上图可得Text A与Text B相比,学生更加喜欢Text A。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之中,老师也着重对Text A进行讲解,Text B部分靠学生自学。从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得出学生在课外使用教材进行英语学习的时间特别的少,我们可以推测对于Text B学生基本上并没有进行学习。同时Text B的整体编排形式与Text A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在未来的教材编写过程之中可以考虑对Text B的文章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其整体的编排与具体的内容更加适合学生进行自我学习。
  对于课前练习、课文、课后练习题来说喜欢程度最高的为课文。同时在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的哪一部分比较多的问题中有73.6%的同学选择了课文。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的课文难度适当,选材较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也是课堂上重点讲解的内容,与四、六级考试内容关联性很强,所以较受学生的喜欢。而喜欢程度较低的为课后练习。课后练习一般是课下自己进行练习,上课老师进行提问检查,但是与四、六级的关联性不大。可以得出,教学方式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教材的态度,所以在教材的编写时也应该符合大学英语实际教学的特点,注意实用性,比如与四、六级相结合。
  4.2.3 网络环境下教材对英语学习的有效性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网络环境下教材对英语学习的有效性有所降低,认为通过使用百词斩、可可英语、星火英语、扇贝听力等软件,外研社等网站,教材对提升英语水平非常有效与有效的人数分别为46.8%,36.6%,16.6%。说明各种英语学习软件、网址等对于英语学习的有效性相比课本来说更大。
  通过网络环境进行英语学习具有方便快捷,形式多样,趣味性较高,也可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大学英语教材与高中英语教材相比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但是大多数大学生经历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法、词汇等知识,所以面对同样的教材形式,学生容易产生抵触的心理。而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英语与高中的学习模式有着巨大的差异,新颖的学习方式更容易吸引学生。
  5 结论与启示
  通过网络进行英语学习有着诸多的优点,对于英语水平的提升有着较大的作用。与网络资源正相反,大学英语教材对于英语学习的有效性有所降低。在课外时间大部分学生是通过网络而非英语教材来进行英语的学习,但是教材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一本好的教材对于英语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教材进行英语学习较为全面、系统,同时具有良好的指导性,也可以更好的与课堂讲学相结合。通过对上述问題的分析研究,对于未来英语精读教材的编写,有以下3点启示。
  (1)在未来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中应该充分结合网络资源。在网络环境下英语教材对于英语学习的有效性降低,但并不意味着通过网络和通过教材进行英语学习是对立的。如果可以结合网络资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编排,反而可以提升教材对于英语学习的有效性。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也应该主动的将网络资源与教材相互结合,取长补短。
  (2)在未来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时要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教材与四、六级考试内容关联性强,会更容易受学生的喜欢。从内容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选材、以及难度适当的语句,也将会是老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解的内容。课后练习一般情况下是课下自己进行练习,上课老师进行提问检查,但是与四、六级的关联性较低,学生的喜欢程度就较低。所以,要想使有效性得到提升,首先要提升学生对于教材的兴趣,将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联系起来。
  (3)在未来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中应该对现有的文章结构以及排版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Text B的整体编排形式与Text A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同时Text B也不作为课堂上的重点内容,同时课外学生使用教材进行英语学习的时间也很少。所以在未来的教材编写过程之中可以考虑对Text B的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整体的编排与具体的内容更加适合学生进行自我学习。
  【参考文献】
  [1]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04):33-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69534.htm